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新教材,上好德育課

2019-10-03 13:47李春景
關鍵詞:探究實踐學科整合

李春景

摘?要:《道德與法治》國家統編教材在全國推行了,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德育課呢?一是將教材活動“班本化”,二是教學方式要從灌輸說教轉向探究實踐,三是注意將道德與法治課與其他學科、其他活動相整合。

關鍵詞:教材活動“班本化”;探究實踐;學科整合;活動整合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19)16-030-2

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各門學科都要圍繞這個目標展開教學。尤其是道德與法治這門課,在立德樹人當中擔負著特別重要的任務。2019年秋季,小學道德與法治國家統編教材將在全國全面推行,為了幫助廣大教師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把握正確的教學方法,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用好新教材,上好德育課。

一、將教材“班本化”

什么是教材的“班本化”?通俗地說,就是同樣一節課,在不同的班級,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確定不同的教學重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魯潔教授一再強調:面對道德與法治“一綱一本”的現實,教師一定要樹立依據班級對教材進行轉化的觀念。教材的“班本化”就是要求老師根據自己班學生的實際和需要,對教材中的學習活動進行合理的轉化、改造或補充,甚至是重新設計。

比如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我不拖拉的》,教材第10頁用兩幅圖出示了一年級小學生存在的兩種拖拉現象,第一幅圖是小朋友吃飯的時候,爸爸媽媽叫他吃飯,他老是說“等一下”;第二幅圖是收作業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完成了,一個小朋友卻說“我還沒做完”。教材出示了這兩幅圖,是告訴我們在教學中只要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拖拉行為就可以了嗎?不是。教材出示這兩幅的圖意在于告訴我們,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身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拖拉現象,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拖拉現象。合理的做法是上這節課之前,任課老師要向這個班的班主任、其他任課老師以及家長做一下調查,了解這個班的學生存在的主要的拖拉現象是什么;也讓每位同學反思一下自己最拖拉的事情是什么。比如說我們學校105班周老師的班里,通過調查發現孩子們最拖拉的是每天中午的練字和晚上的讀書遲遲不能進入狀態;而106班陳老師的班里,學生最拖拉的是打掃教室衛生和整理學習用品,常常因為這個耽誤正常上課。那么在上這一課時,這兩位老師就應該根據自己班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的學習重點。105班的周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討論怎樣才能在吃了午飯和晚飯后快速進入練字和讀書的狀態;106班的陳老師應該重點引導學生討論如何快速的打掃衛生和整理學習用品,并教會學生快速打掃和整理的方法。這樣根據自己班學生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兩個班的學生就都能改變拖拉的壞習慣了。

教材的“班本化”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只有做到“班本化”,教學才能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

二、教學方式要從灌輸說教轉向探究實踐

我們經常抱怨我們孩子們說得好做不到。譬如感恩,每個人都知道什么叫感恩,也都認同心懷感恩很重要,但能夠在生活中時時處處做到感恩的人卻不多。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們的孩子普遍地說到做不到呢?原因固然很多,但大家想一想,這與我們傳統的德育模式是不是有關系呢?

回想我們傳統的德育課模式,就拿“感恩”來說吧。上課伊始老師會告訴學生什么叫感恩;然后列舉典型的例子,從正反兩方面證明感恩的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為什么要感恩;進而舉例子,像毛澤東主席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讓學生明白怎樣感恩;最后快下課時老師讓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獲,學生們紛紛表要做個心懷感恩的人,甚至把學習心得寫在卡片上,貼到黑板上。老師看了很欣慰,就心滿意足地下課了。然而這節課的效果怎么樣呢?我們都知道,感恩是一種品質,感恩也是一種能力,是需要不斷地實踐才能擁有的。但是仔細審視一下這節德育課,這就是一種典型的灌輸式或者叫說教式德育課,這節課上學生只是在被動的接受中完成了對感恩的認知和理解,最后僅僅產生了對感恩的向往,并沒有在實踐中形成感恩的品質和能力。

