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南京樣式

2019-09-10 07:22陳旭輝
江蘇教育·教師發展 2019年10期

【摘 要】“南京市名師工作站”是南京市教育局嘗試進行名師集群式培養的管理組織,它既是南京市域層面名師發展的最高平臺,也是南京市名師團隊的聚合聯盟。本文闡述了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建設背景、價值訴求,分析了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內核界定、組織架構與運行保障,探索了名師集群式培養的關鍵路徑與運行模式,并對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實踐探索進行了反思與展望。

【關鍵詞】名師集群;集約發展;名師工作站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78-0007-05

【作者簡介】陳旭輝,南京市教師培訓中心(南京,210002)主任,副研究員。

“南京市名師工作站”是教師能力提升、專業發展的高位平臺,也是優秀教師群體同頻共振、集約發展的教研新樣式。構建以“南京市名師工作站”為載體的名師專業成長共同體的培養機制,不僅是順應時代要求的改革舉措,更是彰顯南京教育發展優勢、整合全市優質教育資源、孕育優秀教育人才、嘗試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創新之舉。依托“南京市名師工作站”為運行載體,建立團隊互助、資源共享、同頻共振、集約發展的運行模式,為名師發展的創新路徑做出有意義的實踐探索。

一、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建設背景與價值訴求

1.建設背景。

名師隊伍是引領教育發展、推動教育改革、助推教師團隊成長的重要力量與寶貴資源。名師個體成長與名師隊伍培養一直是熱門話題。目前名師發展模式一般有四種:教師自發自為,個人主動發展;師徒結對傳授,名師傳幫帶;以名師工作室為載體,發揮“領頭雁”效應;建立名師發展共同體、聯盟等。前兩種模式顯然帶有“農耕時代”的特征,規模效益較低;第三種模式較為普遍,但大多以單一學?;驅W校某一學科、部門為工作單元,輻射效應有待進一步提高;第四種模式雖然重視跨學校、跨區域名師培養資源整合,但組織形式較為松散,目前可推廣的區域名師團隊建設的有效模式與成功經驗還比較欠缺。在區域層面推進名師集群式培養與抱團式發展,其運行機制、管理模式、有效策略及考核評價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探索也越來越受到關注。

2.價值訴求。

(1)市域層面名師隊伍建設的理性需求。

江蘇作為教育強省,尊師崇文重教,名家大家輩出,在名、特、優教師培養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實踐探索,如:省級層面積極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啟動了首屆領航名師培養及領航名師實踐基地建設工程等,對市域層面充分發揮名、特、優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區域性名師團隊建設提供了良好啟示。而南京是聞名全國的教育名城,為實現高位發展、領先率先的奮斗目標,南京教育應盡快形成優質教育資源全覆蓋,大師、名師人才輩出,學術研究百家爭鳴的新面貌,盡快塑造、培養一批全國全省知名的教育名家,推動南京市“名、特、優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建設,從而帶動教師隊伍專業素養的整體提升。因此,從市域層面,如何借鑒、完善并充分發揮省級領航等名師項目的引領作用、推動市級層面名師團隊集約式發展,是當下南京教育高位優質發展急需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2)“名、特、優”教師專業發展的應然訴求。

“名、特、優”教師的專業成長與職業發展既離不開自身的努力,又與所在的組織培養密切相關,是教師自我主動發展、崗位歷練和組織培養共同作用的結果。當下名師成長模式還存在著“一枝獨秀”“曲高和寡”“孤軍作戰”的尷尬局面。我們要通過共同的發展愿景,形成名師學術共同體、發展共同體;通過有效整合區域優質教育資源,打通學科、學段及區域壁壘,依托行政力量構建有效運行機制與發展文化,培育出新一代名師;通過組織化的方式建立“名、特、優”教師發展的集群式聯合體,使團隊中骨干教師專業成長,同時從區域層面影響和帶動教師群體快速發展,從而使市域層面的學科教師從“工作室”活動中獲取資源,獲得提升,形成“名師孵化名師,名師成為大師”的發展文化。

二、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內涵界定、組織架構與運行保障

1.內涵界定。

“集群”是從經濟學領域引入的一個概念,原指企業在一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基于技術關聯關系進行集聚式創新,比企業從事單項的、分散的創新更經濟、更有效,更具有發展潛力。

借助“集群”概念詮釋名師團隊建設,意指以領銜名師為核心組建成的一個個不同學科類別的“工作室”,可以視為一個個獨立的名師團隊小“群”,而在市級層面需要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集聚若干個獨立小“群”的名師集合大群,就如同數學概念上的集合圈,這個圈把幾十個分散獨立的名師團隊小“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既有共同愿景又有共同目標的“名、特、優”教師的聯盟群落,即“名師集群”,讓原來獨立、分散、各自為政的名師小“群”,通過前瞻高位的頂層設計、統一協調的運行管理,創造出“集群”總體培養績效大于單個小“群”培養績效之和的聚合效應。

