?

蒲松齡、吳敬梓關于科舉雅俗觀的差異比較

2019-08-06 11:08趙欣雨
青年文學家 2019年17期
關鍵詞:吳敬梓蒲松齡科舉

趙欣雨

摘要:清代小說《聊齋志異》與《儒林外史》均不同程度地對科舉進行批判,同時也隱含著作者關于科舉的雅俗觀。蒲松齡批判的主要為考官、考場等制度漏洞,認為科舉尚“良藥可醫”;而吳敬梓則更為徹底地看到科舉制度的弊端,并作出“無藥可救”之判斷。根據人物對功名富貴的態度以及其言行,可對人物進行雅俗定性,進而可對科舉制度作出雅俗判斷,即雅制有俗人與雅人避俗制的差別。

關鍵詞:蒲松齡;吳敬梓;科舉;雅俗觀

[中圖分類號]:1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17-101-01

雅俗觀是歷代文人學士們鑒賞文學作品并進行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將雅俗觀的概念引入,分析兩部作品各類人物形象,從作者對人物的諷刺抑或是贊揚態度,可對人物進行雅俗定性。當雅俗評判視野從人物推及到科舉制度,即可看出兩位作者隱含著地針對科舉雅俗觀的異同,從而構成一個隱性價值評價體系。

首先,在對科舉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雅俗定性時,從科舉的目的與行為上分析,“功名富貴”作為最直接、最明顯的目的,不得不成為探究焦點,二者在而對“功名富貴”二字時,吳敬梓雅俗觀明確,而蒲松齡則顯得較為模糊與籠統。

閑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指出“其書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1],吳敬梓正足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評價書中人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吳敬梓文中所提到并多次批判的功名富貴實際上帶著一個限定詞,即“無文行出處”的功名富貴。吳敬梓對于功名富貴有著涇渭分明的態度,即講求文行出處去追求功名,不失為一種符合儒家提倡的“雅人”,相反,則為一種“大俗人”,書中對后者進行了極為深入的刻畫與批判。

與吳敬梓涇渭分明地對功名富貴雅俗判斷相比,蒲松齡的雅俗觀更加模糊與籠統。他沒有看到“有無文行出處”這一方面,因此對“功名富貴”的態度并不像吳敬梓那樣具有明確性,而是通通默許其合理性,將其看做貧困書生擺脫現狀而進行的積極努力,似乎隱含著一絲“雅”的意味?!读凝S志異》中塑造了一批極度貧寒的學子形象,而蒲松齡對其也具有同情態度,同時他們身上也具有蒲松齡本人影子。所以貧苦書生借助科舉力量去求得功名,進而獲得富貴改變目前所處困境,這是一條合理的可行之路,并不去分析在科舉過程中以及在獲得功名富貴后,是否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義,所以其雅俗觀并不明確,而是一概而論,并似乎偏向于“雅”的方而。

其次,從根本上來說,因為二者對于科舉制度的態度呈現明顯的差別,所以進一步推及對于科舉制度本身的雅俗定性上,蒲松齡與吳敬梓二者就有不同的觀點。二者在對科舉是雅制還是俗制這個問題上的不同:雅制有俗人與雅人避俗制。

蒲松齡認為科舉制度實質上尚為一種“雅制”,仍然為廣大貧寒書生們提供一條通往上層的路,而之所以這條仕進之路困難、黑暗,就是因為不正學官等“俗人”進入體制內,從而讓科舉制蒙上了一層薄霧。蒲松齡在其作品《聊齋志異》中塑造了失意苦悶的書生,也塑造了一批通過科舉順利走上仕途,獲得功名富貴的成功形象?!栋殹返哪兄魅斯珜O子楚情癡得到了心儀女子阿寶的愛情,同時也因為自己書癡而使自己中得進士,供職翰林院,并獲得皇帝賞識與夸贊,可謂是通過科舉走上了成功人生??梢?,從書中塑造的一個個成功書生形象可以看出,蒲松齡認為科舉制度雖然有缺點,但是不失為“雅制”。吳敬梓看清八股取士實質,對其全然否定,因此他認為科舉制度是徹底地“俗制”,而且已經成為社會“俗化門”,“雅人”如果不避“俗制”,就會被俗化??锍司褪且粋€鮮明例子。他出場就是一位勤學且孝順的書生形象,在獲得馬純上幫助見到父親后,盡心照顧父親同時也不忘讀書到四更。而當匡超人走上科舉路后,競為了獲得錢財行違法之事,包攬詞訟、偽造文書、冒名替考,全然將其父親死前“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不可貪圖富貴,攀高結貴”的遺言拋到腦后??锍藦囊幻硐搿把湃恕?,經科舉這道“俗化門”門,全然俗化成一名徹底地儒林惡少,可看吳敬梓認為科舉為徹底“俗制”,對其無絲毫贊賞之意。

結語:總的來說,蒲松齡、吳敬梓二人關于科舉的雅俗觀和他們對于科舉制度的看法是緊密相關的,對于科舉的態度是作者進行雅俗評判的主要依據,同樣也是科舉雅俗觀的形成基礎;而作者對科舉的雅俗觀一定程度上也體現著科舉的態度,雙方是一種動態交流的過程。吳敬梓對科舉作出“雅制有俗人”與“雅人避俗制”的評判差別,認為無文行出處地追求功名為大俗,更為贊賞拋棄科舉、辭官歸隱的雅士行為,而蒲松齡則對科舉雅俗觀的表達較為模糊。

注釋:

[1][清]吳敬梓原著;閑齋老人序;王麗文校點:《臥閑草堂評本儒林外史》,岳麓書社2007年版,第3頁。

參考文獻:

[1]蒲松齡:《聊齋志異會校會注會評本》,中華書局,1962年。

[2]陳美林:《吳敬梓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3]崔宏偉:《(聊齋)與(儒林外史)批判科舉制度的不同》,《文學教育》,2010年第3期。

猜你喜歡
吳敬梓蒲松齡科舉
吳敬梓暖足
20世紀以來吳敬梓詩文研究的現狀與思考
蒲松齡:努力換來逆襲
蒲松齡
吳敬梓是個敗家子?
小小花錢看科舉
單寶塔詩
唐代科舉的投卷與薦舉之風
宋代科舉冒貫管窺
蒲松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