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技術推廣的浙江茶葉團隊項目績效研究

2019-10-21 06:24俞燎遠
中國茶葉加工 2019年3期
關鍵詞:試驗站機采鮮葉

俞燎遠

(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浙江杭州 310020)

茶葉是浙江最具優勢的特色農業主導產業之一。2018年浙江省茶園面積20萬公頃,茶葉產量18.6萬噸,產值206.9億元。為加快茶葉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步伐,浙江組建了省茶葉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組織實施茶葉產業技術團隊項目,加快新品種、新機械和新技術熟化集成與示范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創新了茶葉技術推廣“浙江模式”,建成了強有力的浙江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支撐體系。

1 團隊建設

2014年7月,浙江省農業廳、浙江省林業廳下發 《關于公布浙江省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名單的通知》(浙農科發[2014]17號),在省級層面組建茶葉等10個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茶葉團隊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杭州茶葉研究院,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浙江省種植業管理局,浙江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杭州、紹興、麗水市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市級、縣級茶葉主管部門,鄉土人才等15位專家組成,下設4個產品組,其中龍井茶組 (9位專家)、白葉茶組(10 位專家)、香茶組(8 位專家)和紅茶組(8位專家)。

2019年7月,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下發《關于公布浙江省第二屆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名單的通知》(浙農科發[2019]21號),組建成立第二屆省茶葉產業技術創新與推廣服務團隊,除第一屆組成單位外,增加浙江省氣候中心、浙江省植物檢驗檢疫站、浙江省耕肥管理總站、浙江省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省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等單位。茶葉團隊由20位專家組成,下設3個產品組,其中龍井茶組(10位專家)、其他綠茶組(11位專家)、紅茶與黃茶組(10位專家)。

2 實施成效

2016年~2018年,為加快茶葉技術創新和示范推廣,茶葉團隊組織實施了33項區域試驗研究和技術示范項目,在杭州、紹興、麗水市農科院茶葉所等建立了5個區域試驗站,在22個縣建立了28個項目示范基地。每個團隊項目點由1~2位省茶葉團隊專家,1~2位市縣茶葉主管部門技術負責人擔任項目指導專家。經過兩年實施,各項目點創新集成與示范推廣茶葉新技術,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成效明顯。

2.1 加快關鍵技術創新集成,提升茶葉技術水平

2.1.1 開發創新2項茶葉新技術

一是創新扁形優質綠茶機采機制技術,研究提出了機采鮮葉智能化流水線加工扁形綠茶工藝技術參數,建成了一條實用性強、操控簡單、綠色環保的機采鮮葉加工扁形優質綠茶連續化生產線,提高扁形茶生產功效6.5倍。二是創新香茶優質高效栽培與加工技術,開發創新香茶循環滾炒和控溫揉捻2項新技術,集成創新1套循環滾炒型香茶標準化加工工藝,制定發布《香茶加工技術規范》省地方標準,規范了香茶加工工藝,提高了產品質量。

2.1.2 集成提升5項機械化采茶配套技術

茶葉團隊組織編制茶葉機采機制技術模式圖,召開茶葉機械化采茶技術現場觀摩會,開展名優茶機采技術攻關研究,推廣應用機采鮮葉分級機,在8個團隊項目示范點集成提升了機采茶園培育、肥培管理,機采標準化作業規范,茶樹鮮葉“二段機采”,機采鮮葉分級處理分級加工等技術。據團隊項目示范點統計,機采與手工采茶相比,可提高工效5倍以上,節省采茶成本50%以上,綜合經濟效益提高15%以上。

2.1.3 示范推廣7項茶葉加工技術

組織集成推廣龍井茶連續化加工,機采鮮葉加工扁形茶、日鑄茶,香茶、金觀音茶、特色紅茶標準化加工等新技術,工藝流程見表1。一方面集成茶葉標準化加工工藝和技術參數,提高了產品品質。如解決了景白系列白葉茶加工中青草氣重,香茶加工中色澤偏黃,特色紅茶加工中香氣低等技術難題;另一方面提高了茶葉生產效率。如機采鮮葉加工扁形茶和日鑄茶提高生產效率40%以上,降低加工成本30%以上。

表1 2016~2018年茶葉團隊項目加工新技術工藝流程Table 1 New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tea team project during 2016~2018

2.1.4 熟化試驗示范7項茶葉新技術

一是試驗示范茶園防霜風扇使用、機采鮮葉顆粒型優質綠茶連續化加工、紅茶二次發酵二次提香加工、紅茶變溫發酵等技術,開展技術應用性試驗,完善相關技術參數。二是示范推廣數字化色板誘集害蟲、天敵友好型LED殺蟲燈誘殺害蟲、灰茶尺蠖性信息素誘捕害蟲等3項茶園病蟲害防治技術,對小綠葉蟬、灰茶尺蠖誘殺效果提高30%以上,降低了天敵昆蟲的誘捕量,保護了茶園生態平衡。

