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文化的多維面向及其新時代啟示意義

2019-11-13 10:51蘇瑞貴陽市第六中學貴州貴陽550001
新生代 2019年19期
關鍵詞:大眾文化話語大眾

蘇瑞 貴陽市第六中學 貴州貴陽 550001

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進步,理念先行,文化理念反映著人類對文化的認知程度和價值追求。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形成其獨樹一幟的文化理念,推動了文化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以來,大眾文化研究在西方開始成為顯學,很快便演變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諸多學派的研究成果中流露出的文化理念關懷是我們深入解析當代大眾文化價值的鎖匙。如何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發掘大眾文化理念的啟示意義,需要進入歷史唯物主義的文化理念視域,把握大眾文化理念的多維面相。

一、大眾文化理念的多維面相

(一)平等化的文化形態理念

后現代主義實則是現代主義發展的成品及超越,是現代性精神的延伸。后現代主義更表現出一種徹底的解構性思維,集中表現為反中心、反本質、反同一,倡導多元化、碎片化、不確定性等。大眾文化產生于社會工業化、商業化、都市化的現代性背景下,其高揚的多元文化價值觀成為釀制后現代主義的重要原料。法蘭克福學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從一開始就樹立了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對峙,霍克海默、阿多諾等人把大眾文化視為一種“肯定的文化”和“社會水泥”,意指大眾文化是一種維護現存社會的力量,這種判斷當然有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和階級立場??伤麄兒鲆暳舜蟊娢幕憩F出的對固有文化劃分標準的質疑與挑戰,是反精英文化、反文化中心主義的一種后現代主義精神表現。于茲可見,大眾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似乎有著一定程度的同構性,“歸根到底乃是以世俗趣味、工具理性、個性表現為典型取向的現代性品格在新的時代平臺之上的合乎邏輯的衍生物”。大眾文化是后現代主義的文化表達,而后現代主義對多元包容和平等民主的吶喊則為大眾文化開辟新的文化空間提供了充分理據。

“手持”后現代主義武器的大眾文化,在反對和解構精英文化及其標準的同時,也在積極建構著新的文化形態。本雅明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把大眾文化看成是一定社會關系的反映,超越了法蘭克福學派和伯明翰學派的視域局限。從文化整體發展進程上看,大眾文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斷發展的產物,是社會關系在大眾社會心態上的一種反映和訴求,力圖尋求樹立審視不同文化形態的平行視野,以消除精英主義式的文化偏見,實現世界范圍的文化共享。大眾文化的出現是對等級文化乃至等級社會關系的質疑和消解,使得“文化由等級文化形態轉向了平等化的文化形態”。巴赫金就指出,“廣場話語”作為一種民間話語,充滿著自由精神和生命活力,成功完成了對“官方話語”的祛魅,這同馬爾庫塞欣賞黑人音樂語言中具有的革命性功能一樣。大眾文化傳遞出的核心理念是:文化本無高低貴賤之分,不同文化在不同社會歷史階段扮演著不同角色。不可否認,這種后現代主義的特質,也造成了大眾文化對已有優秀文化及其精神價值的消解,更易引發以否定文化主體等級來否定文化價值等級的現象,繼而否定先進文化對多元文化的引導意義。但對大眾文化的一味批判和排斥,則容易造成對文化發展進程的封閉和阻礙。

