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宋代印刷科學技術對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

2019-11-11 12:20許大海
卷宗 2019年28期
關鍵詞:書籍裝幀印刷技術出版物

摘 要:從宋代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出發,論述了當時雕版印刷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展,分析了由印刷技術發展所帶來出版物的變化,并進一步探討了印刷技術影響下的書籍裝幀設計發展,為現代數字印刷技術對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印刷技術;出版物;書籍裝幀

宋代是個中國古代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雕版印刷的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大大影響了當時印刷業的發展,尤其是書籍裝幀設計的影響。由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而使宋代書籍裝幀設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特色。

1 宋代印刷科學技術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

在整個宋代統治期間,盡管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的統治者,曾分別在我國北方建立遼、西夏和金政權,他們與宋王朝之間進行了頻繁的戰爭,但在戰爭的間歇期間,不論南方或北方,也都出現過相對穩定的時期。因此社會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科學和技術也都得到了發展。北宋時期生產關系的變革使得宋代前期一百年間,社會生產迅速促進人口上升增長,大大推動了社會農業的發展,為宋時期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做了必要的準備,同時也推動了宋代印刷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宋代,雕版印刷迅速發展,其技術更趨成熟,北宋時又發明了活字印刷技術。除單色印刷技術外,更有復色印刷,在印刷品裝訂、裝幀方面也有新的突跛。正如造紙術一樣,雕版印刷技術是封建社會的產物,而不可能出現了奴隸制社會。中國奴隸制社會與西方或東方某些地區同時,或甚至晚些,但率先進入封建制社會。

宋代發達的教育也推動了印刷技術的發展。宋代時期,不僅官學教育門類齊全、書院教育獨具特色、私塾教育深入民間、科舉制度日臻完善,而且還涌現了許多留傳后世、影響深遠的教育家及其學術著作;再加上此時儒家、釋家、道家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在民間流行。這些文獻的大量需要,用手一字一畫地抄與在紙上已遠遠無法實現,因此迫切需要新的印刷技術來滿足這一社會需要。雕版印刷技術的出現,不但能夠將書稿中的文字,還能將插圖都同時復制出來,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發展,大大節省了費用,提高了效率,非常經濟和方便。

總之,“生產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前代的積累,教育的發展,以及各民族之間和中外科學技術的交流,都是這時期印刷科學技術發展的條件”。[1]

2 印刷科學技術使不同種類出版物的出現成為可能

宋代統治者一直十分重視印刷事業的發展,他們把出版圖書看作振興文教和鞏固政權統治、宣傳國力的一項措施,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當時印刷技術的發展。北宋第二個皇帝太宗趙光義(937~997)即位后,迅即于太平興國二年(971)敕命翰林學士李昉開館,主持《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三部大書的編纂及開雕工作。這三部書共2500卷,其出版是學術上的重大建樹。986年太宗更準奏出版善本《說文解字》等書,皆由國子監組織刊印。后來的真宗趙恒也重視印書,太宗、真宗在位時,公元988~996年刊印“十二經”注疏及正義,1005年又重刻五代馮道“十二經”舊監本,加上1011年印的《孟子》,構成后世讀書人必讀的“十三經”。1061年完成的“十七史”,其印本精雕細刻,是首次敕命刊印的歷代正史。

此時在官府刊刻印大量儒家經典、正史及文學著作的同時,還刊印佛教經典系列從書,主要是大部頭的大藏經,這是前代沒有的現象。在宋代,雕板良工大多薈萃于杭州,刻印了大量的經書?!叭缢纬?,最艱巨的雕板工程是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于成都開始板印全部《大藏經》,計1076部,5048卷。歷時12年才雕印完工,雕板13萬塊?!盵2]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匯刻佛教著作巨型叢書的空前盛舉,開此后歷代和其他國家刊刻大藏經之先河。之后南宋于1132年有王永從在湖州刊刻佛藏5400卷,一年之內即告完工,可見刻工之眾多和雕板技術之熟練。今日宋版佛經仍有實物遺存,如開寶五年(972)印《大般若波羅蜜經》及開寶六年(973)刊《佛說阿惟越致遮經》等,這些可算是早期之物。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河北巨鹿北宋墓葬中還挖出佛教印刷品的雕版殘塊,此雕版(殘存43.1×12.5厘米)兩面雕刻,一面可能為《陀羅尼》經咒及八尊小佛像,另一面刻有阿彌陀佛像,手執長杖,約刻于大觀二年(1108)。

