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與生活:卓尼藏族“打巴奧”儀式的人類學闡釋

2019-09-10 19:26敏曉蘭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7期

【摘要】:卓尼藏族“打巴奧”儀式是傳統“三格毛”藏族婚俗當中的哭嫁歌,哭嫁廣泛流傳于洮州地區,但卓尼藏族的哭嫁歌具有典型的本土文化特征。藏族哭嫁歌屬于民族音樂學研究范疇,其歌聲屬于卓尼藏族人民生活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立足文化人類學的視角,對哭嫁儀式文化與藝術的雙重表演屬性、儀式的文化功能和人類學意義等方面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卓尼藏族 “打巴奧” 哭嫁歌 文化闡釋

“打巴奧”是卓尼縣覺乃藏族女子出嫁時,在婚禮儀式上所吟唱的哭嫁歌 “打巴奧”歌主要表現了對家人的感恩和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憂 同時也發現這種傳統哭嫁習俗經久不衰的緣由,哭唱能夠緩解女子出嫁時因身份轉變而出現的緊張與焦慮情緒,藏族婦女隱忍、服從家庭的品格通過哭嫁歌得以傳承,對傳統大家庭的和諧穩定有一定的意義。

一、 關于“打巴奧”歌

卓尼縣屬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是以藏族為主體,漢、回、土等十多個民族聚居的,其少數民族縣中藏族占總人數的61.26%。 卓尼縣境內的藏族由于各自生活地域、生產方式的不同,服飾、語言、婚俗等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其中分布在洮河沿岸和東部洮硯藏巴哇地區的一支,由于女性頭部梳有三根粗大的辮子,服飾獨特,顏色艷麗,被當地的其他民族稱為“三格毛”,是卓尼縣(卓尼,在藏語中被譯為“覺乃”)獨有的一支藏族群體。

哭嫁歌“打巴奧” (以下簡稱“打巴奧”歌)是“三格毛”女子出嫁時所唱的哭嫁歌,它是女子出嫁送行儀式中由陪送成年女子所唱,因此,也稱之為伴嫁歌或送行歌?!按虬蛫W”(打,是漢語,在此理解為 “儀式” 巴,為當地藏語音譯,在此理解為“新娘” 奧,為當地藏語音譯,是“臉”的意思。)“打巴奧”的大致意思是“女子出嫁時舉行的一種遮臉哭唱儀式”。

新娘出嫁時,必須步行至村口嘛呢堆旁方能乘馬(現在乘車)遠行的習俗,以示對鄉鄰和村落神靈的敬重?!按虬蛫W”歌便是在送別新娘途中演唱的一種別離歌。由于各家到村口的距離不同,因而歌詞內容在固定模式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修改。 “打巴奧”歌的具體內容在新娘出嫁前幾天,由新娘送親的其他女性親人一塊加工、演練,直至形成符合新娘原生家庭特色的歌詞,因而哭嫁歌有其固定的結構,但內容并不完全相同。

“打巴奧”歌產生的時間,并沒有相關記載。據卓尼藏族老人回憶,“打巴奧”歌在他們的記憶中就已存在,是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的。歌曲形式比較單一,一般都是一曲多用,以相同結構的樂曲片段唱出不同的歌詞。演唱形式是新娘哭,陪嫁女子唱。正所謂,唱者越動情,哭者越傷悲。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打巴奧”歌的儀式過程和歌詞文本的內容充分展現了這個民族的本土化特色,以及這個特有民族的民族史。將“打巴奧”的歌詞內容及其歌唱長期存在的緣由進行探析,有助于了解婦女的生活現狀,她們的人生觀、愛情觀、家庭觀,有助于了解更多覺乃藏族民俗文化。

二、歌詞與 “打巴奧”儀式

因出嫁女子的成長環境、家庭境況各不相同,歌詞內容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歌唱的社會環境與民族心理是相同的,整體結構和主要內容沒有太大的變化。本文選取其中最具普遍性、代表性的一種版本的歌詞,作以簡單分析。歌曲的結構依據演唱空間的不同,可劃分為在堂屋、內院、外院、巷道、大街五個部分。

