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冠層研究內容的解析

2019-11-11 10:46王強
農業與技術 2019年19期
關鍵詞:冠層群體水稻

摘 要:本文介紹了水稻冠層研究的相關概念與內容,分析了冠層研究的發展與研究進展,闡明了水稻冠層研究可行的方向,并對現有冠層研究的功能與效果進行了解析與評價。

關鍵詞:水稻;冠層;群體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02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地區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31560363);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2014GXNSFBA118071,2017GXNSFAA198188);廣西農科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桂農科2016YM58,桂農科2017YZ09)

水稻冠層是指水稻群體的冠層。水稻群體是由地上部冠層和地下部根系共同組成的有機整體。水稻群體指標基本上是圍繞水稻高產水肥高效這個核心目標而確定,前人研究多數是針對水稻群體自身[1],即地上部的冠層結構和地下部的根系特征指標,而對于反映水稻群體的與植冠層相伴存在的氣冠層的相關指標,卻少有闡述。

1 冠層的概念及具體指向內容

冠層(Canopy)是指植株群體枝葉的稠密頂層,植物冠層是指植物莖干以上連同集生枝葉的部分[1]。冠層是一個植物群落大致處于相同高度的樹冠或草冠連成的集合體,作物冠層就是作物的一個群落的冠連成的集合體。冠層的概念產生于林木研究中[2],高大直立喬木的冠層與矮小叢生灌木的冠層表觀上存在明顯的高度與構成差異;研究中采用冠層的概念多出現在遙感觀測及冠層透光率方面[3,4]。冠層結構是植物群落頂層空間的構成,又分為植冠層和與之相伴的氣冠層(冠層微氣候-Canopy microclimate)。冠層研究較多的是植冠層,與株型(Plant type)相對應的是植冠層結構(Canopy architecture),而且植冠層結構更注重群體的整體結構和動態變化、葉莖分布。株型可針對單個植株,研究冠層結構一般在一定數量個體構成的群體條件下進行。

冠層仍然是一個很含糊的概念,冠在空間上指地上部分偏上部的結構;層表明了其具有一定的厚度,冠通常是相對根部來講的,如根冠比。然而,群體則是相對個體來講的,很多時候冠層表征的是群體的地上部分;通常群體的有關概念實際就是指冠層,如群體結構,群體的微氣候,群體光合,群體養分特征。群體冠層是專指群體的地上部分,而不包含群體地下部分的根系。群體(Population)與冠層(Canopy)在指植物地上部分時,其實是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說法,兩者之間有很大部分的交集,而又有各自的側重[1]。群體更強調是由個體組成,偏向于表達農藝的數量與形態的特征,如源庫流,而冠層更強調植株體的上部,偏向于表達與生理和生態相關的特征,如冠層光合產物的生產、轉運、儲存;另外一點,冠層更多時候專用在表達冠層的小氣候(內生環境),重點是指葉片形成的葉層的形態特征與生理功能[5]。冠層是水、氣、熱的交換場所,主要涉及:光的透射量,反射量;光合作用;蒸騰作用;溫度濕度等。冠層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而且構成株型的葉形(長、寬、面積)、葉姿(著生角度、披垂度)、穗型和株高等形態性狀實際上也是基本的冠層形態性狀;這些冠層基本性狀以一定時空分布,構成了特定的群體冠層結構。

2 水稻冠層的概念與主要涵蓋的內容

水稻冠層由冠層內各器官(葉片、葉鞘、莖、節間、穗)共同構成,水稻群體是由有差異的個體組成,不但包括主莖與分蘗之間的差異,還涉及主莖與主莖之間的差異。水稻冠層結構,不但需要分析器官的空間形態特征,而且要分析器官的空間方位、三維空間中器官間的相互影響關系[1]。但是,在前人的研究中,很多時候只注重了植冠層的葉的狀況,而且是倒5到倒1葉的狀況。群體不同高度層次的莖葉分布狀況直接影響著群體內的光分布及群體的光合能力;同時,群體內不同高度層次同化器官(綠色葉片)與非同化器官(莖和穗)分布狀況對冠層小氣候內生環境均有影響。農藝栽培措施首先影響葉面積指數的大小,其次影響葉片形態及葉氮含量在冠層內的垂直分布與葉位間的分配,從而影響透光率和消光系數[5]。水稻群體光合量在水稻生長前期以披散型最高,中期以挺立型最高,后期則以上挺下披型最高;不僅受氣溫、土溫的影響,還受水溫影響,通常苗期主要受水溫影響,分蘗至幼穗分化期受氣溫與水溫影響并重,孕穗期以后才主要受氣溫的影響;依據農田小氣候環境和水稻的生長特性,應該做到氣溫、水溫和土溫并重。