可能有老師會說,課堂上短短的40分鐘,怎么會讓學生實踐?其實這不是時間的問題,是我們老師的理念的問題,如果我們重視實踐,我們總會有時間讓學生實踐的。比如我們讓學生每天上學放學走到校門口時跟門衛爺爺打招呼問好,每天遇到校園里的清潔阿姨時向他們說聲“謝謝”,以此培養學生對普通勞動者的感恩之情;我們讓學生每天自己收拾臥室、自己洗衣服,自己按時做作業,以此培養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我們讓學生每天認真聽講、認真寫字、認真改正作業中的錯誤,以此培養學生對老師的感恩之情。

可以說,傳統的德育只關注了學生的“知”,卻沒有關注到學生的“行”。這就難怪我們的學生知行不統一、言行不一致了。

德育課要想取得實效,真正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必須從灌輸轉向探究,從說教轉向實踐。我們這套將要在全國全面推開的國家統編《道德與法治》新教材,它的編寫已經實現了這樣的轉變。它不再有現成的結論,它取消了嚴密的定義,它刪除了大段的文字說教。他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來自現實生活的圖片,提出了一個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提供了可供學生們參考的探索研究的方法……嚴格地說,它不是“教材”,而是“學材”。有的老師不明白教材的這種轉變,打開新教材不免驚嘆:這書上除了畫就是照片,根本沒有幾個字,這叫我咋講???對,新教材就是不讓老師講,不讓老師唱獨角戲,它給我們老師的角色定位就是“助學”。我們老師所要做的就是將教材中的話題與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從自身的實際狀況出發進行探究實踐。

比如三年級道德與法治《走近我們的老師》一課,我們老師不要一遍遍去跟學生表白老師如何如何勞累、如何如何無私、如何如何熱愛教育事業,我們可以讓“學生實踐活動”代替“教師說教”。例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老師的一天”調查訪問活動,讓學生當小記者采訪自己的班主任、任課老師或者校長、教導主任等,了解他們每天工作幾個小時,除了上課、批作業還要做哪些工作,最辛苦、最擔心、最高興的事分別是什么。還可以讓學生體驗一下班主任的工作,像統計全班學生的家庭住址、家長電話、身份證號碼、學籍號等,就這樣讓學生自己在親眼看、親耳聽、親手做中感受老師工作中的苦與樂。相信通過這樣的調查訪問和實踐體驗活動,學生們會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師的辛苦和對學生的無私奉獻,就會真心地感恩老師、尊重老師。

三、將道德與法治課與其他學科、其他活動相整合

針對道德與法制課的教學,南京師范大學德育研究所的章樂博士曾提出“注重德育教學與學校整體德育活動的融合”的建議。這個建議的確非常好議,我就深有體會。我一直從事著語文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又連續十三年擔任五年級班主任和中隊輔導員,經常將道德與法制課與語文課以及班隊活動整合起來開展德育活動,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我們開展的課堂內的德育體驗活動有“我為泰山黃河寫贊歌”、“我愛祖國演唱會”、“給臺灣小朋友寫封信”、“開發黃土高原金點子”、“領略雪域風情”等。

譬如“我為泰山黃河寫贊歌”活動,是將德育課與語文課結合了起來。在孩子們將自己對泰山黃河的贊美之情變成優美的文字、變成朗朗的詩歌時,每個人心中對祖國山河的那份愛是熱烈而真摯的。我教五年級12年了,每一年學到《一山一水一圣人》這一單元我都會組織這個活動,每一次看著孩子們認真地寫、深情地朗讀的時候,我覺得孩子們就像一個個愛國小詩人。我常常想:我們希望孩子們愛國,希望孩子們熱愛詩歌,這一個小小活動不就做到了嗎?