(二)自主化的文化主體理念

法蘭克福學派與伯明翰學派關于文化與人的關系之爭的關鍵在于:人在與大眾文化的互動中是否具有能動的主體性,是否能夠對大眾文化做出理性的判斷和取舍。法蘭克福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下,文化工業通過技術與商業的合謀,復制生產齊一的文化產品,單向影響大眾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以實現對大眾意識的控制和操縱。而受眾是消極的、被動的客體,沒有主觀判斷、創造的能力,“文化工業的每一個運動,都不可避免地把人們再現為整個社會所需要塑造出來的那種樣子”。這種論斷盡管有其社會批判意義,實際仍帶有文化精英主義的偏見,把大眾文化看作是自上而下的意識形態操控,抹殺了大眾文化中強烈的文化主體意識。伯明翰學派則對受眾主觀能動性的認知有不一樣的看法,認為大眾才是大眾文化生產中的能動力量,大眾可以通過解碼實踐對文化文本進行選擇和生產,通過文本間性實現主體間性。費斯克就提出一種生產性受眾觀,指出大眾利用文本創造屬于自己的亞文化,是顛覆和反抗現有體制的潛在力量,他們對于文化工業提供的文化資源是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的。

以理念視域觀之,大眾文化傳遞的是一種“主體性激活”的信號。馬克思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文化發展的基本價值指向,旨在形成自覺自主的文化主體,以生產和發展文化來實現自身本質的超越性需要。哈貝馬斯曾對早期資本主義階段的大眾文化寄予厚望,認為大眾文化的出現,帶來了具有批判精神的獨立個體,并創造了這些個體的活動空間——公共領域,及其發揮作用的媒介和載體。大眾在公共領域中通過對話進行文化批判,實現文化主體身份自塑和他塑。大眾文化的興起與發展,一方面消解了文化主體的等級差別,另一方面也建構著普遍的、平等的文化主體?!白灾鳌币馕吨總€文化主體在文化交往中可以獲得平等的文化話語權和分享權,以消除特定文化形式框架對文化主體活動的束縛,美國哲學家羅蒂曾以一種“后哲學文化”理念表達著對文化統一形式的抵制。大眾文化激活了被禁錮已久的主體性意識,但“主體性”的“持存”是其有待開發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缺失造成了大眾文化內在的二律背反性質。大眾文化在喚醒大眾文化主體意識的同時,也潛藏著一種對人的“主體性”的新統治方式的傾向,即以社會的同一性來取代原子式的個體主體性,以“同一的文化主體”來替代“自主的文化主體”。

(三)娛樂化的文化表達理念

“娛樂”一詞本身并不帶有任何貶義的意蘊,娛樂應被視作人類生活追求的享受性需要。娛樂化表達方式產生的首要條件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們得以從生活必需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去追求阿倫特所言的“擺脫了生命過程必然性”要求的閑暇時光。其次是生產力發展帶來的科技進步,尤其是大眾媒介的廣泛發展,使得人們有條件通過各種方式享受或者參與娛樂文化的創造,大大增強了大眾文化的普遍化程度。再次,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現代人產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活焦慮和心理疾病,“現代人的生存狀態迫切需要一種與此對應的心理補償、工作之余的娛樂消遣,作為娛樂文化的大眾文化正是適應這種需要而興起的”。最后,大眾文化創造和接受的主體是廣大民眾,它必然會尋求一種更為普遍和容易接受的表達方式,就像費斯克認為大眾文化的產生主要由快感所驅動一樣,“娛樂快感”是其重要的心理基礎,輕松、詼諧的娛樂性信息傳遞更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和關注。

視覺文化、圖像文化等的日益繁榮,使大眾文化得以借“娛樂之大勢”茁壯成長,給大眾以娛樂化方式進行文化交流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廣闊平臺,大大提升了文化的接受度和影響力。如波茲曼所預言:“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時代,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辈ㄆ澛诳吹矫浇榘l展解放人們認識事物能力的同時,也意識到泛娛樂化會造成人的麻木和愚昧,最終走向“娛樂至死”的深淵。大眾文化對大眾娛樂心理的迎合性和妥協性,助瀾了文化發展的“俗向”趨勢,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道德失范和價值虛無。如《我們相愛吧》之類的情感節目,假造明星談戀愛的場景消費觀眾對美好愛情的向往之情,可現實回歸卻擊碎了大眾的愛情憧憬。而像《天天向上》之類的文化知識弘揚型節目,則以輕松娛樂的方式介紹世界各地的文化,推動著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梢?,如本雅明曾說,消遣的方式與審美的消極之間不能畫上等號,娛樂化表達與文化的“俗化”取向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系。以休閑為基本旨趣的大眾文化,反映出人們對文化感知方式的變革,其理念訴求在于大眾對參與文化共享共建的渴望,文化表達方式向大眾平移正是文化理念更新的重要轉折點。這其中不僅表現出對傳統主流文化的抗議,也暗含一種對意識形態的“逃離”和“規避”。