3 “水稻健康冠層”的概念與研究發展解析

在中國主要稻作區高產與高肥投入的背景下,目前高產水稻品種的冠層結構,在營養生長期極易導致過大過密的群體,惡劣的高濕的冠層小氣候內生環境,出現了倒伏和病蟲危害嚴重的問題,病蟲害防治投入的增加,降低了利潤,污染了環境[6]。因而,基于健康冠層的概念(Healthy canopy )提出在維持產量的前提下,通過降低氮投入量,來形成一個“水稻健康冠層”(Rice healthy canopy),減少農藥的使用[7]。其主要是研究與氮響應有關的水稻冠層生理特征,以及冠層小氣候內生環境和病蟲害的發生狀況。水稻健康冠層是一個抽象概念,其核心是構建一個理想的冠層,使其具有優良的生理生態特征,從而利于水稻生長與高產,并能夠抗病蟲害。提出了與冠層的相關特征指標:最適的葉片含氮量,最適的葉面積指數、莖蘗數,能實現高的冠層光合速率,最大的干物質積累,最高的產量;成熟期植株具有適宜的含氮量;擁有直立的葉,良好的群體通透性和冠層光環境,最小的病蟲危害[6,7]。經過田間試驗,提出了水稻健康冠層的實現策略:在保證穗數的前提下盡量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在保證光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適當降低葉片葉綠素含量和抽穗期葉面積指數,提高群體通透性;協調高產與防病矛盾,培育健康冠層[8]。水稻健康冠層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相對有病蟲害冠層進行研究時,所采用的指代水稻冠層狀況的一個類型,健康的與之相對應的非健康的。當其獨立表述時,卻很難界定何為健康,僅僅是沒有病蟲害的冠層,群體過小過稀,沒有病蟲害;或者過大過密,且貪青晚熟,易倒伏,產量很低的冠層,同樣也不能稱之為健康冠層。水稻健康冠層字面表意的力度不足,不易被準確理解,易被認為是沒有病蟲害的冠層,涵蓋不了高產、水肥效率等其他內容。顯然,一個少本稀植、雜草眾生、產量很低的冠層可以滿足沒有病蟲害的要求,卻不是生產中所需要的,其實際上健康冠層要表達的是“高產養分高效少病蟲的群體冠層”。

PengShaobing (2003) 最早采用水稻健康冠層的概念[6],是在實地養分管理(SSNM-Site 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研究基礎上,闡述高產條件下如何優化氮調控時,借用了蔣彭炎 (1993) 描述水稻非貪青群體特征時所用良好群體的說法[9];采納了冠層指數 (Canopy Index),即群體葉面積指數 (LAI-Leaf Area Index)與葉含氮率的乘積,論述了依據水稻葉片氮含量進行適時動態氮調控的適時氮管理方法(Real Time Nitrogen Management)。Nguyen Van Quyen (2004)論述了水稻健康冠層管理優化產量與效益,主要采用了對紋枯病的病情指數作為健康與否的標準,著重強調氮素的調控與栽培密度[7]。Roland J. Buresh (2007) 論述作物與健康冠層管理(Crop and Healthy Canopy Management)時,著重討論的是氮的動態調控,在實地養分管理模式下,適當降低氮投入增加水稻產量與效益[6]。依據以上采用水稻健康冠層概念的文中所用的氮與栽培密度調控的方法,來構建一個水稻健康冠層是遠遠不足夠的。氮與密度只能調控與優化群體冠層結構,即冠層;能影響的主要因素是冠層的氮分布及相應的小氣候,對于高產與抗病的作用是有限的。采用水稻健康冠層概念的前人研究,并沒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方法體系來有效的實現水稻健康冠層,只涉及水稻冠層局部的某一方面,如氮調控的葉色變化,紋枯病的發生,倒伏。

水稻健康冠層的提法,并不是一個準確科學的概念,其表達力不足,涵蓋不了高產養分高效少病蟲害的內容;指向內容不明確,不具有普適性。前人除了在氮調控與葉色及葉片氮含量方面有探討外,對于水分管理、病蟲害、溫濕度、冠層內生光環境的內容都沒有確切的系統闡述。水稻健康冠層現有的研究,實際上僅是通過氮調控來優化群體的冠層結構,降低病蟲害發生與流行的機率,只是體現了一種相對的效果;“水稻健康冠層”相對于其指向的高產氮高效少病蟲的群體冠層,其抗病蟲害效果顯得言過其實,以偏概全?!敖】倒趯印毕鄬τ凇白魑餃p肥減藥”,不論從理念或思路上都顯得局限與偏面,涵蓋內容上,也沒有體現作物自身的內在抗病蟲特性、水分管理、新型藥劑、緩釋肥等重要因子;“健康冠層”僅僅涉及到氮管理、密度、群體通透性等若干內容以及效果均十分有限的生態因子,而且內容表述力差、目標指向不明確、思路含糊不清。所以,“健康冠層”這個概念自提出到現在已經有近20年的時間,并沒有被學者廣泛采用,甚至是少有提及;僅僅在研究群體病蟲害相關內容時,作為一個類型“健康冠層”,與發病蟲的“不健康冠層”對照使用,并非一個獨立的概念。

