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擴招百萬背景下各省區高職院校新增招生規模測度研究

2019-08-15 02:19段從宇
教育與職業(下) 2019年7期

[摘要]在高職院校擴招百萬的背景下,通過各省區高職教育系統教育資源承載力的實證測度,綜合計算相應區域在擴招過程中應新增招生規模的理論數值,具有重要意義。研究認為:江蘇、廣東、河南、山東、安徽、湖南、四川、北京等省區應切實承擔起高職教育擴招的主體責任;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省區應積極調整高職教育的專業結構;上海、天津、浙江等省區可在理論數值基礎上適度增加招生規模,并積極鼓勵民辦力量參與高職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擴招 新增招生規模 理論值

[作者簡介]段從宇(1987- ),男,云南楚雄人,云南師范大學,副教授,博士。(云南? 昆明? 650092)

[中圖分類號]G718.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985(2019)14-0017-05

繼李克強總理在2019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改革完善高職院??荚囌猩k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后,4月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又討論通過了落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今年高職擴招100萬人任務的方案,就“擴招院校的重點布局、生源來源對象、招生考試組織、培養質量保障”等做出了落實部署。從政策推進的角度看,各省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勢必在較短時期內出臺本省區高職院校擴招的具體實施舉措。而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教育部直接給各省區下達擴招指標,還是各省區自行上報擴招指標,首先要解決好的,是各省區究竟應該“擴招多少”的問題。只有明確了這個問題,才能圍繞新增指標科學決策各項高職教育的資源配置。從這個意義上看,探討擴招100萬背景下各省區高職院校新增招生的理論值,可從學理層面為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擴招決策部署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

一、31個省區高職教育的資源承載力分析

1.研究的基本假設。就目前來看,國家已經明確提出了高職教育擴招100萬人規模的目標,但從理論上來說,我國既有的高等職業教育系統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具備以下條件。換言之,只有這些假設得以成立,高職教育擴招100萬人規模的目標才可能得到實現。一是從能力維度看,全國各省區既有的高職院校各軟硬件指標均符合國家相關高職教育發展的要求。二是從意愿維度看,公辦高職院校和民辦高職院校均具有響應國家政策要求擴大招生規模的意愿。三是從應然維度看,擴招100萬人的規模在既有高職院校的承載力范圍內,符合高職院校發展規律。四是從可能維度看,擴招高職院校的生源選擇不受生源地的限制,符合條件的對象均可跨地域擇校。

2.基于基本假設的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內涵闡釋。當前,盡管學界有賀祖斌、康慕云、吳培樂、胡春雷、馬鵬媛、鄔志輝等人分別對教育資源承載力提出過不同的理解,但從總體上看,學界一般認為,“教育資源承載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資源對該空間內人口接受各級各類教育的支撐能力,是教育資源配置的重要衡量標準?!雹儆纱送蒲?,本文將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表述為:各省區在各相關高職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和確保高職教育質量的前提下,既有教育資源對該空間內人口(含意愿進入該空間內接受高職教育人口)接受高職教育的支撐能力。但誠如吳培樂教授所指出的,“考慮到教育資源的自身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對教育資源承載力的理解與界定還必須考慮以下幾點:一是教育資源承載力的界定必須以各種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為前提。因為教育資源包括一切用于教學活動的人、財、物等,這些要素只有合理配置、均衡發展,才能發揮最大潛能,形成最大的承載能力,從而承載更多的就學人數。二是對教育資源承載力的界定要同時考慮教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因為同樣數量的教育資源,其質量越好、利用程度就越高,可承載的就學人數也越多。三是在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類開發教育資源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就不同,從而單位教育資源量的承載力也不同?!雹?/p>

