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編輯如何寫“活”新聞導語

2019-10-23 14:16姜永珠
中文信息 2019年9期
關鍵詞:新聞學導語受眾

摘 要:當今社會,以手機客戶端為主流的新媒體集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世界人民的耳朵、眼睛乃至大腦,大有將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壓倒之勢。新媒體的特點是“快”,而一條新媒體新聞,如果有言簡意賅、意味深長的標題和導語,將使整條新聞“如虎添翼”,達到新媒體快捷、流傳廣泛、迅速的要求。接下來我將以多年的新媒體編輯經驗,闡述關于寫“活”新聞導語的一些經驗之談,希望令人有所裨益。

關鍵詞:可讀 可記 精確 直截了當

中圖分類號:G21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9-0-01

英國的新聞學家赫伯特·里德說:新聞導語是新聞的生命所在。在我讀過的英、美一些主要新聞學著作都曾經強調:一個“新手”記者,在從事新聞行業時,寫作一條新聞前,應該設計二十條導語,其實都不算多。美國著名新聞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曼徹爾曾經說過,他寫新聞,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時間就在翻來覆去地揣摩導語,提煉整條新聞的價值,將其濃縮于導語之中。

一、新聞理論中,關于導語寫作的基本原則

被譽為古典新聞學鼻祖之一的戴納曾經提出,新聞導語必須要向受眾回答五個W和一個H。這個觀點,曾經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被認為是金科玉律、新聞寫作之法則,被稱為“新聞五要素”,至今在小編群體中,仍然如雷貫耳、余音繞梁。媒體事業發展至今,尤其是在新媒體突飛猛進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地已經部分地摒棄了“新聞五要素”的觀點?,F在的新聞從業人士認為,導語中只要回答五個W和一個H中最重要的、受眾最關心、與整條新聞利益最直接的一個就可以了。有的新媒體編輯甚至為了使新聞更容易吸引“粉絲”,甚至完全避開五個W和一個H。不過無論新聞事業如何發展、進化,新聞導語的基本要求從來沒有改變,一是必須抓住所報道新聞事件的內在和本質。從新聞結構角度分析新聞導語寫作,就是要把新聞事件中最主要的部分放在導語之中,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倒金字塔”。二就是導語中必須要有緊緊抓住受眾心思的語句,使人讀起來趨之若鶩、“不離不棄”。真正好的新聞導語,應該具有類似的魔力:“導語一唱歌,粉絲就跟著唱”。下面的幾個例子,是我從事新聞編輯以來,覺得特別生動的,能反映什么是“活”的新聞導語:

1.“百萬富翁F·麥克科米格今天收買了一個窮苦男人的青春”(國外新聞通訊社的一條簡訊,內容是說一個百萬富翁患了睪丸癌,然后他用高價收買了一個窮人的睪丸移植在自己的身上。)

2.“我感到就像被一只臟手抓了一把似的”,M.格拉姆今天說。(格拉姆是美國一名流行舞蹈的演員,這是她在聽到兩位議員批評她跳色情舞后對記者發表的談話,被紐約的記者用來做新聞導語)。

3.“榮譽的代價”是什么?兩只眼,兩條腿,一條手臂,外加每月十二美元。(外國新聞編輯關于戰爭中殘廢軍人生活的一條稿件)。

這三條導語,尤其是第一條和第三條,從寫作技巧上說,是非常成功的。拿第三條舉例子,《榮譽的代價》本是美國一部風行一時的影片,內容是真正后美國士兵的戰地生產。記者特地借用這個影片的名字,來加強導語的生動性,可謂聰明機智。

古典新聞學還提出導語中絕對不要出現“昨天”的字樣,應當永遠還是“今天”?,F在的新聞行業已經早已突破了當時約定俗成的界限。不過,在一些新聞簡訊和新媒體頭條上,仍嚴格遵守“昔日不要重來”的規定。在極富競爭性的手機、大屏等新媒體媒介上,它們都是追求速度,要搶新聞的,盡可能在導語中用“今天”:對于不富有時效性的一些新聞,則要盡可能避免出現“昨天”。我為大家介紹這些內容,是要提醒大家注意確鑿的事實:新聞發展到今天,受眾一般都會認為只有今天的新聞才是新聞,也就是說,在新聞爆炸的當今時代,過了今天,就沒有人回想起昨天。然而,不管新聞傳播技術如何發展進化,記者群體如何龐大,都不可能把“今天”的所有新聞統統一網打盡。而傳統新聞媒介如報紙、雜志等,更不可能廣泛地全部應用“今天”的新聞。為了適應當代的需求,國內外的一些新聞院校,都會把“如何使舊聞成為新解”當作講授新聞課程的重要內容。政府的新聞是為政治服務的。根據國內、國際的需要,當強者強,當壓者壓。但是,為了適應更加廣泛受助群體的閱讀習慣,也為了便于新媒體體現傳播迅速、廣泛的特點,我們應當多注重時效,多發“今天”發生的新聞。極少數當天不能發的,應當盡可能在導語中避免?!白蛱臁睉摮蔀楦h的時間性狀語。

