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大學校園博物館設計以中山大學博物館為例

2019-09-20 06:44鄭常波王人玉
中華建設 2019年9期
關鍵詞:中山大學軸線嶺南

鄭常波 王人玉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學校園博物館作為傳播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和重要場所,說到底是一個文化單位,所從事的是純文化的活動,在實現大學使命中起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館正是通過有別于課堂教學的方式,以特有的文化傳承和教化功能來實現培養人才、發展科學和為社會服務這一總目標的。本文以中山大學博物館設計為例來探討當代大學校園博物館發展方向,以期對以后大學校園博物館的設計起到引導的作用。

在文化、經濟和價值觀多元發展共同作用下的今天,博物館的形式和功能也隨之呈現出多樣化,博物館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殿堂,而是形形色色的百花齊放。與此同時,傳統的博物館功能和空間已不足以滿足觀眾以及博物館自身發展的需要。因此,當代的博物館應該是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交流、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教育場所:在那里,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展覽和活動發現美、學習美和思考美;在那里,人們偶遇聊天、相約聚會,在享受休閑愜意的時光中產生靈感的碰撞。

一、項目概況

中山大學博物館位于中山大學南校區次軸線西側端部。用于保存、研究以及展示中山大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學校搜集的大量文物標本及化石等。

博物館地面可用總面積約7680m2,地下向軸線東側延伸。地上建筑三層,建筑面積約為8000m2,主要用于校史館、部分臨展以及研究辦公等輔助功能。地下建筑三層,面積約為25500m2,主要用于人文藝術館、地質館、生物館的展覽,博物館庫藏用房以及設備用房等。博物館東面承接校園東西次軸線,緊鄰八角亭,十友堂,物理樓等,地位位置重要。南北西三側為校園次干道。

二、設計思考

1.如何設計一個融入百年校園文脈的當代博物館?

中山大學是我國嶺南著名的學府,有著近百年辦學傳統,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新建博物館應當注重中山大學的歷史傳承與文化精髓,使中大博物館成為融入中大百年校園文脈與記憶的經典之作。

2.如何設計一個協調中山大學歷史風貌的全新博物館?

中山大學完整地保留了嶺南大學校園1920年的規劃和一批紅墻綠瓦的康樂紅樓。古建、藍天、大樹交相輝映,校園風貌清新而典雅,優美而不失大氣。新建博物館應當端莊、穩重,充分考慮中大校園的歷史風貌,使之創新而不失經典。

3.如何設計一個體驗獨特空間同時功能技術合理的地下博物館?

中山大學博物館用地位于校園東西次軸線的末端,位置特殊、用地緊張??紤]對周邊十友堂、八角亭等眾多歷史建筑的尊重與協調和對基地內古樹的保護,在有限的用地范圍內我們提出了將大部分面積設計于地下的概念。色彩、光線、材質有機結合,對空間的重點設計與地下建筑技術難題的解決將使中大博物館重新成為一個空間獨特而功能技術合理的博物館。

三、基于文保規劃控制,新建博物館建筑的規劃原則

1.新建博物館建筑風格宜與校園軸線兩旁的建筑風格相協調。

2.新建博物館坡屋頂邊界與校園軸線兩旁建筑坡屋頂邊界基本齊平,并起到修補和延續老中大的校園東西軸線的作用。

3.新建博物館高度嚴格控制在25米以下,按博物館層高一般為6~7米計算,則新建博物館層數宜為3層為主局部4層。

4.新建博物館體量應與周邊環境相融共生,因此其地面規模不宜過大,宜控制在8000m2以內;同時最大限度利用地下空間,地下空間在避讓八角亭及古樹的基礎上,每層規模約為8500m2。

四、設計定位

1.中山大學需要一個什么樣的博物館?

2.博物館需要什么樣的空間和環境載體?