2.組織架構。

為有效整合名師資源,構建名師集群式發展平臺,加快推進南京名師團隊建設,南京市教育局于2015年3月在市級層面成立了“南京市名師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負責對所有“南京市名師工作室”(以下簡稱“工作室”)的管理、指導和考核等工作。市“工作站”對“工作室”統一管理,統籌資源,協同推進,促進“群”“群”之間的合作、競爭、互補和共享,增強每一個名師小“群”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努力探索以“名師集群”培養模式孵化更多名師的實踐路徑?!肮ぷ髡尽辈粌H承擔了名師培養的重要責任,更是將名師在共同的理念愿景、制度文化的引領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學習型組織,形成一個名師抱團發展的集群式集體,把“名特優”教師凝聚在一起,相互學習,共同發展。

3.運行保障。

一是組織保障?!肮ぷ髡尽睂γ麕熂号囵B進行高位頂層設計,按照“集聚、集約”理念構建機制,將集群模式引入教育系統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嘗試,在其成立之初即由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師研訓機構主導,確立了“行政支持、聯席共建、自主運行、三級管理”的架構運行模式。各區教育主管部門、工作室成員所在單位也對名師工作室相關活動給予支持和幫助,從而形成市、區、校三級共建管理模式?!肮ぷ髡尽笔且粋€“名特優”教師發展的集群式聯盟,目前已建成60個“工作室”,包含學前、小學、初中、高中及特殊教育各學段、各學科?!肮ぷ魇摇敝鞒秩司鶠榻K省特級教師或正高級教師,他們不僅自己領跑,同時還要培養好后繼的優秀青年教師團隊,帶領團隊共同起跑。

二是政策保障?!肮ぷ魇摇币匀隇榻ㄔO周期,建立工作室動態考核與退出機制,由“工作站”對“工作室”開展“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即每年對工作室進行年度工作考核,三年屆滿接受終期考核,不合格的“工作室”自動退出,合格的經主持人申報可認定為新一屆“工作室”。同時,市級層面為工作室提供學術發展保障,如:對“工作室”主持人和核心人員的教改成果給予專著出版、成果宣傳推廣等方面的資助;核心人員的研修活動、網絡助教助學、送教送培等可適當認定工作量;“工作室”成員課余時間參與支教助學可享受志愿者服務相關待遇;“工作室”成員在市級層面大型活動中執教研究課、做講座等可發放市級證明。多種政策的支持,進一步激發了“工作室”的研究熱情和工作積極性,為“工作室”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經費保障。每年市級層面給考核合格的“工作室”給予6萬元的專項工作經費作為“工作室”日?;顒优c獎補費用。根據“工作室”工作開展情況及實際成效,對考核優秀的“工作室”再予以一定的獎勵,為“工作室”開展教育教學研究活動提供條件,為骨干教師的成長創設良好空間。安排專項經費組織“工作室”主持人及核心成員赴美國、加拿大等國進行高級研修,開展國際學術交流,開闊教育國際視野,學習國外名師培育經驗。

三、同頻共振,集約發展——名師集群式培養的路徑選擇

“工作站”以“工作室”為運行載體,嘗試通過“市—區—?!惫ぷ魇医ㄔO整體聯動和優勢互補的有效機制和實踐路徑,構建名、特、優教師輩出的新機制,推進名師集群式培養運行模式與有效策略,從而形成“同頻共振、集約發展”的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南京經驗。

1.明晰市“工作站”職能,發揮名師集群培養指導作用。

“工作站”負責全市的市級“工作室”的建設規劃、市級立項、業務指導、過程管理及考核評價?!肮ぷ髡尽敝荚跇嫿ā芭嘤?、電教、教研、科研四位一體”的名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由南京市教師培訓中心、南京市電化教育館、南京市教學研究室、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等部門分工合作,協同共建。其中,南京市教師培訓中心負責市“工作室”建設的統籌協調、市級遴選、過程管理、年度考核和終期評價等工作;南京市電化教育館負責建立市“工作室”的網絡工作室建設、在線管理與考核評價工作;南京市教學研究室負責市“工作室”課堂教學研究的指導、服務、保障與評價;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負責市“工作室”教改實驗及課題研究指導、服務、保障與評價。

2.明確市“工作室”定位,建設名師集群培養輻射基地。

我們著力將“工作室”建設成為教改試驗田、成果輻射場、名師發展共同體和卓越骨干教師成長“推進器”,并對申報創建的市“工作室”確定四個建設目標和考核指標。

一是推出教改成果?!肮ぷ魇摇币詫<覉F隊為引領、以學科團隊為支柱、以課程目標為導向、以教改實驗為載體,開展學科課程改革、教育改革項目研究,在三年內形成較為突出的課程改革、育人模式改革的成果,包括課程研發成果、教育創新成果、教學成果、競賽成果、科研成果等。

