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對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

2019-09-02 08:41陳瑩瑩
湖北函授大學學報 2019年8期
關鍵詞:影響效果人際交往大學生

陳瑩瑩

[摘要]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支持大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健康生活、完成自我價值的特殊能力。雖然網絡社交平臺的快速發展為學生提供了虛擬化的社交模式,但是并未真正支持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同時產生了負面的人際交往影響。鑒于此,本研究對大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對人際交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調查,并總結出了社交網絡平臺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提出了針對性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社交平臺;人際交往;影響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8-0039-02

doi:l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1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在社交網絡平臺用戶量率逐年遞增的情況下,在校學生社交網絡平臺在線時間也隨之擴大。但是社交網絡平臺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不僅存在正面影響,同時也存在負面的影響情況。為了進一步分析社交網絡平臺對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影響效果,對本校學生進行了普遍調查,并獲取了一手資料,現做如下分析。

一、大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的數據調研

(一)數據采集

根據本校學生在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之間的社交平臺使用情況,設計了圍繞社交網絡平臺的20個題項,考查學生在使用網絡社交平臺后產生的人際交往變化情況。調研問卷發放567份,剔除存在干擾項的67份,有效回收比例為88.18%。

(二)統計分析

將學生調研問卷錄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理分析與統計。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統計大學生在社交網絡平臺方面的使用規律,總結大學生受到社交網絡平臺的正面于負面影響,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規律。

二、網絡社交平臺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正面影響作用分析

(一)加強溝通時效性

人際交往中,溝通成本較高時,并不利于交流效率的提升。而借助網絡社交平臺,可以有效弱化溝通成本,通過諸多輔助信息來增強交往雙方的了解程度,進而達到支持人際交往的作用。在本次調查中發現,93.25%的學生表示,通過運用網絡社交平臺,加強了同學之間的溝通聯系。對同班同學的了解,可以通過社交平臺的個人信息發布來了解,諸如微信朋友圈功能,便補充了學生日常生活信息,可以作為一種人際交往中的對方信息獲取形式。那么當學生不進行溝通時,通過圖片、視頻信息來了解其他同學的個性特征,而后圍繞興趣話題展開交流,便可以增強人際交往的鏈接性,間接加強溝通時效性。

(二)補充社交平等度

網絡社交平臺為學生之間構建了一種平等性的對話條件,尤其是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打破了物理空間中淺層的不平等地位共識。雖然在網絡社交平臺中,學生對教師的尊敬仍然存在,但是更多情況下,雙方具備了平等交流的機會。因此,網絡社交平臺相當于擴大了基礎社交面,為跨年級、跨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平等交流機遇,為師生之間構建了良好的溝通橋梁,真正延展了人際交往的線性維度。在本次調查中發現,85.26%的學生認為,通過網絡社交平臺與教師進行交流,其人際關系的平等性更為突出,更加能夠發自內心地去溝通交流,真正達到了傾訴心理作用。故而,可以發現網絡社交平臺對補充社交平等度具有正面的影響作用。

三、網絡社交平臺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負面影響作用分析

(一)交際語言能力蛻化

大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日均在線時間幾乎超過了課堂學習時間,形成了一種極為普遍的信息化社交方式。在長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之后,學生的面對面交流能力有所下滑。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大學生正常的交際語言能力有所蛻化。大學生在線下面對面交流時,經常使用網絡用語,而且隨學生日均在線時間的增加,擴大了交際語言能力的影響程度。日均在線時間2小時以內的學生(65.25%),交際語言能力尚未蛻化,顧及對話者心理感受,傾向于雙向思維的社交感知。日均在線時間超過2小時的學生(34.75%),交際語言能力有所弱化,人際交往中更加關注自身想法,顧及對方感受較少,傾向于單方面表達,很少形成雙向社交感知。

(二)信任危機集中顯現

在非實名認證的社交網絡平臺內,學生受虛榮心驅使,經常公布與自身消費并不適宜的動態信息。雖然這些信息看似高大上,卻并非學生的真實生活原型。人際交往中,對于自身外部形象的刻畫,確實能夠吸引更多社交群體的關注。但是如果脫離了學生身份特質,延展了諸多負面的網絡文化,那么即便社交氛圍形成,但其中的真實性也會趨于弱化。學生在網絡之中的社交信息信任度僅為13.69%。說明大學生在網絡社交平臺中的信任危機已經形成,且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社交信任感知。

