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媒介發展下傳受關系變化對社會結構的影響

2019-09-10 07:22阮猻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關鍵詞:社會結構

阮猻

摘要:從歷史層面來看,媒介發展經過了口語媒介、印刷媒介、電子媒介與網絡媒介四個發展階段。由于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都具有單向線性、門檻較高等特點,亦可歸結為大眾媒介階段。不同媒介發展階段對應不同的傳受關系,這種傳受關系的變化對社會結構的影響也不盡相同。

關鍵詞:媒介發展階段;傳受關系;社會結構

一、平視姿態下的“部落化”社會

(一)政治的分裂

在以口語媒介為主的面對面傳播中,傳者與受者擁有同樣的媒介資源,即語言。加之媒介受到時空限制,只適用于短距離小范圍的信息傳輸,人們在對信息溝通需求下多以“部落化”生存為主。這種以血緣和種族相近所聚集的小部落化社會分散,難以形成統一體。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分散的小群體不利于領導階級對邊陲的統治,最終只會造成政治的分裂。

(二)文明的和諧

社會性的人存在的好奇與群居本能,促進了傳受雙方主動吸收相同的文化價值觀,減少信息交流中的“傳播障礙”與“傳播隔閡”。同時,傳受關系對等、平等和諧下的“平視姿態”有利于社會文明和諧。

(三)經濟緩慢發展

傳受關系對等下,傳播者生產內容創新力不足,僅僅滿足于內容簡單、手段單一的小規模信息傳播,無法適應社會的變動發展。信息傳播在溝通商品生產、流通和消費中占據重要地位,缺乏活力的信息傳播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

二、俯視姿態下的“脫部落化”社會

(一)政治的統一

在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主的大眾媒介時代,彌補了口語的時空局限,形成了“脫部落”社會。受眾難以對與他們有關的整個外部環境和眾多事情保持經驗性接觸,對超出自己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通過“新聞供給機構”去了解認知。這種建構的主觀真實影響了受眾的認知,受眾缺乏理性思維能力,思想上被統治。有利于中央集權在長期潛移默化中涵化受眾,實現對政權的維護。

(二)文化的專制

麥克盧漢提出了“延伸意味著截除”,媒介雖然是人的延伸,但是在延伸人體某一部位時,為了適應這種延伸,往往會造成其他感官的截除。傳者在傳遞信息時往往帶有主觀傾向,這種俯視姿態下的意識形態傳輸與受眾的麻木接收相互作用,易形成文化的專制,使得文化缺乏多元性。

(三)經濟的迅速發展

來自傳媒內外的制度壓力以及職業媒體人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職業道德修養,使得新聞內容質量較優、真實性較高。例如報紙在發行時經過記者編輯重重把關,減少了新聞的失誤。新聞內容的時效性相對廣播電視較弱,使得報紙加強優質內容生產,以深度報道取勝。這種優質內容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準確的信息服務,傳媒業本身作為信息產業,促進了經濟發展。

三、仰視姿態下“再部落化”社會

(一)政治民主化

市場化經濟發展下,受眾地位逐漸提高,由“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轉變。網絡低門檻易操作特點,傳播者角色泛化,傳統受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信息傳播的主角。UGC(用戶生產內容)在網絡時代流行,意味著受眾能借助網絡媒體發聲。受眾知情權、監督權、媒介接近權等權利得到保障,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

(二)文化多元化

從遵循二八定律到安德森的長尾理論,小眾化的多元內容生產受重視,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環境。網絡時代興起的亞文化,是一種有別于主流文化的網絡流行文化,它具有獨特審美和價值觀。如“飯圈”文化、“草根”文化在網絡時代的出現,使得網絡文化豐富多彩。

(三)經濟結構的優化

仰視姿態下的新的傳受關系,受者地位上升,傳播者更加迎合受眾需求。隨著經濟、受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受眾不再滿足于馬斯洛需求理論中的生存安全需求,轉向了更高層次的尊重與自我實現需求。傳播者從最初以提供信息,消除受眾隨機不確定性為目的,轉向豐富內容產品,提高質量滿足受眾自我實現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信息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優化。

傳者和受者作為拉斯韋爾5W模式中的首端和終端,隨著媒介的不斷革新,在信息傳播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改變,這種改變造成了更為宏觀的社會結構的改變。誠然,孤立地看傳受關系對社會結構的影響存在一定的思維局限。正如伯明翰學派代表人物威廉斯所強調的社會意向對媒介發展的影響,在思考傳受關系對社會結構影響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社會結構的變動對傳受關系的影響,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割裂。

猜你喜歡
社會結構
大數據對“社會結構”的新定義的文獻綜述
比較的視野:反思功能主義傳播觀的三個預設
鄉村基層民主建設面臨哪些難題
社會結構三分法及其音樂觀: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例
農村失獨者的心理困境
鏡鑒與反思:美國競技體育發展中的政府治理及其困境
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生存和發展
后冷戰時代的中美國內改革比較
理性行動及其限制
探析帕森斯和默頓關于社會結構研究的差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