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城市內澇,先治政績觀

2019-09-25 06:56李思輝
雜文月刊 2019年16期
關鍵詞:治理者政績觀內澇

□李思輝

入汛以來,我國從南到北多個城市發生內澇。這種情況并非今年獨有。水利部的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6年,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180座城市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解決內澇,成為一些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

城市內澇頻出,可追溯的原因很多。比如雨量過多、地勢低洼;城市管道建設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城鎮化速度快,排水管網建設滯后;城市規劃不合理,規劃落實走形,等等。然而,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內澇治理效果不理想,與“重地上、輕地下”的政績觀有很大關系。地下管網建設是看不見的工程,做得好也只是“隱績”而非“顯績”,不容易被注意到,因而導致一些領導干部熱衷于“地上工程”而不是“地下工程”。殊不知,心懷僥幸地認為“洪澇災害不是每年都有”,忽視“地下工程”建設就是放任隱患不管。一旦暴雨降臨,就會付出昂貴的經濟、環境乃至生命代價,“地上政績”也會大打折扣。類似的教訓,不可不鑒。城市治理者,在注重城市華麗外表的同時,更要關注一個城市的內在品質。

治理城市內澇雖難,卻并非無解。只要樹立“上下并重”的政績觀,堅持問題導向,綜合施策、重點治理,就能找到治理內澇的解決方案。實際上,要說難,城市治理面臨的很多問題都難,為什么有的能夠集中力量實現突破,有的卻經年累月、久拖不治?關鍵要看有沒有把這項工作放到價值排序應有的位置上,是否給予了應有的重視。一旦真正重視起來,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既然能建得好令人眼前一亮的“地上工程”,也應該能夠扎扎實實搞好“地下工程”。

治理城市內澇,還需壓實各個環節的主體責任。事實上,《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和相關規范性文件,為城市治理內澇提供了法律依據,對加快城市內澇治理提出了明確要求,也明確了相關治理責任。這方面,有些城市重視“地下工程”建設,舍得在“看不見”的地方加大投入,城市排澇能力大為提升,已經見到成效,經驗值得交流總結。同時也要看到,有的城市內澇反復發作,不能說制度供給不足,關鍵還在于落實不夠。能否取得內澇治理的顯著效果,不僅體現著城市治理的智慧與能力,也在檢驗著城市治理能否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一部城市發展史,也是一部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發展史。城市發生內澇有歷史的、現實的原因,要根治則需集合各方面智慧、共同尋求解決之道,更需要城市治理者懷著緊迫感,一任接著一任干,嚴格按照科學規劃一步步推進。相信只要各方一道努力,逢雨必澇、“城中看?!钡臓顩r,終將成為“昨天的故事”。

猜你喜歡
治理者政績觀內澇
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績——樹立正確政績觀
樹立正確政績觀
公司治理者需要培訓嗎?
公司治理者的“內部約束”
公司治理者的自我治理
樹立正確發展觀、政績觀推動黨的十九大精神在鹽業落地生根
治理者悖論
國外應對城市內澇的智慧:從“馴服”到“巧用”
城市內澇的形成與預防
我國城鎮內澇防治:由理念到標準體系建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