具體到本研究中,我們所要著重探討的是我國區域內各省區(不含港澳臺)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因此,除要系統考量“資源的合理配置、資源數量和質量,以及資源利用效率”之外,還要結合前述的基本假設,從根本上考量各省區高職教育系統消化100萬新增招生計劃的“能力、意愿及其可能性”,因此,在各省區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分析上,還要更多地從以下方面考量:一是既有教育規模方面的資源承載,主要可從既有高職院校數、既有在校生數等方面來加以測度;二是經費投入方面的資源承載,主要可從高職教育經費投入、高職教育生均撥款等方面加以測度;三是師資隊伍方面的資源承載,主要可從專任教師數量、“雙師”教師比等方面加以測度;四是教育質量方面的資源承載,主要可從畢業生就業率、各類參賽獲獎情況、畢業生薪酬等方面加以測度。

3.省域高職教育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一是指標篩選。首先,在對教育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各類重點文獻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研究整理現有文獻中的90余項教育資源評價指標,并將這些既有指標明確歸為“既有教育規模方面的資源承載力指標、經費投入方面的資源承載指標、教育質量方面的資源承載指標、師資隊伍方面的資源承載指標、其他維度的資源承載力指標”五大類,在這一基礎上,對區域內3位高職教育研究專家、3位高職院校領導、1位教育行政部門管理人員進行了問卷咨詢,最后集中保留了“各省區的高職學校數、各省區高職學校在校生數、各省區高職學校固定資產總值、各省區高職學校經費投入總額、各省區高職學校專任教師數、各省區高職學校外聘教師數、各省區高職學校國家級實習實訓基地數、各省區高職學校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獲獎人數、各省區高職畢業生平均薪酬、各省區高職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各省區高職教育適齡人口數、各省區高職學校獲批各類專利數”共計12項指標。其次,基于指標體系構建的“數據一致原則、客觀可行原則、系統優化原則、科學全面原則”③,尤其從數據的可獲得性、系統優化性進行相應考量,對部分指標進行了替換和舍棄,分別根據同類指標選擇信息最優原則刪除“各省區高職學校固定資產總值、各省區高職學校外聘教師數”兩個指標,根據指標的可靠性原則刪除無法獲取準確數據的“各省區高職畢業生平均薪酬、各省區高職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各省區高職教育適齡人口數、各省區高職學校獲批各類專利數、各省區高職學校國家級實習實訓基地數”5個指標,僅保留“高職院校數、高職院校在校生數、各省區高職學校經費投入總額、各省區雙師型教師人數、各省技能大賽一等獎獲獎數數”5項指標。同時,根據某專家的建議和數據的直接可采集性,增加“各省區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獲獎數”這一指標。

二是指標賦權。從理論上看,兼采用主、客賦權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指標賦權,既可以充分利用學界專家對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的經驗判斷及教育行政管理者和決策者的經驗,又可以規避因專家賦權所可能導致的人為主觀性。但在實際研究中,從研究的時效性和便捷性出發,我們在本研究中僅采用了主觀賦權的方法,續用前述7位指標篩選的咨詢專家進行直接的主觀賦權,并在7位專家同一指標賦權平均取值的基礎上,最終形成了本研究的省域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三是指標解釋和數據來源?!案魇^高職院校數”即年內各省區內各類民辦、公辦高職院校的總數,“各省區高職院校在校生數”即年內各省區各類高職院校的各類在校學生總數,“各省區高職院校雙師型專任教師數”即年內各省區各類高職院校的各類雙師型教師總數,“各省區高職院校教育經費總支出”即年內各省區各類高職院校的事業型教育經費支出和基建支出的總和,“各省區技能大賽常規賽一等獎獲獎數”即年內各省區高職院校參加各類技能大賽獲常規賽一等獎的數量,“各省區信息化教學大賽一等獎獲獎數”即年內各省區高職院校參加各類信息化教育大賽一等獎的獲獎數量。在具體的研究測度中,上述各項數據均來源于高職發展智庫發布的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省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

二、基于承載力分析的新增招生規模計算

本研究系統采集了31個省區高職院校數、學生數、雙師型教師數、高職院校經費支出總額、技能大賽獲一等獎數、信息化教育獲一等獎數的相關數據,并對這些數據進行了綜合的無量綱化處理。在這一基礎上,基于前述構建的“省域高職學校教育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系統測度各省區的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進而以各省區的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為依據,計算擴招100萬背景下各省區高職教育的“擴增招生質指標值”,具體結果見20頁表2。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前述的測度計算結果,結合國家業已提出的擴招政策及可能的后續推進,特提出如下結論與建議:

