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內鏡下腸息肉大小及形態選擇不同內鏡治療方法的比較

2019-10-21 07:05孫敘秋魯朔焱
健康必讀(上旬刊) 2019年12期

孫敘秋 魯朔焱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內鏡息肉切除術的腸息肉大小、形態及術中并發癥的差異。方法:選取100例腸息肉治療患者,采取不同內鏡息肉切除術:氬離子凝固術(APC)、電凝電切術、內鏡黏膜下切除術(EMR)、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共4個治療組,進行兩兩治療方法間比較,評估各組間息肉大小、形態及手術并發癥的差異。結果:腸息肉采取四種不同內鏡息肉切除術進行兩兩治療方法比較。息肉大小在各種治療方法比較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息肉形態在各種治療方法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發癥在各種治療方法比較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根據息肉大小、形態來選擇適宜的治療方法可以降低術中出血的風險。

【關鍵詞】腸息肉;APC;EMR;ESD;內鏡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6.9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2-0292-02

結腸息肉是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結腸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1]。臨床上一旦發現消化道息肉則應積極處理,目前結腸息肉的切除普遍采用內鏡下治療。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分析各治療組息肉大小、形態的差異來判斷選擇適宜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消化內鏡中心切除直、結腸息肉病例100例,共計切除息肉187枚。本組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齡58歲,平均住院天數3-5天。將所收集資料按照治療方法分為APC組、EMR組、電凝電切組及ESD組,分析各組間的息肉大小、形態、手術并發癥。息肉大小根據鏡下評估,分為四類:0.3~0.5cm;0.6~1cm;1.1~2cm≥2cm。息肉形態按照山田分型[2]分為:Ⅰ型:隆起的起始部平滑,界限不清;Ⅱ型:隆起起始部界限較為清楚,但無蒂;Ⅲ型:隆起的起始部略小,有亞蒂;Ⅳ型:隆起的起始部明顯狹小,形成長蒂。

1.2 儀器

采用奧林巴斯PCF-260AZI腸鏡進行腸鏡下診斷及治療。APC發生器及電凝電切均為德國ERBE VIO200D型。

1.3 內鏡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經腸鏡檢查并取病理活檢診斷[3]。病理提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病變則采取APC、電凝電切、EMR治療。病理診斷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超聲檢查明確位于黏膜層、黏膜肌層或黏膜下淺層(且結合其它方法判斷無黏膜下深層浸潤)的病灶采取EMR或ESD術切除。術中在鏡下仔細觀察息肉,分別對不同大小、不同形態息肉選擇APC、電凝電切、EMR或ESD治療。

1.4 術后觀察

術后患者留院觀察3~5天。留院期間,大塊息肉EMR及ESD術后予以禁食、預防性抗感染、止血治療3天后停用藥物。其余治療方法除非發生并發癥否則均不采取任何治療措施。

2 結果

2.1 息肉大小、形態結果

本組資料中,息肉大小在各組治療方法比較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息肉形態在兩兩治療方法間比較發現,ESD、EMR、APC、電凝電切進行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兩兩比較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2.2 術中并發癥分析

所有患者均一次切除息肉并且均未發生消化道穿孔及遲發性出血,但有 3枚息肉切除時存在術中出血,出血率 0.016%(3/187),其中ESD1枚,EMR2枚,APC與電凝電切治療無并發癥出現。ESD、EMR術中出血均予以局部APC或者熱活檢鉗處理后再行鈦夾夾閉;上述病例均止血成功,未發生遲發性出血。

3 討論

臨床上腸鏡下息肉治療已取代開腹手術,以安全、有效、便捷等優勢成為臨床首選方法。隨著內鏡技術逐年發展,內鏡下切除腸道息肉及癌前病變的方法也越來越多。根據息肉大小、形態的不同的選擇適宜的內鏡治療則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將每種方法有機結合應用,可達到安全根治的目的。APC、電凝電切治療與EMR、ESD治療相比擁有較多優勢,包括一次可進行多枚息肉切除,手術并發癥概率低。

本組資料中,APC治療對平均大小 0.5cm的小型息肉以及山田Ⅰ型息肉具有良好治療效果,治療過程中無出血、穿孔。APC治療更是在一次治療中,切除 10余枚扁平息肉,較其他治療組優勢明顯。但是APC不能完整切除較大及帶蒂息肉,并且不能對標本進行回收做病理診斷。因此較大息肉及Ⅱ、Ⅲ、Ⅳ型息肉則應盡量避免APC治療。對于Ⅲ、Ⅳ型息肉,只要圈套器能嵌入,電凝電切均可一次性切除。對于無明顯蒂且體積較大息肉,則治療效果不佳,易引發出血及穿孔并發癥。本組資料中,電凝電切主要用于切除山田Ⅲ、Ⅳ型息肉,最大切除息肉為0.6cm。有時在一次治療過程中發現其他體積較小、扁平型息肉,部分醫師則會采取圈套器頂端點灼處理。該種方法雖然簡單、易行,但電凝之后可出現組織粘連、撕裂引起出血,甚至穿孔??紤]與此操作及選擇治療方法有關。一般認為1.5cm以下的良性病變或黏膜內癌是EMR 治療良好指征。ESD則在此基礎上可以更大范圍、更完整的切除病灶。但是,EMR與ESD的并發癥則明顯高于其他治療方法,但是ESD、EMR能更完整切除病灶,對病理的診斷更準確及浸潤深度判斷更精確。在本組資料中,3 枚息肉切除中出血,均是EMR或ESD治療時發生。出血情況在各息肉形態之間無統計學差異,但是在息肉大小與治療方法的比較中具有統計學差異,表明息肉形態可能并非是決定出血的因素,息肉大小與治療方法才是影響術中是否出血的因素。

綜上所述,根據不同息肉形態、大小選擇適宜的內鏡治療方法尤為重要。術中出血與息肉大小與治療方法的選擇有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結腸癌規范化診療指南( 試行)[J]. 慢性病學雜志, 2013, 14(7):481-485.

[2] 郭強,梁志松,張杰,等.消化道隆起性病變的內鏡治療.消化內鏡微創治療的基本方法[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135-136.

[3] 武藤徹ー郎.大腸ポリープ--その分類と臨床的取り扱い方について.大腸肛門誌,1973,26,265-27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