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發展及特點分析

2019-09-10 07:43徐子珊
頌雅風·下半月 2019年5期
關鍵詞:交響樂四川文化

徐子珊

摘要:20世紀初,西方交響樂文化傳入中國,其音樂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引起了重要反響,同時在四川地區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并且與本土音樂文化逐漸融合,形成了具有四川區域特色的交響樂文化。本文即以交響樂文化在四川的發展為研究,首先探析了交響樂在四川的發展歷程,其次從體裁、題材、結構三方面研究了交響樂在四川地區的分類,進而總結了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主要特征。

關鍵詞:交響樂 文化 四川 發展

交響樂是西方音樂文化的精髓,不僅氣勢恢宏,具有完美的音樂表現與音響效果,同時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故此在“西學東漸”的歷史時代中,在國內引起了熱烈反響,也推動了交響樂文化在國內的發展與創新。四川作為音樂文化別具一格、傳統音樂豐富而包容的地區,交響樂自然也得到了良好的推動與發展,進而形成了如今繁盛而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交響樂文化。

一、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發展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受到歷史與政治環境的影響,交響樂文化在四川的發展比較緩慢,研究交響樂的音樂家極少,產生的社會影響也極其有限,但是他們的研究卻為四川地區交響樂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中就包括常蘇民、劉文晉、丁孚祥等人在1959年創作的交響曲《浣溪沙》、鄒魯1959年創作的《中國狂想曲》、章純創作的《勝利交響曲》等,這些作品對四川交響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那個時期百廢待興,四川在音樂建設上,特別是交響樂團建設的方面,是非常稀少且幾乎沒有完整編制的交響樂演奏樂團,只有部分編制在進行展演。

(二)1970年代

我國開始注重文化發展,并提出了“雙百”方針,交響樂在國內的發展迎來了第一個熱潮,在四川的發展也遍地開花。首先從規模上已經急劇擴張,不僅擁有大量的音樂人參與到創作之中,而且在作品數量、題材范圍、風格個性等方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成為了中國樂壇中一顆閃亮的明星。比如陶嘉舟創作的《船工號子》、李忠勇創作的交響音畫《云嶺寫生》、黃萬品創作的交響組曲《四川民歌五首》等。

這個時期的四川,在藝術領域的音樂方面特別是交響樂團的建設,開始有所建樹,四川省歌舞劇院成立的分支有歌舞團、交響樂團、民族樂團,其中交響樂團的成立,對四川地區交響樂的推動發揮了一定作用,他們開始在四川本地展演交響樂作品。

(三)1980年代至今

1980年代初期,受到改革開放逐漸擴大的影響,交響樂的發展空間也更加寬松,四川交響樂文化的發展開始趨向于鮮明的個性化,并且創作技法越來越成熟。比如賈達群創作的《蜀韻》、郭文景創作的《川江敘事》等。1980年代中后期,交響樂文化在四川的發展開始產生突破性變化,一方面開始擺脫歐洲古典音樂的束縛,另一方面開始汲取西方音樂文化的新潮流與新思想,作曲家對于歷史、文化、哲學的研究更加深刻,音樂作品也更加深邃。比如郭文景創作的《川崖懸葬——為兩架鋼琴與交響樂隊而作》《蜀道難——為李白詩譜曲》以及何訓田創作的《夢四則——為管弦樂隊與二胡》等。1990年代后至今,四川交響樂文化延續了1980年代中后期的風格,并且向著更加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對于民族音樂的融合性也更進一步,例如熬昌群創作的管弦樂作品《康巴音詩》、賈達創作的《巴蜀隨想》、林格爾創作的《鄉音鄉情》等眾多交響樂作品,充分展現了“天府之國”音樂文化的勃勃生機。

至今幾十年的變革,四川地區交響樂發展迅速,已有數十支交響樂團,其中專業的交響樂團數量可觀。演出曲目范圍也從原來的小作品擴展到世界各大名著的著名作品,演出地域范圍也從原來的僅本地演出,發展到赴全球各國和全國各地的展演,這是相當大的進步與發展。交響樂團的展演質量獲得大幅提升,受到各界好評,且正在朝國際化進程邁步。