只有在造紙技術與印刷技術獲得發展時,才能實現這一盛舉,大大滿足了當時社會的需求。這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經濟實力、文化水平,還充分體現了當時的印刷科學技術的綜合水平。正是由于當時最高統治倡導書籍編纂及時性出版,大大推動了印刷技術的發展,而國子監所刊印本以其質量精良、管理嚴謹,又為全國出版事業提供表率。上行下效,各級地方政府亦盡其所能,鼓勵或自行刊刻大量書籍,使宋代成為印刷技術的黃金時代,同時也使不同種類出版物的出現成為可能。

3 印刷科學技術發展下的書籍裝幀設計

從歷史上看,最早的書籍裝幀形式是卷軸裝幀,唐代雕版即多取這種形式,后因為克服卷軸裝在閱讀時將長卷書頁卷來卷去之不便而發展起來的另一種裝訂形式,將長卷印紙反復折成同樣寬(約10厘米)的一疊,露在最外面的書首及書尾用厚紙板加以保護,紙板上糊以絲皮,因這種形式的演變與佛教有密切有關,很多雕版佛經都取這種形式,即稱經折裝。接下來,為了使書頁易于翻撿,而又防止其折裂,出現了另一種書籍裝幀形式,即整卷書仍由若干單頁紙粘連成的長紙,按經折裝方式折疊起來,再用一張厚紙作封面,其寬度為每個折頁的二倍,將厚紙一半用漿糊糊在書的首頁,另一半粘在書尾頁,因而將書頁背面包起來。從外觀上似卷軸裝幀形式,但開卷后每頁又有經折裝便于來回翻閱的優點,即所謂旋風裝幀。

隨著宋代雕版印刷技術有盛行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同時大量的印刷品的出現,原先的裝幀形式已遠遠滿足不了現實的需要,使用起來帶來了不便,因此宋代的書籍裝幀設計有了更大的進步,出現了許多書籍裝幀新形式。裝幀形式開始形成冊頁裝訂,版式設計的民族風格也已形成,而插圖設計更日趨成熟優美。

蝴蝶裝是宋代的書籍裝幀新形式之一,這是我國古代冊頁裝訂的的最早的形式,也是雕版印刷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由于雕版印刷技術所刻每塊印板及所印每個印張的版面形式,它是一版一頁印刷的。這與以前那種手抄書面形式的卷軸裝幀已大為不一樣,它是為適應雕版印刷技術而改革的裝幀新形式。所謂蝴蝶裝,就是將每塊雕板印好的單獨紙頁,從中縫處對折起來,即沿版心中折線對折,然后依據頁碼順序,把折口一頁一頁用包背紙包起粘在一起,再用厚紙作為書皮或封面,亦有時將封面用裱有紙的絹護起來,最后形成一冊。很明顯,蝴蝶裝有著版心向內、版外空白,可以裁減的優點,同時便于閱讀時翻書、尋找頁碼以及易于保存。這種適應于雕版印刷書籍的蝴蝶裝幀以其獨特的風格,后來成為許多國家印本書所本,一直影響至今。