“央”像座座大山留下呢

三圈“果拉”轉著呢

供桌旁邊么坐下呢

以上是整部歌詞的引子。藏族女子出嫁,家里的主人要召喚“央”(在方言中是“福氣”的意思)的特定習俗,要讓“央”留在娘家,別跟上姑娘去了別人家。然后新娘繞著自家經堂的神靈前轉三圈“果拉”(轉“果拉”,即從順時針方向繞轉佛塔、寺院、佛殿以及經堂等,是佛教的一種傳統朝圣行為。)意思是希望神靈護佑姑娘今后的婚姻美滿幸福。轉完“果拉”,新娘則要坐在供桌前,取下發髻上的梳子,以表示正式出嫁了。以下為哭唱內容的主體部分:

坐在桌子邊可敬的阿爸呦

如果您今天不在的話

賤命的丫頭要出嫁了

誰來端起這滿滿的酒杯

誰來敬天敬地又敬鬼神

誰來道這臨別的第一句話

誰來嘗這臨別的第一口菜

以上是節選歌曲當中第一部分的第四節。主要表述父親(歌詞中“阿爸”,即“父親”的藏語音譯)的重要地位,在傳統家庭中,父親是一家之主,子女的婚姻大事,在征求各方意見后,最后還得由父親權衡拿主意。女子出嫁父親不但要將此事告知親朋好友,還要告知村落神靈,希望他們都來祝福、護佑女兒的婚姻幸福。因此,父親會出現在女兒出嫁的每個關鍵環節中。

三、“打巴奧”儀式的文化功能闡釋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innowski)認為,“所有的文化都是為滿足需要而生的,是有特點功能的。正是因為社會有需要,文化才得以產生、發展和延續?!?卓尼藏族婚禮常常歡騰喜悅,唱阿加、嗩吶鑼鼓表演和悲切哭訴。從表面上看,婚禮場面悲喜交加,婚禮儀式的娛樂性極強。但從哭嫁歌的應用場合來看,其儀式的文化功能性色彩遠遠大于娛樂性。

1.情感宣泄功能

在傳統的卓尼藏族社會中,婚姻的締結主要是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未婚女性對于自己未來的伴侶和生活是未知的,因此充滿期待和恐懼。在沒有話語權的歷史情境中,藏族女性只有在結婚之日才會受到關注,這一天她可以在眾人面前盡情傾訴自己的情感。此外,藏族社會當中存在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女性在其社會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哭嫁就成為一種情感宣泄的手段,她們通過哭嫁來哭訴命運的不公、對未知生活的憂慮、對親人的不舍、對媒人“多事”的怨恨等等。

2.社會教化功能

在卓尼藏族哭嫁儀式中,參與哭嫁的主要有姨媽、姑媽、姐姐妹妹等已婚女性,另一個主角是母親。母親一方面表達自己對女兒的依依不舍,另一方面對即將進入婆家,為人妻母的女兒進行教導。因此,哭嫁成為女兒出嫁前母親對女兒的諄諄教誨。因此可以看出,歌曲所述內容多為母親教導女兒婚后要勤勉、隱忍、孝順等等。

3.文化認同功能

英國人類學家厄內斯特·鈣爾納(Ernst Geller)指出:“人們熱愛自己的文化,他們知道自己離開文化就不能呼吸,不能保持自己身份的完整性?!?在傳統的卓尼藏族社會中,只有舉辦婚禮等儀式活動時,才能得到宗族和社會的認可。而對于女方家庭,女方通過哭嫁才能得到父母、親人的認可。同時,女方通過哭嫁儀式來表達自己的“孝”,男方也在這一過程中對女方進行了品格的認可。在女性哭嫁過程中強化了這種社會關系,同時也增強了社會對女性的品格認同。

4.驅邪降福功能

在洮州地區流行這樣一種說法,“結婚乃大喜之事,必招惡鬼嫉妒”,于是新婚之日,新娘不樂反哭,以悲傷之感來蒙騙惡鬼,從而確保新娘的安全。這種做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諸多體現,如某家小孩實際長得很好看,卻愿意叫他丑小孩,還給他取一個難聽的名字。這些都是害怕鬼怪惦記,故意丑化子女的做法,而其中又和哭嫁儀式一樣,包含祥瑞之意。