再如“穿藏袍,做糌粑”活動,是將德育課與舞蹈課和勞技課整合了起來。為了讓學生體驗一下藏族服裝和藏族舞蹈,我們向村里跳廣場舞的大媽借來了舞蹈表演用的藏裙,還租了若干頂藏族帽子。班里所有女生都穿上了藏裙,在舞蹈老師的指導下,在舞蹈室里跳起了藏族的鍋莊舞,所有男生都戴上了藏族帽子,每個人高興地不得了。為了讓學生體驗一下做糌粑,我到超市里買來了青稞豌豆面,又買了10斤青稞酒,在勞技課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一起在課堂上親手做出了糌粑,吃得津津有味。就這樣,道德與法治課與舞蹈課、勞技課整合起來,孩子們穿藏服、跳藏舞、吃糌粑,深深地感受到了藏族風情。此外這個活動還和語文教學結合起來,因為這個活動完成后,當天晚上學生們一定會針對“穿藏袍、做糌粑”寫日記。學生們的日記寫得都非常好,有的寫“我想去西藏”,有的寫“最炫藏族風”、還有的寫“假如我是藏族人那一定也不錯”。孩子們在日記中不但具體生動地記錄了活動過程,還透露出對藏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日記不只是寫了,到了第二天的語文課,我們還會在小組內互相交流,組內交流完了再挑選出優秀日記全班一起欣賞。大家看,這次德育活動不也是一次很好的作文訓練嗎?

課外的調查訪問、實踐體驗類活動我們開展得更多,基本上都是與少先隊活動整合在一起的。例如“喜看家鄉新變化”、“家鄉的河流和湖灣”、“參觀花官名企業”、“花官名勝古跡”旅游活動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活動都是充分利用了我們當地的環境和資源,既有特色又有效果,還深受孩子們的喜歡。

例如“登臨柏寢臺”活動。柏寢臺在廣饒縣花官鎮大桓村,距離我們學校約二十里路,它是齊桓公的行宮,距今約2600年,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游柏寢臺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家鄉的歷史文化,增進學生對家鄉的熱愛,這不但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德育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少先隊活動。所以每年我都和學校少先隊的工作人員聯合組織這個活動。當孩子們滿頭大汗爬到那高高的臺子上面時,他們會被柏寢臺今日的開闊遼遠所震驚。他們會激動地高聲呼喊,會迎著風快速跑,甚至會趴地上親吻腳下柏寢臺那神奇的土壤。我想在那一刻,孩子們的心中會充滿對歷史的崇拜、對家鄉的熱愛。

再如我們開展的“花官名企業”參觀訪問活動,包括“參觀華譽集團的肉食雞養殖、肉產品加工流水線”、“鶴園集團盒裝奶生產全過程”、“榮豐集團金針菇車間培植”等。在華譽集團肉產品加工流水線上,學生們第一次看到一只完好的活雞如何在一兩分鐘內就被分割成雞翅雞腿等十幾部分,非常震撼工廠流水線生產的高效率;在鶴園乳業奶產品加工車間,學生們參觀了盒裝奶的自動化生產全過程,從消毒、灌裝,到包裝、成品,整個過程全自動化,工人只需照看電腦和儀表,學生們深深地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通過“花官名企業”參觀訪問活動,孩子們不但了解了家鄉的特色企業,還感受到了家鄉工業經濟的蓬勃發展,許多同學當時就立下了志愿,長大了要當企業家,帶領家鄉人民工業致富,這些不正是我們道德與法治課所追求的德育目標嗎?

我們的許多德育實踐活動還被東營市少工委當作農村少先隊活動的樣板,有的還刊登在了《山東少先隊》雜志上。比如“喜看家鄉新變化”系列調查活動、“感恩父母”系列活動、豐富多彩的節日慶?;顒?、快樂無限的野外活動等。

大家從這些活動當中,感受到道德與法治與其他學科、與班隊課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的妙處了嗎?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最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課,她傾盡全力為學生的完美人格和幸福生活奠基,她是孩子們最需要的,也是最有溫度和最具魅力的,希望她能成為我們老師和孩子們最喜歡的一門課。

[參考文獻]

[1]魯潔.教師用書:引領教師完成由教材到教學的轉化[N]. 2017-08-04.

[2]章樂.引導兒童生活的建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對教學的引領[J].中國教育學刊, 2018,1.

猜你喜歡
探究實踐學科整合
電力企業創新電力計量工作探究實踐
借信息技術之力,讓小學科學綻放異彩
廣挖資源深度整合巧用技術
在小學數學中實施探究性活動的教學研究
深化課改的五個著力點
中職信息技術課堂評價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研究
怎樣激發學生高中地理課的學習興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