到了宋代,其書籍版式設計已經初步定型,由印版所占的面積形成的版面,其版面一般均取長方形,版面正中有較粗的四根邊線構成版面區域,構成邊欄;每張印紙上版面上下、左右各留出適當空白部分,以保護版面內文字不致損壞,上部空白通稱“天頭”,下部空白稱為“地腳”或“地角”,左右兩側空白作訂邊或供翻頁用。版框內用細的直線劃出均勻的界行,界行內是文字,正中間的一行稱為“書口”,在版框左欄外上端存借以辨認篇名的“耳子”,也叫“書耳”;在書的首尾、序后或目錄后,刻上一個墨圖記,稱之為“墨圍”。同時為便于在書口中線處折疊印紙,在版心裝飾有魚尾及隔線,魚尾由兩個黑三角構成,分單魚尾和雙魚尾,雙魚尾則使黑三角的尖部相對,從兩個三角形交接處折紙。有時還在魚尾上部版心正中飾一粗線,稱為“象鼻”,有助于在版心正中處正確折疊。以上這些邊欄、界行、耳子、墨圍、魚尾等,不但構成了我國古代傳統書籍裝幀版式設計獨特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對我國宋、元、明、清時期的書籍裝幀設計以及其他設計風格產生深遠影響。

宋代印刷書籍的插圖,尤其是雕版印刷,在前代發展的基礎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由于印刷技術及印刷業的發展,使得宋代的插圖不僅局限于經文的佛教圖像之類,而出現在不同類的書籍之中。宋代的都市文化非?;钴S,豐富多彩,反映了生活在都市人民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上。這包含上層社會的如詩、詞、史學、哲學、教育、倫理等雅文化,也包含市井細民的俗文化。所有這些都市文化都或多或少反映在當時小說、詩、詞等書籍之中,在民間中廣泛流傳。插圖在以上各類書籍中的廣泛運用,一方面體現了當時印刷技術的發展水平,同時也體現了當時人們的欣賞水平及精神追求。在這些插圖在書籍中,有的是圖文并茂,有的是圖中標注,有的是上圖下文,總之,與書籍中的文字在整體上互相呼應,融為一體,在風格上突出線條美和刀法味,從而構成了我國古代書籍插圖設計的濃郁的民族特色。如成書于南宋的《磧砂藏》卷首的扉頁插圖,大大小小共繪有人物百余人,從構圖來看,人物圓潤,精神飽滿;從形象來看,體態莊重,從技術來看,其線條流暢,總體來看整個畫面體現了壯觀景象。這幅插圖采用了五六種圖版印制而成的,并印有刻工陳寧,孫佑等名字,被稱是宋代書籍插圖的杰作,也是宋代印刷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由于宋代特定的社會條件促進了宋代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使宋代科學技術達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同時也使中國古代印刷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而宋代又是上學術思想相對比較活躍,當時的宋儒理學,既不像漢代儒術那樣被崇為一尊,更不像明代以后把朱熹思想定為不準逾越的官方哲學那樣不可侵犯。在一定程度上,以張載、王安石、陳亮等人所主張的唯物主義的反對理學的觀點的一方可以參加討論,抒發己見。這對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意義。同時宋代又是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這無疑對宋代雕版印刷技術的盛行以及活字印刷技術的發明與發展起到了強有力地推動,大大發展了當時印刷業和書籍裝幀發展,為當時書籍裝幀從版心、封面到封底以及書脊各相對獨立的部位,都形成了獨特的藝術裝飾風格,也為今后的印刷業發展奠定的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杜石然等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下冊)第5頁,科學出版社,1983年

[2]杜石然等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稿》(下冊)第19頁,科學出版社,1983年

作者簡介

許大海(1969-),男,漢,山東濰坊,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研究院,教授,主要從事設計歷史民間工藝研究。

猜你喜歡
書籍裝幀印刷技術出版物
書籍裝幀、畫冊、產品包裝(設計)
漢字字體在書籍裝幀設計中的應用
張道一 書籍裝幀設計作品
第十屆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
第十屆北京國際印刷技術展覽會
第十五屆畢昇印刷技術獎在京揭曉
2017年出版物
揚州雕版印刷技術的興盛和傳承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