2.2 加快優特新品種引進推廣,提高茶園生產基礎

2.2.1 引進推廣適制品種

茶樹品種適制性是茶葉品質的基礎。龍泉示范點引進推廣了金牡丹、黃玫瑰、黃牡丹、紫玫瑰、金雞冠等5個適制高香紅茶品種;紹興示范點引進推廣了藪北、奧綠、朝日等適制抹茶品種;臨海示范點引進推廣了紫娟、天目香雪等適制卷曲形茶品種。

2.2.2 篩選適制茶類品種

為提高香茶、龍井茶和紅茶品質,淳安示范點開展了20個品種篩選適制紅茶工藝試驗,優選出鳩坑早、迎霜、浙農117、龍井43、龍井長葉等品種為紅茶適制品種;杭州試驗點優選出龍井43、鳩坑早、迎霜、龍井長葉等品種為適制龍井茶+紅茶組合生產品種;麗水試驗站優選出中黃1號、白葉1號、黃金芽、麗早香、景白1號等品種為香茶適制品種。

2.2.3 加快推廣主推品種

茶葉團隊項目重點示范推廣龍井43、白葉1號、中茶108、浙農117、春雨1號、中黃1號等浙江省重點主推茶樹品種,為全省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快速增長作出了貢獻,2018年全省無性系良種茶園14.9萬公頃,茶樹無性系良種化率達74.4%,茶葉產量和產品品質顯著提升,茶園生產基礎顯著增強。

2.3 加強新技術輻射示范,提高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2.3.1 發揮技術輻射帶動作用

團隊項目累計創新集成與示范推廣21項茶葉新技術,引進推廣茶樹無性系良種23個,制定技術規程16份,發表專業論文30篇。累計召開現場觀摩會57次,到會人員2578人次;舉辦新技術培訓班74期,培訓茶葉從業人員3387人次,發放技術資料9323次,宣傳報道64次。累計幅射帶動面積達到4.1萬公頃,是實施面積的7.1倍。幅射帶動區域每公頃節約生產成本5892元,每公頃增效達到22140元,發揮了很好的輻射示范效果。

2.3.2 提高項目實施績效水平

團隊項目計劃實施茶園面積555公頃,實際實施茶園面積901公頃,是計劃實施面積的162.3%。項目區實施后每公頃增效35445元,每公頃產量和產值增長比例分別為41.9%和31.4%;每公頃節約生產成本5295元,節本率達到9.0%。項目實施的減肥減藥、茶枝還園、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技術改善了茶園小氣候,提升了茶園生態建設水平,項目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績效明顯。

3 實施特點

3.1 實現了從“茶園”到“茶杯”全程協同

在茶葉團隊項目實施中,茶葉團隊對茶樹品種選育、生態茶園建設、標準化茶園栽培管理、新型茶園種養模式研究、機械化采茶、連續化加工、茶機裝備研發與制造、茶葉食品化工業化利用等全產業鏈進行設計、試驗、研究、示范與推廣,為茶葉重大協同項目方案設計和技術推廣提供了技術基礎。如2018年設計實施的“抹茶產業化技術研究與示范”重大協同推廣項目,從抹茶專用品種藪北、奧綠、雅綠等日本引進良種和中茶108、龍井43、茂綠等國內茶樹品種的適制品種對比試驗篩選,到抹茶專用茶園的標準化規劃種植、覆蓋材料的品種對比和擇優、茶園減肥減藥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再到碾茶蒸機研制、碾茶干燥爐提升改造、抹茶球磨機研發推廣,碾茶加工流水線的設計與安裝,抹茶標準化車間的規劃與建設,最后到抹茶、超微茶粉、高功能性茶粉的食品化和工業化應用開發,實現了抹茶生產全產業鏈的攻關研究與示范推廣,為浙江抹茶全產業鏈協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3.2 實現了從“人工”向“機械”全力推進

由于茶葉生產季節性強,勞動力缺乏問題日益嚴重,全省80%以上茶場出現用工荒。因此,在大力推廣“茶葉機采機制”省種植業五大主推技術基礎上,茶葉團隊項目重點開展茶園管理機械化、茶葉采摘機械化和茶葉加工機械化三方面示范推廣,研發與示范茶園耕作機械、山地軌道運輸設備、施肥機械、天敵友好型殺蟲燈、飛防無人機等茶園管理機械,雙人、單人采茶機、修剪機、乘坐式采茶機等茶葉采摘機械,扁形綠茶連續化生產線、香茶智能化生產線,工夫紅茶可視化生產線等茶葉加工機械,顯著加快了浙江茶葉產業“機器換人”進程。如“機采鮮葉加工扁形優質綠茶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設計研發成功新型扁形優質綠茶連續化生產線,由鮮葉分級機、殺青理條機、切斷機、快速冷卻機、扁形綠茶炒制機和炒干機等42臺機械構成,加工機采鮮葉能力100千克/小時,顯著提升了機采鮮葉加工的扁形優質綠茶品質,創新了機采鮮葉加工扁形優質綠茶新模式。

