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關村“特樓”里的大師們

2019-09-10 21:53
文萃報·周五版 2019年45期
關鍵詞:郭永懷錢三強錢學森

在中關村鱗次櫛比的高樓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科源社區”中心的13、14、15號三座小樓,這三座三層蘇式建筑被稱為“特樓”。曾幾何時,這里大師云集,先后入住這三座小樓的有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汪德昭、郭永懷、童第周、貝時璋等60余人。在這么小的范圍里,云集著這么多“最強大腦”,不但在中國不多,在世界上更是少有。半個世紀過去了,大師們的背影早已遠去,然而,正如郭永懷夫人李佩所言“中科院精神的根在這兒”。

三強一測定中關

1949年11月,中科院成立后,要把分布在南京、上海等地的原國民黨“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遷到北京,最緊迫的任務就是物色一塊地,作為“永久院址”。負責選址的領導們最后選定了還是一片荒地的中關村地區。

最先建起來的是近代物理所。1950年,趙忠堯在美國購置了研究核物理的器材30余箱。這些設備要想派上用場,實驗室是必須的。為此,剛上任的近代物理所所長錢三強親自到一片荒野中勘測樓址,并建議在保福寺北側動工。1952年,一座混凝土大樓破土而出。這,就是后來人稱共和國科學第一樓的“原子能樓”。

以此樓為標志,當時的“科學城”,現在的“中國硅谷”開始崛起。截至1966年,中國科學院直屬機構118個,其中有22個集中在中關村。由于“原子能樓”領跑了中關村科學城的建設,因此有“三強一測定中關”之說。

李佩屈就當“村官”

1955年11月,錢學森一家落戶到14號樓201室。這套房當年在北京算是“豪宅”,雖然做飯還得燒煤,但已經有干濕分離的衛生間。走進錢家,最顯眼的是一架三角鋼琴。這架鋼琴是錢學森送給歌唱家妻子蔣英的結婚禮物。

錢學森一安好家,就急不可待地致信康奈爾大學的郭永懷,邀請他到中科院力學所工作,信中還提到了兩家在“特樓”的住房。

郭永懷回國后出任力學所副所長,一家入住13號樓。他的夫人李佩,本來被安排到中科院外事局工作,但為了就近照顧丈夫和5歲的女兒,就在中科院行政管理局西郊辦公室當起了副主任。

李佩作為西南聯大、康奈爾大學的高材生,屈就當個“村官”,實在是大材小用。不過正是她的熱心腸和高超的溝通才能,讓中關村的日子有滋有味起來。

在李佩的組織下,呂叔湘、趙忠堯、趙九章、鄧叔群等人的夫人組成了“家屬委員會”,許多生活上的事,衛生、安全、子女教育……都由她們擔當了起來。這個全部由院士夫人組成的家屬委員會,開社區自治的風氣之先。

為解決缺醫少藥問題,李佩還請一位退休后住在女婿家的沈大夫建起了醫務室。這位女婿就是“兩彈一星”元勛陳芳允院士,中關村地區的醫療條件才有了很大改善。

“特樓”的黃金十年

錢三強書房里掛著“從牛到愛”幾個大字,外人常常不明所以。原來,這四個字是即將進入清華大學時,他的父親錢玄同送他的。錢玄同說:“學物理嘛,就要向牛頓和愛因斯坦學習,做出成就來;其二嘛,學習就要像牛那樣苦干,漸入佳境后,就會愛上這門學科?!?/p>

這么多“最強大腦”聚在一處,最大的好處是隨時隨地可以產生“頭腦風暴”。

錢學森的興趣廣泛、視野廣闊,另一個門洞搞生物的貝時璋,13號樓的化工專家郭慕孫,地理所的黃秉維,都能和他聊到一處,還曾經碰撞出火花來。

郭永懷和汪德昭住樓上樓下,夫人們也是舊識,一次聊天時說起鈾235的分離問題,搞聲學的汪德昭在既有方法之外,另辟蹊徑,提出用超聲波進行分離。力學和聲學兩個學科就在笑談中有了交集。

聊得最暢快的,是我國第一個人造衛星研究機構——“581”組。這個組的組長錢學森、副組長趙九章、衛一清都是這三座樓的住戶?!?81”組成立后,趙九章家經常賓客云集,專家們在一塊小黑板前寫寫畫畫,闡述著自己的想法。討論過后,趙九章的房間經常是孤燈一盞亮到天明。

李佩所住的“模范門洞”,一共六家,幾乎每周都有聚會,一般是各家做幾個菜,這周帶到張家,下周帶到李家,大人聊天,小孩一起玩。

隨著時世的變遷,“特樓”里的住戶們也不時發生著變化。2019年6月底,“特樓”等429處建筑被公示為北京首批歷史建筑。

(摘自《北京日報》 孫文曄/文)

猜你喜歡
郭永懷錢三強錢學森
錢學森之答
“又見錢學森”
為祖國做最后的貢獻
為祖國作最后的貢獻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錢三強的遺憾
星光閃耀 愛在天際
兩彈元勛郭永懷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