第一,基于各省區高職教育系統不同的資源承載力,在國家高職教育擴招百萬的背景下,各省區高職教育系統應在自身資源承載力范圍內,有主有次、有先有后地持續擴大高職教育規模。尤其是江蘇、廣東、河南、山東、安徽、湖南、四川、北京等省區,應切實承擔起高職教育擴招的主體責任;與此同時,新疆、海南、寧夏、青海、西藏等省區的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相對有限,故擴招也應該結合區域實際進行統籌考量,有針對性地引導區域內有志于進入高職教育系統學習的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合理擇校、合理報考。建議相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進行擴招統籌時,既要積極鼓勵各省區高等院校因地制宜地擴大招生規模,切實吸納各類適宜生源進入高職教育系統進行持續學習,提升專業技能和勞動生產能力,又要進一步統籌好各類適宜生源跨地區的高職教育入學選擇,保障全國高職教育系統擴招工作的穩步推進和協同發展。

第二,盡管上海、浙江、天津等省區高職教育的規模承載力相對有限,但鑒于這些區域各級各類教育一貫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以及這些區域在教育投入上持續增長的可能性,建議有關部門在統籌擴招決策時,可在三省區分別擴招30707人、30271人、36484人的理論值基礎上,再適度擴大這些區域的高職招生規模,進而一方面繼續從教育質量保障上助推我國高職教育的整體發展,另一方面也盡可能地分擔其他中西部省區所可能帶來的規模擴增壓力。與此同時,還應積極鼓勵這些區域從“支持企業和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的角度,進一步探索擴大高等職業教育規模的可能性,進而通過民辦高職教育與公辦高職教育的協同互補,從整體上推動區域內高等職業教育的深化發展。

第三,高職院校招生人數的擴增,必然要求與之相關的各教育資源要素隨之進行配套調整,而從目前情況看,云南、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甘肅,尤其是青海、寧夏、西藏等省區的雙師型教師數量與學生規模的比例,總體上與廣東、江蘇、湖南等省區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在部署相關擴招決策時,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區域的師資配置問題予以關注和解決,由中央財政繼續大幅增加對這些省區高職院校的投入,進而通過優質的師資保障和合理的師資配比,切實提升這些區域高職教育的整體發展水平。與此同時,探討制定“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及補助標準”的分區標準,明確發達省區、后發達省區不同的高職教育補助標準和獎學金標準,進而通過多維的經費支持以保障各省區高職學生安心完成學業,為更多適宜人群實現人生價值提供舞臺。

第四,新疆、青海、寧夏、西藏、海南等省區的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總體不高,這既與區域內高職教育的現有規模有關,也與區域內高職教育的整體質量直接相關。雖然從表面上看,其肇因可能在于區域內高職院校在技能大賽、信息化教學比賽上的弱勢地位,但從深層上審視,這些區域內高職教育質量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辦學理念、發展模式有著密切關系。為此,特建議相關區域高職教育發展要因地制宜地走特色化發展道路,針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農牧業發展、生態食品加工、旅游產業、環境保護”等領域開辦專業,規避與全國其他地區高職院校千篇一律的其他技術型人才競爭,尤其在高職院校新擴增的招生專業、招生計劃上積極向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傾斜。

最后,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研究所計算出的各省區高職院校新增招生規模,僅是一種基于相關區域高職教育資源承載力測度的分析預測,只能在理論層面上提供部分決策參考。盡管擴招政策為新時期高職教育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但在這一機遇背后,仍需要政府、市場及高職教育參與各方共同努力,優化各省區高職擴招指標分配,整體推進高職擴招工作的持續深化,從而促進高職教育的全面發展。

[注釋]

①馬鵬媛,米紅.區域高等教育資源承載力定量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5(9):48.

②吳培樂.教育資源承載力及其測評研究[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0(1):1.

③段從宇.中國高等教育區域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5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