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語文德性課堂 巧用教材文本育人

2019-08-13 08:12鄧麗萍
新課程·小學 2019年6期

鄧麗萍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和技能的天地,更是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基地。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堂的作用,做到既教學又育人?可以從兩方面著手。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性課堂;育人意識

一、構建語文德性課堂,創設育人環境

在德育中,環境的優劣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成長同樣需要高尚健康的人格形象去影響,教師作為學生之范,更應注重育人環境的建設。

(一)明確培養目標,提高育人意識

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一定要落實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因此,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首先要明確學校語文教學工作培養目標是重要的指示方向,教師是完成培養目標的執行者,而課堂作為教師的主陣地、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法直接影響著語文的教育教學質量。想要在語文中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就需要重視培養教師的育人觀念和育人能力,唯有此,教師才會在教學中積極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語文教師大多擔任班主任工作,對學生的教育意識比其他學科的老師要強,這是有利的條件之一。學校應該創設更多的平臺讓語文老師把德育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育人的效果事半功倍。教師也應該明晰,教書育人分不開,手捧著語文書,心要想著文本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的描寫讓學生從中得到思想道德、個性品格的教育和發展的,也就是說,教師一定要時刻提高育人的意識。

(二)為人師表,言傳身教,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

俗話說:德高為范,身正為師。在課堂上,老師就是學生的表率。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緒,更會影響學生的認知收獲。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是從榜樣那里學來的,是教育者帶出來的。無數的實例證明,良好的道德形象和行為習慣的引導、示范作用,其成效不可代替,不可估量。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定要做到形象大方得體,衣著整潔適宜,文明有禮,言行一致。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課堂儀式的落實,如上課要相互問好,下課要相互道別;提問同學回答問題要用“請”字,微笑地看著發言的同學,傾聽他的發言,用自己的行動告知學生傾聽是一種禮貌和尊重;課堂上及時給予學生肯定和鼓勵,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充滿興趣和自信;要求學生把字寫端正,那么教師的板書必須起著示范的作用,讓學生從教師的一筆一畫中感受怎樣的字體才是端正的字體。教師在課堂中言行一致,舉止有禮,活潑大方而又不失文雅,自然就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和諧親近,這樣的課堂就是最好的育人環境。

二、巧用教材文本,靈活育人方式

小學語文教材選材廣泛,內容豐富,情感深厚,幾乎每一篇文章都會有思想情感教育的滲透點。語文課堂教學的確是育人的好時機,但是,要讓學生學到知識而又懂得道理,必須有技巧才行。巧,就巧在如何利用教材文本,有機滲透育人知識。

(一)理解重點語句,體會情感育人

一篇文章,特別是敘事性的作品,作者的情感表達往往不是從文章一開始就高調唱出,而是細膩地表現在不同情節的描寫中或者集中表現在某些語句和段落的描寫中。文章中某些重點語句的描寫,就是對作品事件的概括,也是集中表達作者情感的部分,更是學生體會情感的渠道。如果學生能找到這些語句,理解并反復朗讀,這種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就不用老師多費口舌了。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作者先在文章中具體描寫了“我”見證了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景,字里行間并沒明顯表達情感??墒?,在文中最后兩段的描寫中,集中表達了作者對總理、對祖國的情感。第一段充分表達了對總理的敬佩與熱愛之情;第二段充分表達了作者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與驕傲之情,情感層層推進。感受和理解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老師范讀,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朗讀過后,我問:“讀完這兩段話你有什么感受?”一生答:“我現在熱血沸騰,總理太了不起了!中國太了不起了!”另一生答:“我很驕傲,我是中國人!”還有一生答:“前輩們不辭勞苦建設國家,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我們要好好珍惜才行呀!”……有了學生這樣的回答,老師不用多說了,因為學生在語言文字的描寫中,在多次朗讀的體會中,已經深深接受到了愛國主義的教育。至于怎樣去愛國,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根本就不必深挖,只需叮囑一句:“好好學習,健康成長?!边@就是他們現階段最好的愛國表現了。

