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境與路徑:論中國主流紀錄片的國際傳播

2019-10-14 15:43孫延鳳
藝海 2019年8期
關鍵詞:國際傳播困境

孫延鳳

〔摘 要〕中國主流紀錄片呈現中國特定文化場域下主流價值觀和思想文化,能夠充分反映時代風貌與主流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主流紀錄片是基于國際化視野以及道路自信視角建構國家品牌并進行國際化傳播的典型樣式。然而,中國主流紀錄片遠未在國際傳播上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海外對中國文化價值觀認同感低。這就弱化了中國對外話語體系的表征,進而影響中國國際地位和全球影響力的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主流紀錄片;國際傳播;困境;路徑

一、必要性與緊迫性

紀錄片、電視新聞、電視劇構成中國傳媒對外傳播中國思想、文化價值觀的“三駕馬車”,其中紀錄片在真實性、客觀性、思想性、揭示性和藝術性上有其天生優勢。主流紀錄片以與國運興衰、民族精神、人文氣息相關聯的紀實影像敘事參與到對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響中,是國家的影像文化志,是向世界展示客觀、真實、立體的中國的重要載體。因此主流紀錄片是基于國際化視野以及道路自信視角進行國際化傳播的典型樣式。

我國的經濟實力與國際影響力在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面對快速發展的中國,國際社會對真實、深刻的中國感知度不高,多是停留在對一些中華文化與人種符號的淺層認知上,或是秉持中國政治、經濟、軍事、資源環境等“威脅論”。中國主流紀錄片遠未在國際傳播中實現對異質文化的影響,這與中國日益增強的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極不對等,阻礙中國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升。

二、困境與問題

近幾年,中國主流紀錄片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數部乃至數十部優質主流紀錄片紛紛進入中國觀眾和國際受眾的視野,也引起國際媒體的密切關注。這些主流紀錄片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呈現中國近幾年取得的輝煌成就,展示大國風采,振奮國人民族自豪感和獲得感。但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化語境和“盤根錯節”的國際化態勢,中國主流紀錄片國際傳播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一)“自話自說”,國際表達欠缺

中國主流紀錄片能打入國際市場的,在題材上多傾向于《中國通史》《故宮》《頤和園》等表現中國自身歷史、文化類的紀錄片,僅停留在自我表達的“自話自說”層面,而國外市場較為關注的自然生態、環保問題、全球化和區域化發展趨勢的紀錄片較少,缺乏國際視角和對全人類普世價值的表達。而且,由于文化差異下的話語體系和敘事習慣不同,中國主流紀錄片仍欠缺對國際化敘事習慣的總結和使用,影像敘事能力較弱,語境場景轉換能力弱,國際化表達能力仍需要進一步提升 。

(二)形象塑造被動,話語主動權弱

中國龍騰飛引起世界關注,很多國家在研究中國,分析中國現狀,用紀錄片表征中國。雖然近幾年中國主流紀錄片在爭取話語權中做出多方努力,但中國的國家形象塑造仍然是“他者”話語表達。從英國BBC出品的中國紀錄片《BBC 探訪中國網癮少年和戒網癮中心》,到韓國出品的紀錄片《可怕的未來——中國的九零后時代》,再到日本NHK出品的紀錄片《激烈中國》,國外媒體出品的關于中國的紀錄片看上去客觀冷峻,實則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并沒有將中國社會銳意發展、中華文化溫潤化人、中國人民勤勞奮斗的美好形象展示出來。由此,國外觀眾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現狀、當代社會景觀,以及中國人民面貌的認知受阻,不利于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與傳播。中國主流紀錄片自我表達與自我形象塑造的主動權弱,才導致被動塑造現象的發生。

(三)整體質量低,品牌影響力弱

中國主流紀錄片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就,比如《舌尖上的中國》備受國內外關注,成為時代話題,《美麗中國》《輝煌中國》《大國重器》等紀錄片拍攝質量和制作水準都有一個大幅提升,但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中國主流紀錄片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作品鳳毛麟角,中國紀錄片的品牌還沒有打造出來。