(三)主觀孤獨感知增強

人際交往的最終目標是將個體融入群體,從群體中獲得交往價值,實現個人價值,并弱化社會生存層面的孤獨感知。在本次調查中發現,39.52%的學生每日更新朋友圈,使用網絡社交平臺進行溝通和交流,但是孤獨感仍然較為明顯。52.79%的學生每周更新一次朋友圈,日均使用網絡社交平臺進行交流溝通,但并未超過1小時,其孤獨感弱于每日更新的學生。學生雖然日均更新頻次和交流頻次較高,但是虛擬網絡中的孤獨感仍然存在。反而是保持少量網絡社交時間的學生,并不會產生過高的孤獨感。因此,對于大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的總體時間仍然需要一定控制,過量在線時間對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容易產生負面影響。

四、借助社交網絡平臺增強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積極策略

(一)區分網絡社交指向性

網絡社交平臺雖然為學生提供了諸多人際交往的便捷優勢,但同時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主觀意向,往往受制于網絡社交平臺的約束性。如果不限制網絡社交平臺的使用范圍,學生對自身的社交行為也會產生模糊認知。諸如,在網絡社交平臺App軟件類型中,微信、陌陌、探探等軟件功能優勢較為明顯,提供了多元性的交際空間和范圍。但是在部分交友軟件集中擴大了非理性的社交內容后,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也會加劇。大學生社交能力引導,需要圍繞學生使用社交網絡平臺的目標和需求,幫助學生區分網絡社交指向性。引導學生關注正面的社交信息,規避不良網絡文化的影響,正確認知自身的社交行為,并學會正確使用網絡社交平臺。

(二)約束不合理社交時間

當學生線上社交網絡平臺在線時間過長,反而容易造成大學生的社交孤獨感知。那么合理規劃網絡社交時間,將成為另一種反向塑造人際交往能力的積極措施。這種限制和約束可以采取人性化管理模式,諸如向學生介紹網絡社交在線時間過長的危害,盡量組織學生在線下完成社交互動,進而規避由于在線社交過長造成的負面影響。人性化的網絡社交時間管理,需要將學生從線上拉回線下。進而從現實社交維度重新樹立學生的人際交往認知,真正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抵消社交恐懼心理。

(三)提高社交主體互動性

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必須在線上線下構建完整的互動渠道。進而增強社交主體的人際交往互動性。如果單純依靠社交網絡平臺,完成對于學生社交能力的培養,學生的社交語言能力必然逐步弱化,并產生更為嚴重的人際交往信任危機。鑒于此,建議高校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更多的開展由學生主體參與的線下社交活動。諸如,校內社團組織的微信網絡群體,可以組織更多的線下見面會,在現實世界中勾勒出網絡社群的社會形態,讓學生在線下交往中逐步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例如,學校足球社團組織常規訓練,社交主體可以在比賽或者晨跑中相互了解并達成共識。通過參與戶外活動接觸各色人群,在活動中相互幫助,增進交流頻次于深度。在零距離的社交行為中,建立簡單的人際交流網絡,緩解社交恐懼心理,最終提高高校學生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網絡社交平臺使用頻次過高、在線時間過長,引發了群體性的交際語言能力蛻化、信任危機集中顯現、主觀孤獨感知增強。這些負面影響是由于網絡社交平臺占據了更多的線下人際交往時間,導致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有所弱化。鑒于此,建議高校采取更為積極的人性化教育引導,幫助學生區分網絡社交指向性,約束不合理社交時間,提高社交主體互動性。進而弱化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社交平臺不合理使用條件,促進大學生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彭珍珍.網社交絡對青少年人際交往的不良影響[J].農家參謀,2018(23):161.

[2]李桐,羅重一.互聯網社交對傳統人際交往秩序的影響及規范[J].學習與實踐,2018(11):109-113.

[3]張宇豪.新媒體語境下微信社交平臺上的口語傳播探析[J].新聞世界,2018(3):53-56.

[4]顏景毅.“參與”的傳播:社交媒體功能的杜威式解讀[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7,39(12):44-47.

[5]孫琳.微信社交平臺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9):28-29.

猜你喜歡
影響效果人際交往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大學生之歌
中醫護理技術對肛腸病術后疼痛的影響
被人情綁架的鄉村酒席——記憶鄉村文化
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