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壓病從“腸”論治

2019-10-21 07:19王蕊劉克勤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19年12期
關鍵詞:高血壓病脾胃

王蕊 劉克勤

【摘 要】高血壓病是目前最常見的慢性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本文從脾胃和腸的生理病理方面論述了高血壓病從脾胃、從腸論治有明確理論依據,闡述了血壓的穩定有賴于心氣的充足,血液的充盈,血脈的暢通,氣機的升降協調,這與脾胃的運化、小腸的泌別和吸收、大腸的傳導功能密切相關,其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血液運行的物質和通道的保障。臨證需強調中醫整體觀念,注重辨證論治,故以調暢氣機升降為主要原則。

【關鍵詞】高血壓病 脾胃;腸;腦腸相通

【中國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19)12-0110-01

高血壓病是目前最常見的慢性病,是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血管綜合征,以體循環動脈壓升高,周圍小動脈阻力增加同時伴有不同程度代謝障礙為主要表現,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之一。

中醫學辨證將其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研究顯示中醫藥治療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血壓,具有獨特優勢。本文從脾胃和腸的生理病理方面論述了高血壓病從脾胃、從腸論治有明確理論依據,闡述了血壓的穩定有賴于心氣的充足,血液的充盈,血脈的暢通,氣機的升降協調,這與脾胃的運化、小腸的泌別和吸收以及大腸的傳導功能密切相關。臨證需強調整體觀念,注重辨證論治,故以調暢氣機升降為主要原則。

1 高血壓病的中醫認識和治療

中醫古代文獻中沒有“高血壓”的記載,歷代醫家常根據高血壓具有頭暈、頭痛、頸項僵緊、心悸、氣短、語言不利、半身活動障礙等主要臨床表現,將其歸屬于“頭痛”“眩暈”“失眠”“心悸”“中風”等范疇[1]。歷代關于高血壓的記載最早見于《內經》:稱為“眩冒”、“?!?。對病因病機的論述有:外邪致病,如《靈樞·大惑論》說:“故邪中于項˙˙˙入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币蛱撝虏?,如《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與肝有關,如《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與運氣有關,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木郁之發˙˙˙甚則耳鳴眩轉”[2]。在中醫學理論中,本虛夾標實、氣血陰陽失衡是其病理機制,病理過程可分為 3期,分別為早期、中期、晚期,分別對應實證,虛實錯雜,陽亢而陰虛,陰陽俱虛,夾瘀或痰[3]。

現代中醫學將高血壓病分為肝陽上亢、腎精不足、氣血虧虛、痰濁中阻、瘀血內阻等型,與肝、脾、腎等臟密切相關。認為憂郁惱怒太過,肝氣郁而化火,導致肝陰耗傷,或腎陰虧虛不能養肝,導致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發為眩暈;若年老體弱,腎精不足,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飲食失節,憂思勞倦,損傷脾胃,氣血不足則虛風內動,導致眩暈;水濕內停,積聚成痰,痰阻經絡,清氣不升,則發眩暈;再或瘀血阻滯,經脈不通,血瘀氣逆,并走于上,干擾清空,皆可發為眩暈。治療多以平肝潛陽、滋陰補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等為法。

除中藥內服療法外,針灸療法、耳穴貼壓療法、推拿等也是中醫常用的治療手段,它們通過不同的途徑作用于人體,從而達到防治高血壓病的目的。

2 脾胃、腸與高血壓的關系

2.1脾胃與高血壓的關系

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

之樞紐。脾胃健運,將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通過脾輸于心,化赤為血,心血充盈,心氣充足,則血液得正常運行;而五臟之精氣,有賴于脾的輸布,故脾氣旺才能清氣上升敷布,濡養清竅。若脾胃素虛,脾胃運化失職,氣血生化無源,則氣血兩虛,氣虛不能上達清竅,血虛不能上榮于腦,則腦失所養,發為眩暈;若脾氣虧虛,統攝無權,可導致氣血運行失常;脾失健運,濕濁內蘊,日久聚濕成痰,阻滯經絡,蒙蔽清竅,皆可發為眩暈?,F代人多食肥甘厚味,造成脾不健運,痰濕內阻,阻礙脾胃氣機,也是阻礙機體氣機升降失常的原因之一。

喻嘉言在《寓言草》中曾說到:“中脘之氣旺,則水谷之清氣上升于肺,而灌輸百脈,水谷之濁氣,下達于大小腸,從便溺而消”。即清陽之升與濁陰之降,均賴脾胃斡旋于中,脾胃正常運化才能維持的正常升降運動,使“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

由此可見,導致高血壓病的原因與氣機的“升降失?!泵芮邢嚓P,故脾胃的正常運化可調節人體的氣血運行,從氣血的充足、心氣的充沛、血脈的暢通等方面使人體保持動態平衡,維持正常的血壓水平。