二、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分類研究

(一)以體裁類型分類

從體裁上劃分,四川交響樂主要可以分為八種:其一為交響曲,是作品數量最多的類別,比如李忠勇的《火把節之夜》《在晚霞中》、楊新民的《橘色年輪》等。其二為交響組曲,作品數量少,但多數都是以民間音樂為素材進行的創作,比如黃萬品的《四川民歌五首》、林戈爾《涼山風情》等。其三為交響序曲,該類作品數量也較少,一般都是以奏鳴曲式創作的標題音樂,而大多又具有紀念重大事件的意義,比如郭文景的《御風萬里——慶祝香港回歸》、林幼平的《長征序曲》等。其四為交響音畫,這類作品具有強烈的繪畫性,作者往往需要去實地進行生活體驗,同時收集民間音樂素材,進而創作成作品,比如李忠勇的《云嶺寫生》、吳萬新與高為杰的《郭莊夜會》等。其五為交響合唱,這類體裁將交響樂與合唱充分融合,表現了一種人聲與交響樂器共鳴的音響效果,比如敖昌群的交響合唱《壯士出川》、郭文景的《裴歌》、黃旭的《古從軍行》等。其六為交響詩,也稱交響音詩,一般以單樂章的管弦樂曲呈現,比如敖昌群的《康巴音詩》、林戈爾的《豐都印象》、郭元的《黑納米——瀘沽湖印象》等。其七為協奏曲,一般形式比較多樣,比如西洋管弦樂協奏曲有郭文景的《小提琴協奏曲》等,中國民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奏曲有何訓田的二胡與管弦樂隊《夢四則》、黃萬品的古箏與管弦樂隊《漓江行》、易柯創作的笛子與樂隊《阿詩瑪敘事詩》等。其八為重奏曲,該類體裁涉及題材廣泛,一般有記事、寫景、抒情等不同類型,比如賈達群的《金沙江畔》、胡曉鷗的《傷花怒放——獻給我的青春年華第一樂章》等。

(二)以題材主題分類

從題材內容劃分,大致可以從四個角度分析:第一,反應歷史人物與事件的作品。比如敖昌群的交響幻想曲《紀念》,是他參觀紅巖村、渣滓洞、白公館等革命歷史博物館之后有感而發,在音樂作品中凸顯了革命者的大無畏精神,是對國家命運發展的思考。第二,反映區域內風土人情及生活狀態的作品。比如江傳照的《川韻》,就以四川的傳統節日場面為描繪對象,在音樂中充分展現了四川的民風習俗。第三,反應山水風光,表達熱愛自然的作品。比如李忠勇的《云嶺寫生》,他將黎明到清晨,清晨到夜晚的山間風景用音樂譜寫,表達了他對于家鄉故土的熱愛與贊美之情。第四,反應社會現實與人生觀念的作品。比如賈達群《夢的交響舞臺》,這部作品就主要表現了中日兩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將作者個性與民族性充分糅合,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三)以結構類型分類

從結構上來說,則可以簡單分為單樂章與多樂章類。單樂章一般多為交響詩,比如何訓田創作的《血花》,這首樂曲主要歌頌了人民英雄在革命過程中的奮斗與犧牲精神,表達了英雄在趕赴刑場過程中的思想與憧憬;此外單樂章作品也有交響樂,比如仍為何訓田創作的《平仄》等。而多樂章作品數量十分豐富,比如敖昌群的《羌山風情》,第一樂章旋律舒緩,音色變化多端,主要表現羌山的美好風景,第二樂章則表現歡快,節奏熱烈,將羌族人民的舞蹈風格與節日盛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三、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主要特征

(一)藝術結合

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發展進程中,與其他藝術形式的結合發展同樣擁有鮮明的特征性。首先,其對于戲劇的借鑒與運用比較廣泛,尤其四川的川劇音樂具有獨特的民族與地域色彩,在與交響樂結合創新的過程中,創造了諸多具有戲劇風格的交響樂作品,將交響樂文化與本土的戲劇文化進行了充分地融合。其次,交響音樂與中國古詩歌、古詩詞的結合也是四川交響樂文化發展進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將古詩歌或古詩詞作為題材,創作的作品既具有復古色彩,又具備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采,將這種西方音樂文化有效融入了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二)其他特征

除了上述兩大特征之外,交響樂文化在四川地區的發展進程中還表現出幾點其他特征:第一,題材廣泛,創意無限。在眾多交響樂作品中,所涉及和描繪的題材幾乎沒有限制,既有對祖國大好河山與壯美景觀的熱愛,也有對家鄉故土、民俗民風的思戀;既有對革命英雄偉岸身影的描繪,也有對悲慘歷史痛苦過去的回味,政治、文化、民俗、曲藝、歷史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都可以在四川交響樂文化中看到其身影。第二,極具創意的交響樂標題。標題性交響樂在四川地區的發展格外鮮明,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所有作品的文字標題都具備其深意與內涵。第三,藝術表現形式趨于大眾化。四川地區的音樂家為了讓交響樂被廣大群眾接受認可,在創作時對于民族風格以及旋律與織體結構的把握,都比較傾向于群眾化和單純化,以擴大交響樂文化的普及范圍和影響力。

結語

綜上所述,西方交響樂文化自傳入我國之后,在四川地區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歷程,但由于四川地區本身音樂文化的繁盛,以及眾多音樂家的努力和創造,使得四川交響樂文化的發展日益繁盛,表現出百花齊放、萬物融合的多樣化特征,逐漸形成了具有“巴蜀”地域風情的藝術風格,并且還在推動著交響樂文化的繼續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

猜你喜歡
交響樂四川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種種疼痛
誰遠誰近?
四川九寨溝發生七級地震
對四川新高考中的不等式問題的一點思考オ
地鐵交響樂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