4 水稻冠層研究內容的重點與方向

對水稻高產群體冠層的認知,實際上是在產量實現的條件下,通過析因的方法來明確的;采用由冠層到產量的認知方向往往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結果,其只能作為育種選擇過程中的參考與指導。株型(Plant type)是生態育種的核心,發展出理想株型(Ideotype),動態株型結構(Dynamic plant type structure)等概念;基于水稻理想株型選擇進行的新株型(New type plant-NTP)育種選育的品種,相對于基于產量選擇進行的超級稻(Super rice)育種選育的品種,超級稻的產量表現往往高于新株型[10]。這說明,由基于優勢個體或有限個優勢個體性狀進行育種選擇時,選育的材料組成的群體并不是產量最高的最優的群體;相反,產量最高的最優的群體的個體性狀的指標相對來講應該才是最適的。品種一旦被選育出來并實現了高產,在高產栽培過程中應盡力在時間和空間上調控其達到產量表現要求的狀態;而不是反過來,要求育種來適應栽培與農藝措施。因為種質特性才是先決與重要的決定因子,只能通過局部的部分改良來適應栽培與農藝。

因此,應從冠層發展動態的觀點出發,明確地力條件與生育期內的氣候特征,綜合研究株型特點與群體物質生產及轉運和產量形成的關系,闡明水稻群體冠層的作用[1]。水稻冠層研究的方向:冠層是在水稻理想株型與超級稻品種育成的基礎上,在維持高產水平的同時,通過適宜的栽培農藝管理與調控使養分投入降低,并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在不同的稻作生態區應首先選定適宜的高產株型品種材料;冠層偏重生理生態的因子,以植株的養分狀況為中心進行調控,形成良好的冠層小氣候環境,南方秈型與北方粳型在株型、穗型、葉色、粒型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且生育期的氣候因子也存在差異,應該分為不同的類型進行具體的調控;冠層的設想是在維持高產水平的同時適當降低氮投入,形成良好的冠層內生小氣候環境,減少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提高養分利用效率;應當考慮品種特性、區域內病蟲害發生特征、水分管理、新型藥劑、緩釋肥等重要因子。

5 結語

水稻群體冠層既是水稻產量源庫交匯之處,又是病蟲害滋生的場所;但是,僅僅局限水稻群體冠層的管理,試圖一勞永逸,一個模式一刀切是行不通的。冠層管理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體現在優化養分管理來提高養分利用效率、促進群體干物質生產與轉運、抑制病蟲害的發生與流行、形成不易倒伏的群體等方面;應該實事求是,不應言過其實,以偏概全。所以,系統了解水稻高產群體冠層的生態生理特性,對于建立水稻高產水肥高效少病蟲害的群體冠層,促進水稻持續高產,提高水稻的養分利用率,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實現綠色高產高效栽培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參考文獻

[1] 王強.水稻高產冠層若干生理生態特征的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2]Kouki Hikosaka.Leaf canopy as a dynamic system:ecophysiology and optimality in leaf turnover[J].Annals of Botany,2005(95):521-533.

[3]周冬琴,朱 艷,田永超,姚霞,曹衛星.以冠層反射光譜監測水稻葉片氮積累量的研究[J].作物學報,2006,32(9):1316-1322.

[4]王謙,陳景玲,孫治強.LAI-2000冠層分析儀在不同植物群體光分布特征研究中的應用[J].中國農業科學,2006,39(5):922-927.

[5]徐正進,陳溫福,張文忠,馬殿榮,徐海.水稻冠層垂直反射率的品種間差異及其影響因素初步分析[J].中國農業科學,2008,41(9):2868-2872.

[6]Peng ShaoBing,Roland J. Buresh,Huang JiangLiang, Yang JianChang,Wang GuangHuo, Zhong XuHua,Zou YinBin.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real-time nitrogen management:a case study on irrigated rice in China.Mew TW,Brar DS,Peng S,Dawe D,Hardy B,editors.2003.Rice science:innovations and impact for livelihood[M].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Conference,16-19 September 2002,Beijing,China.

[7]Nguyen Van Quyen,Pham Sy Tan,Chu Van Hach,Pham Van Du,Zhong Xu Hua.Healthy rice canopy for optimal production and profitability[J].Omonrice,2004(12):69-74.

[8]鐘旭華,彭少兵,Roland J.Buresh,黃農榮,鄭海波. 影響雜交水稻紋枯病發生的若干植株群體指標[J].中國水稻科學,2006,20(5):535-542.

[9]蔣彭炎.水稻三高一穩栽培法論叢[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3.

[10]Weiling Yuan,Shaobing Peng,Cougui Cao,Parminder Virk,Danying Xing,Yunbo Zhang,Romeo M. Visperas,Rebecca C.Laza.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rice breeding lines selected based on plant traits or grain yield[J].Field Crops Research,2011(121):168-174.

作者簡介:

王強,男,博士。研究方向:水稻高產與優質生理生態及栽培調控。

猜你喜歡
冠層群體水稻
基于低空遙感的果樹冠層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基于激光雷達的樹形靶標冠層葉面積探測模型研究
水稻種植60天就能收獲啦
安徽省淮南森林冠層輻射傳輸過程的特征
通過自然感染獲得群體免疫有多可怕
“群體失語”需要警惕——“為官不言”也是腐敗
施氮水平對冬小麥冠層氨揮發的影響
關愛特殊群體不畏難
特殊群體要給予特殊的關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