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善價值觀教育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探索

2019-08-13 08:12陳惠卿
新課程·小學 2019年6期
關鍵詞:友善道德與法治價值觀

陳惠卿

摘 要:統編版《道德與法治》與“友善”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對應了自我友善、同伴友善、師長友善、社會友善、自然友善等內容。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融入友善價值觀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品質,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遵循情境性、榜樣性、實踐性原則,動之以情,樹之以范,導之以行,勵之以評,促進友善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友善;價值觀

價值定乾坤。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的具體行動。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為小學生奠定堅實的人生基礎,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方向。

“友善”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個人層面的具體要求。根據統編版小學一二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編排內容不難發現,這兩個年級的內容都和“友善”這一核心價值觀天然結緣,特別適合在這兩個年段進行“友善”價值觀教育。

一、友善價值觀融入課程內容的結合點

友善,就是友好善良、友好互助、與人為善。友善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升華,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凝練,更是與人交際的基本準則。

根據一定的劃分標準,友善價值觀教育可以分為自我友善、同伴友善、師長友善、社會友善、自然友善、世界友善等六個層次。

一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包括“我和大自然”“我愛我家”“我們在一起”“我們的班級”“我們在公共場所”“我們生活的地方”“綠色小衛士”等板塊的內容。這些內容和自我友善、同伴友善、師長友善、社會友善、自然友善緊密結合。比如,《我們在一起》所呈現的內容有這樣幾個主題:我想和你們在一起玩,請幫我一下吧,分享真快樂,大家一起來合作。這幾個主題對應了同伴友善?!段覑畚壹摇愤@一單元呈現的主題有:我和我的家,家人的愛,讓我自己來整理,干點家務活,等,這三個主題分別對應了自我友善、師長友善的相關內容。一年級的《我和大自然》和二年級的《綠色小衛士》照應了“自然友善”這一層面,二年級《我們在公共場所》這一單元對應的是“社會友善”這一層面。

二、友善價值觀融入課程內容的意義

思想品德課程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為導向,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落實友善價值觀教育,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可以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首先,有助于小學生提升良好的道德品質。當前,獨生子女的這一代,是家庭中的中心,備受寵愛,相當一部分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與人為善、友善待人的品質在這一代學生身上較為稀缺。而這個時期的小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雖然還沒有穩固,但是也在初步形成期。如果能夠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對于其價值觀、人生觀的形成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中華民族向來崇尚“友善”??鬃映珜А叭收邜廴恕?,孟子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些中華美德值得傳承,也必須傳承。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美德在現代濃縮為“友善”這一核心價值觀。

再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目前,個別中小學校園存在一定的校園欺凌現象。在小學融入“友善”核心價值觀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從小就樹立“友善待人”的觀念,防治校園欺凌現象,促進校園內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進而促進良好校園文化的形成。

三、友善價值觀融入課程內容的教學原則

1.情境性原則

價值觀的教育,并不是直接的灌輸、知識的傳授,而是要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體驗,獲得情感,生發出內驅力。因此,教學中應該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合適的情境,讓學生耳濡目染,獲得熏陶。

2.榜樣性原則

榜樣具有強大的力量。道德模范人物,以其特有的崇高形象,崇高的品質,具體可觸的事跡,讓人心生敬佩之心,向往之心。榜樣的事跡能夠感染人,激勵人,催化人,促使人學習其先進事跡。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選擇切實的榜樣,讓學生感到親切可學,進而得其志,仿其行。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是將理論轉化為行動的唯一途徑。道德切忌說教,說教往往蒼白乏力。只有通過實踐,學生才會獲得情感體驗,才會獲得情感意志,才會轉化成道德行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行動,關愛他人,友善待人,通過道德行動,鑄就道德品質。

四、友善價值觀融入課程內容的教學策略

1.動之以情,喚醒“友善”

“知情意行”是道德形成的一般過程?!爸笔侵?,是知識,是道理。從知道到行動還有相當一段距離。這其中,“情”是動力。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行動的原動力。在友善價值觀融入課程內容教學時,教師捕捉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激發學生的情感,喚起學生對“友善”的向往。