三、突圍策略與多元應對

(一)注重接近性表達,增強國際性特征

所謂接近性,即影視國際傳播與對象受眾在文化傳統、話語習俗、經濟發展狀況、媒介使用情況相一致的程度。近,并不意味著完全一致,而是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將中國故事與不同地區特點相結合,使其賦予國際語言表達。

1.在文化價值觀的接近性表達上,要加強對跨文化傳播受眾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民族文化、生活習慣的調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中國主流紀錄片要打破“自說自話”的尷尬局面,打造人類共患難、共同關心主題的作品,呈現人類共同價值觀,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中國紀錄片《那水那鳥那人》講述的是一個有眼疾的殘疾人守衛著一片水域,只為那些日益減少的鳥兒能有一片棲息之地。這個故事生動感人,引來國外受眾的關注。之所以會受到矚目,就是因為這部紀錄片呈現人類共同關注的主題:保護自然,守衛家園。這個價值觀為全世界所認可并共享,故事中那些感人至深的片段引起國內外觀眾的共情與共鳴,帶給人們極其珍貴的審美體驗。

2.在話語體系的接近性表達上,要站在全球化視野探究中國故事的敘事策略,講好中國故事。以紀實影像為載體,探索中國主流紀錄片的敘事結構、敘事節奏、敘述視角與影像語言修辭、視覺傳播,挖掘植根于悠久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基于時代背景而發生于現實世界的故事,貼近國際受眾接受的故事講述與話語表達方式,增強語境場景轉換能力?!渡嗉馍系闹袊穫涫車鴥韧怅P注,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的美食紀錄片,成為一種現象級話題。之所以廣受國際市場歡迎是因為其在敘事策略上與國際接軌,講述一個個基于時代背景而發生于現實世界的普通中國百姓與食物的故事,展現了中國人勤勞、善良、勇敢、堅強的優良品質,話語體系和敘事策略都接近國際表達。

(二)掌握國家品牌塑造主動權,提升國際認同感

中國主流紀錄片在對國家民族的認知上做了不遺余力的努力,無論是歷史文化類紀錄片,還是展示當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變遷的紀錄片,都在展示中國智慧、中國成就、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主流紀錄片對中國的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自我表征已經縱貫古今、橫貫八方。而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我國的認知仍處于對中國表面文化以及人種膚色的表層認識層面,對于當下中國時代變遷、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沒有深刻的領悟和體會。此外,由于國外大眾媒體對受眾長期的“涵化”和“教育”,致使國外受眾對中國刻板印象深刻、認同感低。國外關于中國的紀錄片有意無意地扭曲、丑化中國,解構中國品牌塑造。因此,中國要牢牢掌握住國家品牌塑造主動權,通過紀實性影像有效構建立體、真實而客觀的中國,這不僅事關文化繁榮,還關乎國運興衰。

1.在國際化和本土化的融合共生中尋求話語主動權和國際認同感。要在西方話語霸權主導的文化中取得國家品牌塑造的主動權,首先要弱化區域性,加強中國故事國際化探索,尋求本土文化與國際文化的契合點。貫穿于中國主流紀錄片深層的內涵依舊是民族優秀文化,但在“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僅僅依靠民族優秀文化顯然難以迅速吸引新時代的接受主體,因而要充分挖掘民族優秀文化背后的共同價值,揭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創新構想和再生路徑。

