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鏡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比較

2019-11-04 19:33郭雙雙
健康必讀·下旬刊 2019年11期
關鍵詞:子宮內膜癌開腹手術腹腔鏡

郭雙雙

【摘 要】目的:比較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6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23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清掃淋巴個數、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安全可靠,具有顯著的微創優勢,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可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予以推廣。

【關鍵詞】腹腔鏡;開腹手術;子宮內膜癌;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37.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9)11-03--01

子宮內膜癌是婦科常見的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在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并年輕化趨勢,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飲食及生活習慣的改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呈明顯升高趨勢,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發病率甚至超過宮頸癌成為發病率最高的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1]。手術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既往子宮內膜癌的傳統治療方法是開腹全子宮雙附件切除術+盆腔淋巴結清掃+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清掃術,但該術式創傷較大,術后恢復慢,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手術的不斷成熟及推廣普及,腹腔鏡手術已廣泛應用于包括子宮內膜癌在內的許多婦科良惡性腫瘤的手術治療中?,F將治療體會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6例子宮內膜癌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開腹組和腹腔鏡組,各23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子宮內膜癌疾病標準;②患者不存在心臟、腸胃等方面的嚴重疾病;③患者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進行疾病研究方面的工作,自愿簽訂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有既往放、化療史;②患者存在著精神方面的疾病,并且對于醫護人員的治療工作拒不配合。開腹組患者年齡41歲-70歲,平均年齡(55.6±5.5)歲,其中漿液性腺癌7例,子宮內膜樣腺癌6例,透明細胞癌10例;分期:Ⅱ期9例,Ⅰ期14例。腹腔鏡組患者年齡40歲-70歲,平均年齡(55.5±5.6)歲,其中漿液性腺癌7例,子宮內膜樣腺癌5例,透明細胞癌11例;分期:Ⅱ期10例,Ⅰ期13例。2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1.2.1 開腹組使用傳統開腹全套器械,采取平臥位,實施全麻。開腹后,切斷骨盆漏斗韌帶,分別使用高位鉗夾、切斷卵巢動靜脈。鉗夾、切斷雙側圓韌帶,剪開膀胱子宮反折腹膜,兩側至圓韌帶下方,下推膀胱至宮頸外口下方。剪開闊韌帶后葉至子宮峽部,處理兩側宮旁組織,分別鉗夾、切斷雙側子宮動靜脈以及子宮骶主韌帶。環形剪開陰道壁,全子宮隨之切除,陰道斷端消毒縫合。必要時清掃盆腔淋巴結(暴露盆腔骼血管區,分別沿著骼總、骼外、骼內血管走行鈍銳性切除骼總、骼外、骼內、腹股溝深、閉孔淋巴結)。

1.2.2 腹腔鏡組氣管插管后靜脈復合麻醉,取患者膀胱截石位,放置目鏡,略抬高患者的臀部。消毒鋪巾后留置導尿管,置入舉宮器,將長度為1cm的橫切口作于臍上緣,置入1cm的穿刺套管,常規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壓力為12-15mmHg;放置腹腔鏡,第二個穿刺點作于腹直肌外側,比臍部水平線低2cm的位置,放置1cm的套管針;第三個穿刺點作于麥氏點;第四個穿刺點作于反麥氏點,分別放置0.5cm的套管針。仔細查看患者的盆腔,留取50mL的腹腔沖洗液,使用超聲刀將腹膜切開,卵巢血管通過雙極電凝高位處理,摘除雙側附件。打開膀胱腹膜反折,并將膀胱往下推,直至宮頸下方的3-4cm;分離子宮旁的組織,充分暴露子宮動脈和靜脈,應用雙極電凝子宮動脈超聲刀將其割斷。然后使用超聲刀打開患者子宮直腸腹膜,將其往下推,割斷兩側的主韌帶和骶韌帶;在距離宮頸外口1-2cm位置,沿著陰道穹窿環狀切開陰道壁,徹底清除所有標本,并送病理檢查[2]。遵循從外到內、從下到上的順序清除雙側的髂總動脈、髂外動脈、腹股溝深動脈、髂內動脈、閉孔與腹主動脈旁的淋巴結,送至病理檢查;陰道殘端采用倒刺線連續縫合,盆腔電凝止血,查看殘端、創面的縫合情況,徹底沖洗盆腔與腹腔,留置引流管,放氣后縫合四個穿刺孔。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后導管留置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等指標。

1.4 統計學方法通過SPP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與處理兩組患者的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兩組結果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清掃淋巴個數、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一。

3 討論

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中常見的主要惡性腫瘤之一。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應根據子宮浸潤程度,肌層,宮頸管是否受累,癌癥分化程度和身體健康狀況。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手術越早,越容易防止轉移。隨著腹腔鏡設備的不斷完善,用于治療子宮內膜癌的成熟腹腔鏡手術是安全可行的。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創傷小,疼痛少,術中出血量少,留置導尿管時間短,術后肛門排氣快,術后并發癥少,住院時間短,切口美觀[3]。腹腔鏡檢查可全面探討腹腔內情況,采取腹水或腹腔灌洗液,確定子宮內膜癌分期,完成早期治療所需的子宮和雙側附件切除,其視野清晰,可防止手術器械在手術過程中損傷血管組織,減輕機體應激。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清掃淋巴個數、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等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在子宮內膜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安全可靠,具有顯著的微創優勢,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可作為臨床首選治療方案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張靜,鄧卓,李玢,等.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療效比較[J].現代腫瘤醫學,2019,27(13):2368-2372.

許潔,崇慶國,王浩.探討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臨床療效[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2018,5(35):79-80.

孔丹.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癌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5):124-125.

猜你喜歡
子宮內膜癌開腹手術腹腔鏡
腹腔鏡疝修補與傳統開放疝修補的比較
腹腔鏡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分析
腹腔鏡下胃袖式切除術在基層醫院的運用
配對盒基因2和CD44基因在子宮內膜癌中的表達及意義
對比腹腔鏡與開腹手術治療結直腸癌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
膽結石合并糖尿病50例治療及效果評析
子宮內膜癌低場MRI影像學特點及臨床應用研究
子宮內膜癌患者腹腔細胞學陽性的臨床價值及其對預后的影響分析
腹腔鏡治療結腸癌27例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