比如在教學《家人的愛》單元中“家人的愛藏在哪里”這一主題時,為了激發學生對爸爸媽媽的感激之情,教師通過播放視頻,記錄爸媽對自己的關愛等活動形式,了解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讓學生在關注父母的過程中,轉換視角,從司空見慣的生活片段中感悟父母濃濃的愛意,從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教學《我們的班級》“團結友愛的同學們”這一主題時,教師通過“我的好朋友”“他(她)幫助了我”“有你真好”等系列活動,讓學生喚醒生活中的具體細節,感受同伴帶給自己的快樂,激發了學生對小伙伴的感激之情,為友善同伴的行為奠定了基礎。

教學《我們生活的地方》“可親可敬的家鄉人”這一主題時,教師通過故事講述、視頻觀看、調查訪談、生活回憶等方法,感受到家鄉有很多關心自己的人,感受到他們對自己的美好,從而對這些人心生敬佩之情。

2.樹之以范,堅定“友善”

道德品質的形成,絕非一朝一夕,其中必定會經歷各種反復。這就需要教師利用各種時機,強化道德情感,鞏固道德行為,堅定學生的“友善”行為。

前文說到,榜樣的樹立、模范的帶頭,能夠激發學生向上向善的動力,這是小學生善于模仿的心理特點所決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尋找、樹立“友善待人”的榜樣,讓學生在模仿中學習、強化,形成較為穩固的“友善待人”的行為圖式。

一般來說,身邊的榜樣更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教師通過評選身邊的“友善星”,及時發現身邊的優秀同學,通過廣播、班刊、黑板報、校園電視臺、學校宣傳欄等途徑,進行廣泛宣傳。讓學生在評選中固化行為,在學習榜樣中獲得繼續努力的力量。

3.導之以行,踐行“友善”

行動,是道德品質的最終目的。引導認知,激發情感,最終是希望學生真正友善待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開展實際的行動,踐行“友善”這一核心價值觀。根據小學生的年段特點,引導學生行動時,需要教給具體、形而下的行動方法及步驟,切忌只是提出“你們要善待他人”等空洞的要求。

在教學《我們的班級》這一主題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的活動,來表達自己對班級的喜愛:大家一起來設計如何布置自己的班級;大家一起動手來裝扮;我為班級送盆栽;贈送圖書等。這些活動,具體可操作,不但讓學生在實際的行動中獲得體驗,而且知道應該如何去善待他人,關愛集體。

自然友善是友善價值觀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一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關心自然、愛護自然。在教學《綠色小衛士》中“我能做些什么呢”這一主題時,教師提出“為了保護清新的空氣,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呢”這一話題,讓學生充分討論,學生認為可以讓爸爸媽媽少開車、過年的時候不放鞭炮、多種樹、少用紙等活動,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為凈化空氣出一份力。通過這些活動,學生清晰了自己的行動路徑,為養成良好的自然友善開了好頭。

4.勵之以評,穩固“友善”

學生需要正面激勵,激勵能夠讓學生充滿力量,投身到具體的友善行動當中。評價是激勵的一種重要途徑。

對友善價值觀形成的評價,可以通過家長、教師、學生等不同的主體,采取定性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過程評價,實行多元評價。

過程評價,就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生在友善這一價值觀形成中的表現。建立學生成長檔案是過程性評價的有效方式。教師為每個學生建立檔案,讓學生隨時記錄自己的言行舉止,積“善”成德。教師也隨時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激勵?!靶羌墝W生評比”也是另一種有效的方式。通過評比,調動學生參與的情緒,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熱情高漲,穩固“友善”。

五、結語

友善價值觀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關鍵是“融入”,強調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師可以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際內容,找到對應點,有機結合;鏈接生活,適當拓展;挖掘素材內涵,適時提升。讓學生在感受、體驗、討論、交流、行動、反思中喚醒友善,提升道德。

參考文獻:

[1]王艷芳.淺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友善:基于亞里士多德的視角[J].知音勵志,2015(23).

[2]張洪高.關心德育模式與體諒德育模式之比較[J].基礎教育參考,2003.

[3]袁銳.由獨白轉向對話: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創新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4).

[4]鄭云鳳.想想政治教育論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6).

[5]郭靜.情影視作品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8).

[6]王桂玲.走心方能入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微思考[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4).

編輯 段麗君

猜你喜歡
友善道德與法治價值觀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以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準則引導高校教師師德建設
友善:《圣經》中的永恒主題之一
怎樣踐行“友善”價值觀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