3.3 實現了從“做茶”到“事茶”全面轉變

茶葉產業團隊成立和團隊項目實施以來,建立了3個團隊專家工作站、6個市級區域試驗站、60多個新技術、新品種、新裝備技術示范點,舉辦了300多期省級、市級、縣級的多層次、多產品、多方位的座談會、研修班和培訓班,建立了茶葉技術團隊專家微信群,交流探討茶樹的新品種、加工的新機具、研發的新產品等,各位團隊專家和各級技術人員不僅能相互交流學習國內外茶葉生產先進技術,提高了茶葉技術水平,而且轉變了從業觀念,從原先的種茶、制茶、賣茶等“做茶”理念向喜歡茶、敬重茶、研究茶等“事茶”理念全面轉變,從原先的被動學茶葉技術向主動學茶葉技術轉變,各種茶葉研修班和培訓班參加人員踴躍。如2018年9月茶葉團隊紅茶組與省農廣校合作舉辦的全省工夫紅茶高級研修班,30多人的研修名額,報名人數超過200人,“紅茶班”的研修效果得到充分肯定,茶葉從業者“事茶”的熱情非同尋常。

4 資金績效

根據浙財農[2016]91號文件,省財政安排資金600萬元用于2016~2018年茶葉團隊項目實施,其中5個區域試驗站共100萬元,每個區域試驗站20萬元;28個示范基地共500萬元,其中16個示范點每個20萬元,有6個重點產茶縣安排2個示范點,共12個示范點,每個15萬元,實施時間為2016~2018年。經統計匯總,截至2018年12月底,整個團隊項目實際支出675.6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支出592.3萬元,結余7.7萬元,資金使用率98.7%,見表2。

表2 2016~2018年茶葉團隊項目資金績效情況Table 2 Funds performance of tea team project during 2016~2018

茶葉團隊區域試驗站實際支出97.9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支出94.8萬元,結余5.3萬元,使用率94.8%;示范基地實際支出577.7萬元,其中省級財政資金支出497.5萬元,結余2.5萬元,使用率99.5%。項目資金主要用于茶園租金(區域試驗站),農藥、肥料物化投入,技術資料印刷費(包括標志牌制作),現場觀摩、培訓費,生產加工人員雇工費,必要的小型儀器、材料購置費、測試費、檢測費等,資金使用有序合理,資金績效高質優秀。

5 問題與思考

5.1 項目運行管理要求不夠具體,影響項目實施績效

由于茶葉團隊項目是新設立項目,2016~2018年又是茶葉團隊第一輪項目,項目的貯備、申報、立項、方案編制、運行監管、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和總結驗收等尚處于摸索完善中,各縣市團隊項目管理方式不盡相同,影響團隊項目實施的績效。建議在現有團隊項目管理辦法基礎上,制定團隊項目管理實施細則或操作指南,進一步細化和明確團隊項目申報途徑、實施方式方法、經費使用等具體細則,提高項目實施成效。

5.2 項目區域試驗站職責不夠明確,影響技術示范效果

團隊項目按地級市分布設立了若干個區域試驗站,要求區域試驗站負責本區域范圍內的團隊項目技術攻關和示范推廣,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但實施過程中區域試驗站往往只重視自己的項目完成情況,而較少對區域內的團隊項目進行技術指導和示范推廣,影響團隊項目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應用。同時有的區域試驗站因人員、體制、經費等問題,不具備承擔區域試驗站的能力。建議對區域試驗站的試驗研究能力進行考核調整,并進一步明確區域試驗站的職責和任務要求。

5.3 項目指導專家未充分發揮作用,影響技術研究集成

各團隊項目均有2~3位技術指導專家,負責聯系對接示范基地的技術試驗研究集成和開展技術培訓指導。但實施過程中專家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專家到對接示范基地次數少,技術指導少,導致技術集成缺少數據支撐,技術規程、模式圖等深度不夠,技術水平不高。這與專家在團隊示范基地建設中沒有硬任務,沒有專項工作經費支持等原因有關。建議安排相應的類似科技特派員經費補貼等專家指導經費,更好地發揮專家的技術指導作用。

猜你喜歡
試驗站機采鮮葉
新疆機采棉花和手摘棉花公證檢驗質量分析
茶鮮葉嫩梢捏切組合式采摘器設計與試驗
機采棉加工質量管理對棉花品質的影響
想要了解機采血小板,請看這里
茶園機械(4) 茶葉鮮葉采摘與分級設備
南充綜合試驗站人工飼料研究進展
名優茶鮮葉采摘技術
抗疫情、抓產業,南充綜合試驗站在行動
陜北生態桑綜合試驗站赴山西調研
浙江大學農業試驗站簡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