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有為最動人

2019-09-10 07:22朱建芳
老友 2019年11期
關鍵詞:青壯年事跡高齡

朱建芳

退休之后怎么過?我常在微信里看到“要看得慣、想得開、忘得快,要舍得吃穿、舍得花錢、舍得玩樂,要多跳舞、多唱歌,快樂就是幸?!敝惖奶嵝鸦蚋嬲]。這當然不能算錯。人退休了確實和在職時有很大的不同,但一些高齡人士仍在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的事例,又使我對退休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2018年7月14日央視播出的《朗讀者》中的吳孟超,就讓我感動不已。他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5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到2019年90多歲了,才完全退休。退休前,他仍然坐門診,每年有約200臺手術。他說:“雖然退休了,但只要組織需要,只要病人需要,我隨時可以進入戰位,投入戰斗。如果有一天倒在手術臺上,那是我最大的幸福?!?/p>

翻譯家宋書聲先后參加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的翻譯、審稿工作,幾十年如一日,“甘為真理付韶光”。2018年11月,他榮獲中國翻譯家協會頒發的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如今91歲了,他仍然堅持每天關注時政和社會新聞,做著翻譯工作。植物學家李恒,60年來采集17萬份植物標本,14個物種以她的名字命名,今年已90歲高齡仍堅持每天工作。她說:“人活著一天,便享受了一天自然和社會的饋贈,就要努力工作,以回饋和感恩?!?/p>

仔細品味這些高齡有為者的事跡,可以發現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年輕時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基礎,有著強烈的事業心,決心終身做同一件事,并做好同一件事。更幸運的是,他們終身從事的事業,都是國家、民族需要的,都是社會、人民需要的。于是,他們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歷史責任感,他們為人民服務的熱忱,他們的創新創業精神,他們頑強鉆研的品格都有了依附的地方,有了發揮的平臺,有了著力的抓手。他們才可以抖擻精神,續寫人生的新篇。

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個人志向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相結合,就產生了一種境界,一種動力,一種和諧。工作和生活緊密聯系,互為補充,互為依靠,互為樂趣。青壯年時專心致志地工作和生活,到了老年仍然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不因退休而無所事事,不因年老而放棄追求。人生雖然會走向衰老,但奮斗的精神絕不松懈。

高齡有為者的事跡可以啟示老年人,也可以啟示中年人,更可以啟示青年人:想要有為地、快樂地、健康地度過一生,是要從青年時期開始謀劃的,沒有青壯年時期的積累和鋪墊,便不會有高齡到來時的淡定、踏實和杰出。

責編/清風

猜你喜歡
青壯年事跡高齡
右美托咪定在腰硬聯合麻醉下前列腺剜除術高齡患者中的應用
石臺行
微創空心加壓螺釘聯合內側支撐板治療青壯年Garden Ⅲ、Ⅳ型股骨頸骨折
陜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現象調查研究
與時俱進
蒲松齡與喻成龍交往考辨
柳下惠事跡考述
青壯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Garden Ⅲ、Ⅳ)的手術治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