民俗專家曲彥斌指出:“物理意義上的聲響,即便是萬鈞雷霆,也不強大,也并不讓人畏懼 而民俗、神話意義上的語詞卻有著強大的魔力,被抬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總之,“打把奧”儀式以哭訴形式傳遞了對未知生活的憂慮和對親人的不舍,同時傳遞了親人對出嫁女子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 也是一種溝通先祖、神明的重要媒介,通過哭嫁這種行為展演,祈求得到祖先和神明的祝福。因此,“打巴奧”儀式被提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打巴奧”歌的生存困境與文化人類學闡釋

民俗活動和相應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它的生成、演變與群眾的信仰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群眾的信仰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民俗活動隨著群眾信仰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改變。

1.生存的困境

(1)文化變遷的影響

“一般而言,當一種文化形態或文化方式已經與傳統觀念相背離,或與傳統日常生活脫鉤的時候,傳統的東西要么通過某種特殊的方式得以流傳,要么就被新的文化形態所替代。這是文化變遷的規律 ?!?/p>

近年來,卓尼縣旅游經濟不斷發展,文化交流變得日益頻繁,女性的社會地位得到明顯提升,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現代化新思潮正逐漸沖擊著古老的藏族傳統文化。隨著文化土壤的瓦解,“打巴奧”哭嫁儀式瀕臨處于失傳的困境。

(2)傳承的困境

“打把奧”具有“ 以人為載體 ”的鮮明特征 。非遺專家馮驥才先生曾指出 :“ 民間文化處于最瀕危的現狀有兩種, 一種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另一種是傳承人的問題 ?!??哭嫁儀式生存土壤的急劇萎縮,造成了該項民俗活動傳承上的困境。據筆者對卓尼縣B村和G村調查情況來看,四十歲以上的婦女會唱哭嫁歌和“阿加”(節慶期間“三格毛”女性舉行的一種歌唱娛樂活動),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只是知道,并不會唱??梢?,隨著文化的變遷,覺乃藏族的“打巴奧”哭嫁儀式的傳承成為一種問題。

2.文化人類學闡釋

“打把奧”儀式反映了覺乃藏族的傳統文化,表達了女性對社會的認知,對父母的感恩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該儀式作為一種覺乃藏族族群記憶的“符碼”,如高亢哀怨的哭嫁音調 ,如泣如訴的哭嫁言詞,都作為一種文化符碼喚醒人們心靈深處的“記憶”??藜迌x式通過歌曲內容構建和音調符碼的系列構建,重構了覺乃藏族族群的歷史記憶,以及對覺乃藏族文化認同的重復性和持續性。通過認同的重復和持續這種紐帶,將本民族之間,“ 覺乃藏族”與“ 中華民族”穩固地聯結在一起 因此,覺乃藏族的哭嫁民俗文化就是一種 “ 中華文化的認同”。

結語

“打把奧”儀式維系著覺乃藏族群體的民族情感與心理,也是覺乃藏族本土文化認同的有效方式 。正是這種強烈的區域文化認同 ,才不斷促發洮州地區覺乃藏族民系在傳承藏族文化方面呈現出的“認同力量”。在中華文化“多元通和模式”背景下,“打把奧”儀式詮釋了中華文化“美美與共”的文化自覺內涵,揭示出中華文明的內在活力,進一步彰顯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王曉云. 卓尼藏族婚嫁“打巴奧”歌的文本及相關問題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9.3.

【2】卓尼縣志編纂委員會.卓尼縣志[J].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1.

【3】曲彥斌.中國民俗語言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28.

【4】鄧 鈞.“文化立縣”與民間音樂的保護與開發——渝東南酉陽縣民間音樂文化 資源考察述略[J].人民音樂,2003(05):27.

【5】[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M].費孝通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56.

【6】[英]厄內斯特·蓋爾納.民族與民族主義[M].韓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46.

作者簡介:敏曉蘭(1993—),甘南人,蘭州大學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暨歷史文化學院2017級碩士研究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