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樂教學改革過程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

2019-10-09 03:49王輝
北方音樂 2019年15期
關鍵詞:音樂文化少數民族音樂教學

【摘要】為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需要在音樂教學實踐中融入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為此,少數民族音樂走進了高校音樂課程環境中,分析當前我國音樂教學的整體發展現狀,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融入方法,進而充分發揮出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內涵優勢性,及其傳承的民族文化力量。

【關鍵詞】音樂教學;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我國是多民族和諧共存的國家,56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具有內在的本質統一性與載體差異性,向世人積極展現出民族文化魅力、強勁的發展勢態與民族力量。音樂載體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形式主義,在少數民族音樂中呈現出多元化、地域性、歷史性與豐富性發展勢態。高校音樂教師在展開實際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將其與音樂教學改革相融合,為中國民族音樂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傳承人與發揚者。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高校音樂課堂的必要性

(一)擴展音樂教學資源渠道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淀,民族文化成為歷史繼承與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于世。民族文化多樣性與特色性,特同樣代表著少數民族音樂載體形式的多元化與豐富的表現性。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少數民族音樂依然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有其必然性。對此,高校音樂教師,挺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強大精神魅力與文化契合力,在音樂教學改革中 逐漸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元素。為學生構建豐富的音樂課堂環境,感同身受地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神與傳承意義,內化為自身思想,付諸于實際行動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音樂文化素養。

(二)強化不同文化載體形式之間的粘連性

高校音樂教學改革進程中,不同民族文化間相互滲透,需要切實保障文化載體形式之間的粘連性,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音樂課堂,將不同文化內涵吸收為自身價值框架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信仰、生活習慣、歌唱手法與表現張力具有明顯的差異性,衍生出的音樂文化態勢也不盡相同。故此,音樂教學改革中,高校音樂教師需要收集、整理、接納和西區不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讓多元化音樂文化融合在整合體系中,學生對此音樂形式進行理解與學習,對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感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現階段,高校音樂課程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學生個性化發展目標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出發點。音樂教學改革實踐中,滲透少數民族文化精髓,是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具體表現。學生在這種多元化的音樂課堂環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興趣愛好與熱情點等進行選擇,并在音樂吸收中不斷開闊自己的認知事業,完善知識體系。學生也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課程,進行音樂融合創作,為保障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了優先條件。

二、我國音樂教學改革現狀

現階段,我國音樂教學理念、方式方法多借鑒于國外,尤其是高校聲樂教學方式方法上。從專業教學角度來說,國外聲樂教學環境與教學體系與國內本土音樂載體形式存在明顯的不同,在教學體制上呈現出明顯的優越性。但是,如果全盤接受,勢必存在嚴重的教育弊端。對此,國外聲樂教學體制與國內學生與教學環境的不相契合性,對本土的少數民族音樂的關注度甚少,聲樂教學也呈現出明顯的低效率,改革步伐逐漸放緩。

有些高校音樂教學不重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少數民族種特有的聲樂唱法采用外國唱法詮釋其內涵,其明顯是不可取的。再加上音樂教學方式的單一性,結構的單調性,使得學生對音樂文化存在很大的觀念偏頗,學生的音樂視野沒有被打開,音樂教學效果難度自然也會增加。

對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多元化、豐富性,可以為音樂教學改革提供更加廣泛的資源。高校作為音樂人才培養基礎,只有將音樂教學改革進行到底,才能從根本上剔除影響國內聲樂藝術發展的阻礙。我國高校音樂教學形式的單一化,與音樂文化教學資源的嚴重匱乏,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滲透到音樂教學改革的各項環節,展現出舉足輕重的作用。音樂教育工作者應切實抓住融合點,充分認識到少數民資音樂文化對推進音樂教學改革的重要意義。

三、音樂教學改革過程中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路徑

(一)歌唱教學中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在音樂歌唱教學中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選擇,也是傳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在一定程度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可以推動民族音樂的現代化發展。歌唱法教學改革,應側重發音教學,發生技巧多種多樣,例如苗族和壯族的聲部發聲方式,在音樂演唱中融入這種方式,其表達方式上展現出高超的藝術張力,音樂表演也更加具有感染力與文化力量。歌唱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多研究少數民族音樂唱法,并采用情境教學法與翻轉課堂教學法相結合,讓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在課堂上教師直接引導學生進行民族音樂唱法,鼓勵學生嘗試民族音樂演唱,讓少數民族音樂得到廣泛地傳播與弘揚。與此同時,音樂教師應采取民族化回歸的方式,在歌唱教學中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元素,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音樂活動,通過構建校園民俗活動,例如:斗牛竹、趕歌會等活動。

(二)樂器教學中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

在器樂教學實踐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其有著本質的雷同點,在構建民族聲樂文化環境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樂器教學是擴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空間的必備內容之一,教師演奏不同的少數民族器樂對教師自身來說,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器樂教學引入到課堂教學體系,讓學生感受民族樂器文化的魅力所在。也為音樂教學開發出新的途徑。我國少數民族樂器數量龐大,內容豐富,樂器教學可以先從滲透少數民族生活環境入手,從整體到局部的細化音樂教學內容。

(三)少數民族音樂唱法教學

音樂教學實踐中,運用氣息是音樂歌唱發生的內在動力,代表著歌唱技巧。西方美聲唱法被廣泛應用在歌劇表演形式中,但是對于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歌唱表演中,氣息主要體現在民歌、曲藝和戲曲中,在其他歌唱形式中氣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正確運用氣息,是展現優美嗓音、提高發音準確的重要基礎,賦予了演唱者深厚的文化情感。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將其唱法與少數民族音樂唱法融通結合,重點強調“氣運丹田”,膈肌下沉、胸部肌肉收縮上提胸腔得到壓迫,使人感覺氣息到了肚和腹中。民族唱法的歷史淵源于日常生產勞作,進而展現出不同氣息下的山歌文化。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繼承與弘揚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同樣也是踐行音樂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對此,音樂教學改革滲透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與感染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學改革的創新進步,將聲樂體系中滲透民族聲樂元素,對于鞏固音樂教學體系,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走進音樂課堂為音樂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活力與新鮮血液。

參考文獻

[1]夏蕾.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課堂的實踐[J].大眾文藝,2018(14):192.

[2]王瑜君.關于高校聲樂教學改革中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融入分析[J].藝術評鑒,2018(15):102-103.

[3]博雅杰.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校本教材開發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7.

作者簡介:王輝(1986—),男,漢族,青海省貴德縣人,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創作與音樂教育。

猜你喜歡
音樂文化少數民族音樂教學
Jiao Ayi| 《嬌阿依》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的服裝
如何將聲樂學習作為音樂文化的積累
《粵江流域人民史》之廣西壯族音樂文化《劉三姐》
論吉林省少數民族戲劇發展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多媒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淺析
中等專業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