2.2腸與高血壓的關系

歷代醫家所著文獻,凡治療胃腸病,每多兼及于脾,中醫所論之脾胃,皆包括腸的功能。如《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端貑枴そ浢}別論》說:“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心主血脈,小腸主化物,泌別清濁,小腸在脾胃初步運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消化食糜,吸收水谷和精微,經脾轉輸于心,化血以養心脈,使心有所主,血液充足,血脈暢通;大腸主津,傳化糟粕,亦是對小腸功能的一種承接。脾的運化有助于大腸對水液的吸收;胃的通降則涵括了大腸對糟粕的排泄,以氣機通暢為順。二者功能的協調為血壓的正常提供了基礎保障。反之,小腸泌別清濁功能異常,則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下于大腸,可見腸鳴、腹脹等;大腸傳導功能失調則排便異常,如大便秘結、腹痛、泄瀉等。二者機能的失調會影響心血的充足和氣機的通暢,是導致血壓不穩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血壓的穩定除了有賴于心氣的充足,血液的充盈,血脈的暢通,脾胃的運化,氣機的升降協調之外,還與小腸的泌別和吸收、大腸的傳導功能密切相關,其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血液運行的物質和通道的基礎和保障。

3 臨床常用方劑

3.1健脾除濕,升清降濁

升陽益胃湯出自李東垣的《脾胃論》之《肺之脾胃虛論》,原文:“脾胃之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瀝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主要治療脾胃虛弱,濕滯中焦,癥見泄瀉、納呆、腹脹、脘悶、食后困倦、四肢不溫等癥。該方“補中有散,發中有收”,方中既有四君子補益中氣,羌活、獨活、防風、柴胡升陽祛濕發散;黃芪、白芍固表斂陰,以防止發散太過,耗氣傷津。諸藥合用,健脾補中,升清降濁,使全身氣機通暢調達,用于脾胃氣機升降失常者。

3.2通腑泄熱,調暢氣機

高血壓病大多屬于上盛下虛、本虛標實之癥。但在疾病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陽亢熱盛、陽明實熱等癥,而見面紅目赤、頭目脹痛、口干煩躁、二便不利,甚或吐血衄血等癥。用藥以釜底抽薪,泄熱清下為法,若無形邪熱者以白虎湯、瀉心湯;若腑氣不通者則以承氣輩攻下。以達到通腑泄熱、調暢氣機的作用。

4 體會

國內學者早提出了“腦腸相通” 的理論,腦為人體之首,乃奇恒之府,負責支配所有精神活動,在解剖學關系上與現代醫學的全腦等同。腸乃濁物之歸處,行導傳瀉之腑,負責吸收精微,化解糟粕,排毒為主,因此該部位與大腸相當。經典中醫文獻《傷寒論》和《內經》中不乏有關于腦腸相互聯系的描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論證。失神:《傷寒論》“陽明病,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陽明病,諳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秲冉洝に貑枴贰岸談t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這些典籍認為胃腸燥熱導致的大便不通可以導致神志失常的變化[4]。

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存在著一條大腦與胃腸道相互作用的雙向調節軸即腦腸軸。腦腸軸及其神經末梢釋放的遞質將大腦的情緒、認知中樞和外周的胃腸道的活動聯系起來,當然,胃腸道的運動也會對大腦的活動產生影響。這種通過腦-腸軸之間的神經-內分泌網絡的雙向傳導環路進行的互動調節稱為腦腸互動[5],是腦-腸軸的基本運動形式。

基于“腦腸相通”的中西醫理論基礎,結合大量研究資料和臨床實際,證明高血壓病從脾胃、從腸論治有明確理論依據支持?,F代醫學則從神經-內分泌、腸道菌群等角度客觀詮釋了“腦腸相通”的依據、影響和調節方式。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念,注重辨證論治,故以調暢氣機升降為主要原則,為進一步研究腦腸疾病的中西醫治療提供了思路。

參考文獻

[1] 黃偉,韓潔,張碧華,等.中醫治療高血壓的淵源及發展探討[J]. 首都食品與醫藥,2018,12(下):169-170

[2] 王永炎,嚴世蕓,等.實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6:424.

[3] 胡雨桐,許水清,周婷婷,等. 基于中醫時間醫學指導的原發性高血壓的治療及研究進展 [J].

河北中醫,2018,40(6):951-955.

[4] 劉 寒,張歡歡,侯建平,等.基于" 腦腸相通" 理論的腦缺血與腸道菌群的關系探討[J].中藥藥理與臨床 2017; 33(6) 173-176

[5] 王永炎,謝穎楨.化痰通腑法治療中風病痰熱腑實證的源流及發展(四)--中風后腦腸軸改變及化痰通腑法治療痰熱腑實證的效應機理.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13; 20(4)∶1 ~ 4

猜你喜歡
高血壓病脾胃
黃芪建中湯配合食療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臨床觀察
急診中西醫結合治療對高血壓病眩暈患者療效及不良反應的影響
中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研究
中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胃痛的臨床療效探討
高血壓病
中醫專家談養胃之道
高血壓會遺傳嗎
黃精治乏力
中醫辨證治療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40例臨床觀察
淺談《格致余論》中顧護脾胃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