二、新聞導語的種類

古典新聞學根據所謂的“新聞五要素”,把導語分為“什么人”導語、“什么事”導語等等。而如今飛速發展的新聞學則認為,這種分法是極為沒有道理的,因為一部分導語含有多種“W”或者一個“W”也沒有,因此不能用五個“W”來概括。我翻閱過美國的《新聞報道與新聞寫作》一書,書中講道,新聞導語只要分成直接導語和延緩導語兩大類即可。它們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下面我試舉例說明。

新聞事實:美國駐聯合國大使莫尼漢辭職。

新媒體報道這條消息用的是直接導語:“有爭議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丹尼爾·莫尼漢今天向總統提出辭呈,他很可能要爭取被提名為眾議院議員的候選人?!倍鴪罂s志的導語則是延緩性導語:“丹尼爾·莫尼漢聲稱,直到最后一刻,他不清除自己是否要辭去駐聯合國大使的職務。他說:“我曾經幾十次下定了決心,這就象馬克·吐溫說的那樣:戒煙容易極了,我戒了一千次。上星期,英尼漢終于下定了決心:他決心辭職?!?/p>

通常來講,凡是處理“時間緊、任務重”的新聞、簡訊,通常用用延緩性導語。而所謂的直接導語,如果再繼續細分,還可以劃分成:

單因素導語,就是導語中突出所報道事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一個事實;多因素導語,就是導語中突出新聞事件中最主要的兩個或更多的新聞事件;概括性導語,就是把多因素導語中的事實用簡單一句話濃縮、精煉,然后介紹新聞事實。上述幾種導語究竟該選擇哪一種好?這要根據記者自己觀察,對新聞事件中最重要的事實做出準確判斷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沒有約定俗成的公式。

三、如何寫“活”導語

說到這個問題,就如同發問“怎樣寫小說”一樣,很難用約定俗成的套路去概括。但是,從事新聞行業的新聞記者,通過自己多年的實踐形成的一些經驗,還是很有益處的。要寫“活”導語,就要有豐富的新聞素材。只有這樣,記者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反復推敲導語。新聞學泰斗曼初爾教授認為,記者應當盡可能用筒單明了的、直接的導語,不應為了吸引受眾,生搬硬拉出毫無意義的延緩性導語,就是所謂的“瞎導語”。下面舉例額說明:

美國人K·瓦爾瑪發明了一種殺蟲藥。為了報導如此一個簡單的新聞事件,有個記者寫了下面的一個導語:

“十年前,當K·瓦爾瑪刮胡子的時候困擾他的蒼蠅們,實在是太沒有自知之明了”

這是一個正宗的“瞎導語”,因為它把新聞寫成了童話故事。曼徹爾教授認為,好的導語文字功底當然要好,但是記者一味追求文字功底深厚,卻忽略事實的本質,那么往往會弄巧成拙。導語首先要做到“可讀”,然后才可能作到“可記”,就是吸引受眾。撰寫一個可讀的導語,一定要注意:記者首先要抓住新聞事件的本質,找到最重要的新聞因素;根據新聞背景的質量和內容,決定用直接導語還是延緩性導語。換句話說,是寫成簡訊、短消息或是新聞、專題。如果最突出、最主要的因素只有一個,那么就寫單因素導語;如果最突出的因素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那么再考慮是用多因素導語,還是用歸納性導語。另外,寫導語最好用單句,就是主語加謂語加賓語的句式,盡可能少用復句。導語中的名詞,最好用實體名詞,盡量不要用抽象名詞,最忌諱的是用一般人很難理解的“套話”。同時,要精心選擇動詞,應該選用富有色彩的、活潑的動詞;導語要短。最好不要很多的字數,完美詮釋新聞稿件的中心思想即可。

結語

大家在編輯新聞導語時,需要著重注意的是,力求導語的簡潔、精確。無論新聞事件的大、小,無論新聞價值的厚重或渺小,在編輯導語乃至正文時,都應遵循這樣的寫作要求,簡單、單刀直入、精準有力,這些充滿力度的詞語用來概括一段好的導語,絲毫不為過。千萬不要用夸張的字眼,不要故弄玄虛來個“假大空”的開場白。導語表達清楚整個新聞稿件想要呈現的中心思想即可,因為稿件的受歡迎程度,完全取決于受眾對該類新聞的接受能力和思想文化素質,華麗的詞藻以及繁瑣的公示性表達,并不能帶來粉絲的追捧,決定一段新聞導語是否寫“活”,取決于很多特性。歸根結底,新聞是給人類看的。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好,一篇好新聞必須能讓大學校長到文化程度很低、智力有限的一切受眾群體都能夠容易接受。只有編輯、記者與時俱進,不停打磨自身的寫作功底,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和技巧,汲取廣泛的學識和思想,對導語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要反復推敲,一段“活靈活現”的新聞導語才會應運而生。

作者簡介:姜永珠(1963.8—),女,漢族,籍貫:吉林省長春市,學歷:大學本科,職稱:主任記者,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猜你喜歡
新聞學導語受眾
導語
陽光
本期專欄導語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論博士格·德力克對新聞學和教學的貢獻
導語
新聞學理論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變革與創新
用心感動受眾
當代新聞學的網絡化發展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