可有的文章并不是用某些文段集中表現作者的情感,而是滲透在文中的每一個細節描寫中。如《梅花魂》,外祖父思鄉愛國,但卻因年老不能回國。作者就通過外祖父教“我”讀梅花詩詞、贈“我”墨梅圖、送“我”梅花手絹等事件進行描寫,讓學生感受外祖父的情感。在贈予“我”墨梅圖后,外祖父對外孫女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外祖父的囑托寓意深刻,但也為學生解開了梅花與外祖父的思鄉愛國之情。我讓學生分層理解這段話,先找出描寫梅花的句子,畫出梅花特點的詞語;然后找出描寫中國人的句子,同樣畫出中國人的特點的詞語。把這些詞語板書一比較,學生恍然大悟:梅花的精神就是中國人的精神,外祖父是在表白自己的愛國之心,更是在叮囑外孫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中國人。老者為表愛國之情尚且如此煞費苦心,作為讀者無不動容。學生理解句子后,反復朗讀著外祖父的話,仿佛就與作者產生了思想的共鳴,愛國主義的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二)單元整合教學,把握整體育人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是以專題組織單元教學,每一個單元的專題內容不一樣,所要表達的情感不一樣,學生接受的思想教育也不一樣。如五年級上冊一共有八個單元,每個單元的專題分別是我愛閱讀,月是故鄉明,說明性文章,生活的啟示,遨游漢字王國,父母之愛,不忘國恥、振興中華,走近毛澤東。教材編寫主題分明,如能進行單元整合教學,學生對教材情感的整體把握更加明晰。在教學“父母之愛”這個單元時,我就聯系生活考慮: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對于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稍不如意,還要大發脾氣,更不用說對父母心存感恩之心。如何讓學生從四篇文章中感受到父母之愛無處不在?于是,我就采用了單元整合教學的方法,讓學生通讀四篇文章,用表格的方式把文章中父母為孩子所做的事情羅列出來,然后進行角色轉化,如果你是那個孩子,對于父母當時的所作所為,你有怎樣的看法?學生一番討論后,統一認為《地震中的父與子》中父親用生命呼喚孩子,這種愛是偉大的;孩子信任父親,表現出他平時對父親的肯定與愛,父與子之間的愛是相互存在的,值得稱贊。但是,有的學生說《慈母情深》中的母愛有點沉重,這樣的事情離他們太遠了。對于后面兩篇文章,學生的討論最為激烈,父親的話和母親的話在生活中是那樣的平常,然而就能造就這樣的一個大人物,真是意想不到;母親讓生病的我單獨外出看病,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培養我獨立的生活習慣,但是覺得有些殘忍??粗鴮W生,對于四篇文章中不同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孩子的愛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我覺得孩子們已經理解了文章的寫作目的。隨后,我給學生派發了另一個表格,讓他們在表格上記錄至少四件能夠表達父母對他們愛的常見事。學生紛紛動筆,這時候他們就知道了媽媽每天做好早飯叫自己起床上學,總是叮囑“注意安全”,在周末陪伴他們到書店閱讀,在違反紀律時厲聲的呵斥……這些都是父母對自己愛的表現!兩份表格擺放在一起,學生的心明亮起來了,他們不會再認為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而是父母在日常細微之處表達著對孩子的愛;那么作為孩子更應該愛父母、尊重父母。這樣整合教學讓學生把教材文本與生活聯系起來,整體把握教材的情感,從而使思想認識得到升華。

(三)巧設學習活動,深化生活育人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活動性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是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活動讓學生對學習的話題有所感悟并能寫下真情實感。如能重視開展,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必定也會收獲不少。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一:請圍繞“開卷是否有益”這個問題展開一次辯論,辯論結束后寫一寫這次辯論的經過,也可以把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寫下來。這樣的教學材料可以培養學生收集材料、辨別是非、明晰觀點的能力。于是,我讓學生先確定自己對這個觀點的立場,然后給他們兩天的時間去收集能夠支持觀點的材料,并整理好準備參加辯論比賽。其實在準備材料的這些日子里,學生已經對這個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在辯論的過程中,雙方一致認為讀書有益,但要選擇有度,明辨是非,做一個會讀書的人。記得一個學生在習作的結尾處寫道:生活中一定要擦亮眼睛看待身邊的事物,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場,一定要用充分的論據來說服別人,這樣才會贏得別人的認可和尊重。還有學生寫道:小小的辯論會讓我明白了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學會分辨是非,不能單憑興趣做事,否則就很容易犯錯誤,還有一生寫道:老師要求我們在辯論的時候學會傾聽,告訴我們傾聽是一種禮貌,也是對別人的尊重。我以后一定要做到……小小的一次辯論活動,學生用文字表達了他們的情感收獲,認知收獲,思想收獲。這樣的育人效果就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一般。

小學語文教材就是學生成長的讀本,每一章節都蘊含著編者對學生學習成長的期望,這種期望不單單是讓學生從中掌握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和學習實現思想的成長。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我們要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必須要努力建設育人環境,提高育人意識,善用教材文本,寓教于學。

參考文獻:

[1]張萬榮.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新課程(上),2018(11).

[2]黃源長.德育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中華少年,2019(5).

編輯 溫雪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