(1)尊重文脈,與校園的空間與環境融為一體;

(2)典雅內斂,充分展現校園的歷史文化氣質;

(3)傳承創新,以當代建筑語匯演繹嶺南文化;

(4)多元復合,集展示、收藏、研究、教育、交流、休閑于一體。

五、設計構思

1.修補校園軸線,融入校園環境

從1920年的校園規劃圖可以發現,整個校園圍繞一個“十”字形綠化軸線來布局,故“十”字軸線周邊區域也就成為整個校園的中心區。經過九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校園規模在原有軸線上延展擴張,博物館選址剛好處于校園次軸線上,對校園節點空間的完善優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項目用地位于校園東西次軸末端,且周邊都是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項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了充分尊重校園軸線與文保建筑,設計上用嶺南園林的手法創造內聚性的庭院作為軸線的結束與對景,采用與周邊建筑尺度相似的體量相互組合,從而修補校園軸線,更好地融入校園環境。

2.體量高低錯落,延續校園尺度

中大校園建筑的特點之一就是體量高低起伏,變化豐富。為了呼應這一特點,中大博物館在設計上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做到地下二層,地上局部三層。保證了錯落的體塊變化和輕巧宜人的校園尺度,在天際線輪廓上兩側高,中間低,充分尊重八角亭古建。

新建博物館對南側保護文物本體:原2號村屋、原11號村屋等做出了合理退讓,并設置為觀景平臺與拱形長廊,體現出對文物保護本體尊重的同時使新建筑獲得良好的景觀視線。

3.轉譯嶺南園林,整合校園節點

文物建筑、開敞空間、景觀節點在校園次軸線上依次分布,由建筑圍合而成的庭院作為校園次軸線西端的收尾節點,在空間上將軸線延續并引進了建筑內部。庭院內,嶺南園林形式與紅磚建筑相互融合,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

4.保留原有樹木,營造文化氛圍

庭院作為修補了軸線末端的節點空間,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室外與半室外活動空間。水體沿著庭院的輪廓層層跌級,最終匯集在百年古榕周圍,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感官體驗;多層次的植物在水體與建筑之間延續,營造出嶺南園林移步異景的空間氛圍。

為了保留用地中部的百年古榕,建筑主體以圍合的方式形成了中部庭院。并結合古榕,運用嶺南園林的手法創造了親切舒適的庭院景觀,寧靜淡雅的觀展氛圍。

5.遵循紅樓風格,傳承嶺南園林

中大校園受到嶺南傳統文化的影響,其校園建筑多是順應地理、氣候和環境的智慧體現,因此博物館建筑設計的出發點也不再拘泥于對外觀造型的過分關注,而是基于周邊環境以及基地現狀的特點。做到遵循紅樓風格,傳承嶺南園林。

6.提取立面元素,重塑經典形式

從中大傳統建筑中提取立面元素與空間特色,并將這些特點用現代化的手法運用在博物館設計上,從而延續中大的傳統與經典。

7.提取圓拱門廊,復刻經典空間

中山大學傳統建筑中多有圓拱的元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拱廊空間。博物館在設計上提取了圓拱外廊的元素,加以現代化的演繹,再現拱廊經典空間。

8.傳統紅磚肌理,當代全新詮釋

中大校園傳統建筑受嶺南建筑的地域特色影響,以綠瓦紅磚為主,形成了特有的紅磚文化。博物館在設計上選取富有中大特點的紅磚材料,通過全新的搭砌紋理和現代的技術,讓博物館的整體形象和中大校園協調呼應,同時在細部處理上更為細膩和延年。

9.地下空間感官體驗設計

建筑尤其注重室內外空間的聯系與過渡,包括光線與景觀的滲透,以及游覽過程中的敘事性體驗。建筑的整體空間體驗是連貫的、具有故事性的。從入口開始,自然光滲透到地下的臺階空間,光線由明到暗,參觀者隨之會產生神秘感與好奇心。在走下臺階的過程中,既能感受頭頂的室外空間,又能時有時無透過拱券看到地下中庭。來到中庭后,空間體驗得到升華,節制的自然采光配合精到的人工光,營造出神秘的、寧靜的、典雅的、厚重卻又通透的地下中庭,表達著博物館核心空間的場所氛圍。

六、結語

中山大學校園博物館設計是在當代大學校園內的一次積極側嘗試,探索了百年歷史校園內博物館設計的要點,希望能對以后大學校園博物館的設計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猜你喜歡
中山大學軸線嶺南
憶嶺南
利用軸線交錯修整砂輪凸度曲線的方法探討
復雜建筑群項目的建筑軸線相關性分析
中山大學科學家發現治療新生兒炎癥的新方法
空鐵聯運+城市軸線,廣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語論道!于軸線之上開啟廣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來!
嶺南建筑的前世今生
我國最大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中山大學號”下水
雨嶺南
中山大學歷史地理信息系統(SYSU-HGIS)實驗室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