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紅建:報告文學作家必須行走與思辨

2019-10-18 05:05
檢察風云 2019年18期
關鍵詞:報告文學作家創作

報告文學是最能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一種創作,最能體現作家人格與良知、風骨與氣質的一種創作。在文學這個大家族中,幾乎找不到一種文體能像報告文學這樣最公開、最直接、最尖銳地面對現實的挑戰,同時也是作家自身面對的挑戰。

“沉住氣,沉下心”

《檢察風云》:2018年,您的作品《鄉村國是》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您覺得這部作品為何能夠勝出?

紀紅建:評獎委員會認為我的《鄉村國是》從十多個省、202個村莊的深入行走中,獲得總體性視野和生動具體的經驗,充分表現了精準扶貧戰略的歷史性成就和千百萬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夢想與追求。在我看來,能夠獲獎,首先是題材重大,關注了老百姓和社會各界關心的大問題。其次在寫作上,我將寫作聚焦在人性、精神和情懷上,融入真實的感情。再次是體現出了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提出了一些問題和建設性的意見,著名文學評論家白燁說,“這部作品充滿思辨和溫暖,是一部有歷史縱深感和現場感、有血有肉的報告文學作品”。

《檢察風云》:獲獎后,您在創作上有了哪些新的體會?

紀紅建:這次獲獎,我有幾個體會:第一個體會,當下是一個信息化時代,節奏很快。我覺得,一定要沉住氣、沉下心,淡泊名利,要放下身子。我在采訪的時候,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們走出辦公室,誰也不認識誰,作為一個普通的采訪者,人家不一定會給你好臉色看,但我不計較這么多。要走入火熱的生活,就要放下身段,把自己當成一個普普通通的體驗者、尋找者、記錄者。

第二個體會,要把個人的情感和國家的命運聯結起來,把湖湘文化的精神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聯結起來。很多人說,寫文章就是玩文字游戲,但是我這么多年的堅守,深切地感受到,這不是文字游戲,真的是一種責任與擔當。我要求我寫的東西真實,要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因為報告文學的生命就在于真實?!多l村國是》最大的特點,就是緊緊把握住了兩點,一是有憂患意識,二是有思辨,有自己的反思。實際上,這部作品里面,你細細地看,就會發現在第一章第一節里面,有兩個山村的對比。我覺得,為什么我們中央扶貧辦樂于把這部書推向全國,就是因為寫得客觀。

第三個體會,對自己要有高標準高要求。我檢驗的辦法就是寫出來的作品,出版社市場化運作效果如何,能不能在國家級主流文學期刊發頭題,或者能重點推出,如果能做到,就有了基本的質量保證。在當下的自媒體時代,你只有這樣嚴格要求,才能出精品。我就是這樣要求自己。

采訪收獲很多感動

《檢察風云》:在創作《鄉村國是》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紀紅建:兩年的行走過程中,我收獲了無盡的感動與感嘆。在一個人的旅程中,我常常忍不住熱淚滿面,為老百姓的善良、頑強、奉獻、樂觀,也為自己的勇氣與堅持。2016年秋天,我到了廣西羅甸縣龍坪鎮大關村。

村莊地處滇桂黔石漠化地區,1200余村民,就靠在石縫縫里種苞谷為生,人均產糧130公斤,人均純收入不足50元。村里人六次出門找能整體遷居之處,次次都失望而歸。怎么活下去?大關人想出了沒有辦法的辦法——炸掉石頭,剔出平地去“造田”。

“造田”,是與天爭命的悲壯事。為了造田,大關人付出了血汗。1988年大年初三,復員軍人王光明用炸藥炸石頭,右眼被炸瞎,左手炸掉三根手指……知道大關的人,都被感動了。進入90年代,各級政府開始給予支持。到1997年,村中共造田1038畝,配套修建水渠255個,種植經濟作物近200萬株。當年人均占有糧食580公斤,人均收入1280元,基本解決了溫飽。

還有一件事,我親身經歷,也很感動。有一次,我從貴州晴隆縣趕往貴陽,采訪結束天已晚,客車已停運,為了趕時間上了一輛黑車。我突然發現手里少了電腦包。遺落在車上的包里裝了存滿資料的筆記本電腦、U盤以及錄音筆。沒有司機電話的我幾乎癱坐在了黑黢黢的高速路邊??嘈娜?,天不負,撿到包的一個女孩在包里發現了我的名片,給我打來了電話。我的資料也失而復得。

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

《檢察風云》:為了寫好作品,您經常到外面采訪?

紀紅建:是的。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這一屬性也決定了報告文學作家必須行走與思辨。這幾年,在中國作協和湖南省作協的具體指導下,我一直堅持行走,行走在貧困山區、革命老區、改革開放的前沿,抵達生活和歷史現場。堅持思辨,以對人民對信仰對真理的愛,去呈現真善美,鞭笞假丑惡。創作實踐讓我深深感悟到: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將個人情感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青年作家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創作出既有時代精神,又有思想深度和生活溫度的作品。方向是根本,行動是關鍵,報告文學作家更需要扎扎實實、默默無聞地行走、記錄、思考和報告。

報告文學的行走,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價值,一種藝術,一種情懷,一種理想,是責任與擔當的選擇。既包括腳步的行走,也包括思想的行走;既有現實生活的抵達,也有歷史現場的抵達。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報告文學作家只有拋棄一切功利,堅定地行走在中國大地,真實地記錄現實生活,再現歷史圖景,關照現實,才能完成報告文學作家的責任與使命。

近幾年來,行走成了我的生活常態,既行走在書本中,更行走在現實生活和歷史圖景中。為了創作長篇報告文學《馬桑樹兒搭燈臺》,我在山村吃住兩個多月,走遍湘西革命老區;為了創作長篇報告文學《見證》,我在山東沂蒙革命老區生活了近半年,深深感受到了革命老區黨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為了創作長篇報告文學《鄉村國是》,我先是在書本里行走,通讀并研究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扶貧理論書籍和扶貧文學作品100多部,接著走入火熱的生活現場。兩年多的時間里,我獨自行走于六盤山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武陵山區、秦巴山區、烏蒙山區、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14個省、自治區39個縣的202個村莊。在遼闊的大地和無邊的海域行走,不僅讓我吸收了文學的營養,更讓我深深體味到“精神”二字的寬廣與無垠。

《檢察風云》:報告文學中的思辨應該如何理解?

紀紅建:報告文學最重要的力量,或者說文學的張力來自思辨。思辨就是要有反思,有憂患意識,有問題意識,給人啟迪,發人深思。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毫無疑問,報告文學是最能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一種創作,最能體現作家人格與良知、風骨與氣質的一種創作。在文學這個大家族中,幾乎找不到一種文體能像報告文學這樣最公開、最直接、最尖銳地面對現實的挑戰,同時也是作家自身面對的挑戰。當然,這必然是建立在“思想精深”的基礎之上。只有擁有現實主義精神,才能重建歷史真實與強烈的現實關照。所以我認為,報告文學的思考,既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使命與擔當。

文:文濤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

猜你喜歡
報告文學作家創作
作家的畫
充實中國報告文學的理論一翼
作家現在時·智啊威
中國青年報告文學作家創作會舉行
《一墻之隔》創作談
陣痛與激情:1979—1989年的災難報告文學
創作隨筆
淺析如何寫好報告文學
創作心得
創作失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