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調查

2019-10-21 07:19陸榮榮
健康之友·下半月 2019年12期

陸榮榮

【摘 要】目的:調查暴發食源性疾病的情況及原因,明確此事件的性質。方法:針對開發區某企業2018年7月26日發生的部分員工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依據病例定義確定入選患者,針對患者進行病癥、發病時間等的調查,并通過采集患者肛拭子檢測致病菌,以上患者情況同41名共同就餐未發病人員進行對比。結果:符合病例定義共40例,首發病例發病時間為7月26日21時,發病高峰為7月27日3時-4時;采集的12份患者肛拭樣中10份檢出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83.33%;與41共同就餐未發病人員對比,7月26日中餐為此次事件可疑餐次的可能性大(P<0.05),因無剩余食品可供檢驗,引起本次事件的具體可疑食品品種未能確定。結論:判斷此次事件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原因與7月26日中餐密切相關。

【關鍵詞】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發病時間;肛拭子檢測

【中圖分類號】R181【文獻識別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19)12-0297-02

2018年7月27日上午9:10,疾控中心接到報告:南通某企業部分員工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在竹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醫療機構就診。接到報告后,疾控中心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前往現場調查核實和處置。

1 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疾控中心對南通市第三人民醫院、竹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共43名就診患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同時對該企業41名未發病人員進行了調查。

經調查該企業員工26日中餐均在企業食堂就餐,26日晚餐部分職工在企業食堂就餐,部分職工在美漁酒店就餐。按照病例定義(7月26日中餐或晚餐在企業食堂就餐或7月26日晚餐在美漁酒店聚餐,且腹瀉≥3次/日),進行病例搜索,確定40名患者符合病例定義的標準。

1.2方法

記錄首發病例的發病時間,并統計發病高峰期、患者癥狀體征,分析統計可疑餐次及食品;針對患者采集肛拭子12份,送至疾控中心實驗室檢測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2 結果

2.1發病時間分布

首發病例為黃××,7月26日中餐、晚餐均在企業食堂就餐,就餐時間分別為11:30及18:00,7月26日晚21:00,開始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自行服用消炎藥后,癥狀減輕;40例入選患者發病高峰期為7月27日3時-4時,具體詳見圖1。

2.2癥狀體征分布

病例的癥狀體征基本相同,主要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部分病例伴頭暈、頭痛、發熱等,病例的癥狀體征分布見表1。

2.3可疑餐次及食品

40名定義病例當日中午均在企業食堂用餐,其中6名病例當日晚餐在企業食堂就餐,28名病例晚餐在美漁酒店用餐,6名病例僅在食堂食用中餐,晚餐未在食堂及美漁酒店用餐。40例入選患者與41例共同就餐未發病人員對比,分析結果顯示7月26日中餐為此次事件可疑餐次的可能性大(P<0.05),因無剩余食品可供檢驗,引起本次事件的具體可疑食品品種未能確定。

2.4致病菌檢測

7月31日上午10時,南通市疾控中心實驗室報告檢測結果:采集的12份患者肛拭樣中10份檢出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83.33%。

3 討論

在公共衛生問題當中,食源性疾病暴發較為常見,通常是人因進食某種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導致的疾病,依據不同類型的食物中毒情況,患者癥狀表現有所不同,但一般均存在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具體為哪種類型的食物中毒則需要進一步檢測[1-2]。在本次對南通某企業部分員工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的調查及研究當中,患者均有出現腹瀉、腹痛、惡心等癥狀,為確定患者食源性疾病暴發的原因,重點對患者的發病時間、進食食物情況等進行了調查。

經調查結果發現,首發病例為當天晚上9時,入選40例患者發病高峰期為7月27日3時-4時,并經分析7月26日中餐為此次事件可疑餐次的可能性大,可見此次食源性疾病潛伏時間相對較短。經實驗室檢測發現,副溶血性弧菌的檢出率為83.33%。綜合患者臨床癥狀、共同飲食史、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檢測結果,判斷此次事件為食用了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此次調查因未能進行食品檢驗,因此不能確定具體為哪種食物導致事件的暴發。

參考文獻

[1] 畢紅杰,王春東,盧俊榮,等.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的實驗室檢測和溯源分析[J].醫學動物防制,2019,35(08):800-802.

[2] 張磊,姜其家,陳海棠,等.1起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調查[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9,32(08):1259-126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