二是培養名、特、優教師?!肮ぷ髡尽辈粌H強調每一個“工作室”的個性化活動,更注重整體推進,聚合共振的輻射影響效果,以項目研究為抓手,建立成員三年個人發展規劃,通過相互學習、交流、研究、合作,使“工作室”成為名、特、優教師切磋教育教學技藝、開拓創新的舞臺,促進團隊成員快速成長,培養更多名師。通過幫扶薄弱學校教育,定期面向農村、偏遠地區、薄弱學校開展支教、助學、送教、送科研、送培訓等活動,促進全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名師團隊成長。

三是打造示范窗口??偨Y教科研成果和教學經驗,形成具有先進性、引領性的教育主張、教學風格、教學范式,在本地區乃至更大范圍內發揮示范作用。

四是共建共享優質資源。建立名師網絡工作室,發揮網絡的平臺功能,形成網絡研修社區,將階段研究成果不定期上網分享,努力構建以教學研究、學術沙龍、線上線下為主要活動形式的交流平臺,讓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影響更多學科教師,培育更多名、特、優教師。

3.發揮市“工作室”作用,構建名師集群發展共同體。

“工作站”是名師聚集的大“群”,而“工作站”內的每個“工作室”都是一個名師聚集的小“群”。根據建站規劃的頂層設計,每個小“群”的內部結構基本相同:主持人1人,核心成員3~5人,青年骨干教師10~12人,學術顧問2人。其中既有教育方面的資深專家、學者、特級(或正高級)教師,也有年富力強的市級學科帶頭人或市級優秀青年教師,還有朝氣蓬勃的區級教壇新秀、教學骨干,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層次的優秀教師通過“工作室”凝聚在一起,抱團取暖,研討切磋,同步發展。主持人負責“工作室”日?;顒拥墓芾?、策劃、運行,圍繞培養名師、推出教改成果、建設優質教育資源、支教幫扶等核心任務,形成“管、研、訓”一體化的共振平臺,從而實現團隊成員的集約發展。

4.開展跨“工作室”互動,發揮名師集群發展放大效應。

自“工作室”建設項目啟動以來,在市“工作站”的引領和推動下,通過市—區—?!肮ぷ魇摇被右约啊肮ぷ魇摇敝g跨學科聯合、跨學段貫通、跨區域聯盟抱團式發展,合作開展教改項目研究、教學研究、課題研討、高峰論壇、沙龍對話等學術活動,構建名師發展研究共同體和發展共同體,整體推進名師集群建設,引領和帶動區域卓越教師成長。據不完全統計,自啟動建設以來,“工作站”內共有60家市級“工作室”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大大小小近千場高層次、多形式的學術活動,其中有些活動已經跨越了市級范圍,與省內外同學科名師工作室進行聯動,發揮了“1+1>2”的“集群效應”,對全省乃至全國的學科教師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例如:“初中數學卜以樓”名師工作室在2018年10月舉辦了“首屆全國生長數學教學研討會”,來自全國19個省、市的32位初中數學特級教師和800余名初中數學教師代表參加了此次活動,活動中特級教師們同臺亮“見”,研討“生長數學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主題,在全國引起了“生長數學”風暴?!靶W數學”張齊華與賁支林兩個名師工作室聯合舉辦“向學習深處漫溯——南京市玄武區‘課程與教學深度變革’全國高峰講壇”,來自12個省、市的600余名全國教育人士參加論壇,引起全國教育同行的關注?!案咧姓Z文”曹勇軍名師工作室聯合孟凡軍、王躍平等市名師工作室承辦全國中學語文“深度教學與深度學習”研討會?!靶W數學”王九紅名師工作室舉辦了“首屆南北二京名師工作室聯盟活動”,牽手北京“小學數學”華應龍名師工作室進行聯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幾年來,“工作室”在開展教學研究活動的同時,也積極開展義務支教幫扶活動,“工作室”支教活動的足跡遍布南京市的偏遠地區,采用市名師工作室領銜牽手區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等方式幫扶薄弱學校,并不斷向其他省、市薄弱地區延伸,60個“工作室”三年內開展了千余次義務支教幫扶活動,錄制了數百節“名師優質課”,開展“送教下鄉”“名師講堂”等活動,對區域教育質量均衡、卓越骨干教師成長和名師集群式發展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四、名師集群式培養的反思與展望

名師集群式培養是在實踐中探索、在研究中嘗試的一種名師培養模式,同頻共振、集約發展是優秀教師團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依托行政手段為教師專業成長打開另一扇窗的創新之舉。在今后的研究過程中,不僅要重視以點促面,區域聯合,市、區、校聯動的管理模式,還要進一步積極發揮區域教育行政部門、教師研訓機構、基層學校與一線名師作用,不斷探索區域層面名師集群式梯隊建設推進策略和發展文化,以“工作站”統領、推動和促進“工作室”建設及“名、特、優”教師團隊的集群式發展。<\\Ysc04\d\姚\2019\2019教師發展\2019教師發展7期\KT1.TIF>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