2.在“硬”身份和“軟”身份的相互配合中探究中國媒介對外傳播策略。按照傳播學家麥奎爾在《大眾傳播:一種理論范式》(《Mass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中的說法,在關乎國家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利害問題上,國家有權對傳播媒介進行檢查、干預、限制乃至于直接實施管制。在國外媒介和受眾印象中,中國主流紀錄片“思想先行”勝過“故事先行”,中國的國際傳播內容為其過濾和拒絕。這使得我們不得不在新的國際傳播態勢下,主動而智慧地隱去“硬”身份,凸顯“軟”身份,“硬”訴求要用“軟”身份來實現,“軟” “硬”益彰,才能達到上佳的國際傳播效果??v觀中國成功“出?!钡闹髁骷o錄片都是“以小見大”,以小人物展現大圖景,以人物事件折射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用“軟”身份實現“硬”訴求,成功實現國際傳播。

(三)基于國際視野,提高作品質量和品牌影響力

中國亟待構建傳輸中國文化、傳遞中國精神、傳揚中國價值的獨特的“中國品牌”紀錄片,以增強文化自信和國際影響力。

1.堅持內容為王,突出技術創新。從國際受眾審美需求和接受習慣出發,在選題和素材質量上做文章,運用先進拍攝技術,提高制作水平。紀錄片作品在內容架構、思想表達、敘事策略、審美意境等方面要有開拓性、創造性。題材選擇接地氣,摒棄“高大上”,紀錄視角人文化,體現人文關懷。紀錄片就其本質而言必須關注人、表現人,豐富人文內涵。記錄人性、人情,剖析人生問題,關注人的現實需求與精神追求,啟發人進行理性思考。我國優秀的主流紀錄片從人出發,以人為本,探究人和事的關系,沒有宣教,盡情彰顯溫暖真實的故事。大量微距、大特寫、運動變焦等創新拍攝技術以及后期制作技術的運用,盡情彰顯視覺語言力量。近幾年來,中國主流紀錄片在質量上有所提升,涌現了一批高品質作品,但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2.探尋中外合拍,拓寬傳播渠道。以國際合拍模式制播的紀錄片能夠整合各拍攝方的技術優勢和傳播渠道資源,巧妙地繞過國家間的文化壁壘,實現節目在一定時期內多渠道、多平臺的跨文化傳播;同時能夠利用合拍媒體的產品信譽和品牌影響力,有效提升節目的社會輿論熱度,推動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形成規模和影響力,有利于中國品牌的國際塑造與傳播,讓海外受眾在本國文化視域下了解一個更加客觀、真實、飽滿的中國。如中英合拍的紀錄片《孔子》創造性的采用了國際、國內不同版本的制作和傳播,發行上也是先國際后國內,廣受國內外觀眾歡迎。

結 語

在闡述中,發現如下:主流紀錄片是國家展示、傳播民族文化、價值觀念、人文情懷的重要途徑,在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承載著重要使命;中國主流紀錄片整體質量不高、國際傳播數量不足、國際表達能力弱、“被動”塑造等問題突出、困境明顯,傳播力亟待提升;只有采用接近性表達、提升質量和品牌影響力、掌握國家品牌塑造主動權的多元應對策略,才能形成中國品牌的當代表達,增強中華文化道路自信和中國軟實力,進一步提升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胡智鋒,劉俊.主體·訴求·渠道·類型:四重維度論如何提高中國傳媒的國際傳播力[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20(04):5-24+126.

[2]胡智鋒,楊賓.傳播力:中國影視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3(03):140-147+193.

[3]李正良.傳播學原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174.

[4]唐寧.中國文獻紀錄片的價值發掘[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0(07):91-94.

[5]韓岳.國際合拍紀錄片傳播渠道構建分析——以紀錄片《運行中國》為例[J].電視研究,2018(12):43-45.

猜你喜歡
國際傳播困境
困境
“鄰避”困境化解之策
世界新格局下中國武術國際傳播方略研究
新時期長征精神國際傳播要素分析
促進漢語國際傳播的十項策略
我國霧霾治理的困境與出路
我國電視紀錄片國際傳播的路徑
新媒體語境下新華網國際傳播問題與對策分析
論狹義平等理論的三重困境
刑事禁止令執行的困境及完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