(四)多元化的文化話語理念

馬克思指出,語言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實踐性,認為“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ㄎ鳡柊讶硕x為“符號的動物”,認為豐富多彩的人類文化是人們綜合運用多種符號組合的符號化行為結果。由是,話語產生于人在交往實踐中的符號意義互動,人只有通過交往實踐才能進行文化符號的意義建構,文化符號的意義也只有在交往實踐中才能得到實現。特定時期文化符號的多樣性程度受制于那個時期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文化話語意義性程度的建構與解讀也會有其歷史局限性。傳統社會當中,社會的同一性程度較高,文化話語基本掌握在統治精英手中,文化話語的主體、呈現方式和載體也比較單一?,F代社會以來,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社會領域開始逐漸分離,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社會文化結構分層為大眾文化創制了合法性空間。社會領域分離出的日常生活領域就成為了大眾文化的主要誕生地,網絡空間、虛擬社會的出現更擴大了大眾文化活動的場域,也形成了文化話語傳播與交流的“多模態”景象。大眾之間文化交往活動的日益頻繁,以及因之形成的文化交往的社會關系網絡為多元化的大眾文化話語的孕生與成長提供了沃土。

在資本主義社會下,資產階級發現了大眾文化多元話語對其意識形態統治的威脅,于是對大眾文化進行了操控,以文化工業控制文化生產,以消費社會進行意識形態建構,從這一點來看,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是獨到的。大眾文化話語的多元化,不僅表現為話語主體、話語載體、話語環境的多元化,更在于話語背后價值訴求的多元化。這種訴求的表達意味著一種權力和地位的獲得和承認,??录囱裕骸皺嗔ιa話語,話語又作為工具為權力所用,反過來生產權力”。易言之,大眾文化的產生源于大眾在社會文化發展中主體地位和主體權力的獲得,反之,這種權力又增強了大眾對文化話語的把握和創造能力。這里談到的“權力”和“地位”是指人作為文化主體的文化話語表達權和文化話語創造權,映射出對與主流文化話語分庭抗禮資格的渴望。大眾文化表現出的多元文化話語理念雖是文化理念上的一種內在價值觀念超越,但也帶來文化碎片化、個人化及價值虛無化危機。大眾文化的多元話語對文化多樣性本質的追求,實則有著深層的“歸一”價值取向,這種多樣“符號性反抗”的“歸一”趨勢,需要先進文化的回應和引領。

二、新時代背景下大眾文化理念的啟示意義

理念要更好地實現自身價值,就要與社會發展實際相契合。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判斷,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大眾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應積極汲取大眾文化理念中的進步性因素,并鼓勵和引導大眾文化的健康發展。

(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貫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標志著人民需要的多樣化、多層次的拓展,也表明人民文化自覺的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曾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設、文化發展、文化創造、文化共享中的主體地位。文化在其本質上就是屬人的,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是人實踐和交往的產物,是為人的本質的完整生成而存在的。社會的文化發展往往滯后于經濟的高速增長,造成文化在自身與他者、傳統與現實、單一與多元中迷失,人的精神需要就無法得到切實的滿足。大眾文化誕生于大眾社會的需要,與大眾的生活緊密相連,能夠充分反映出大眾精神需要的變化。大眾文化理念在進行著文化現實與文化期待之間的架構時,也進行著人的未完成本質與文化價值之間的觀念調節。大眾文化理念具有的后現代主義特征,以懷念傳統、倡導多元、呼吁平等等方式表達著對主流文化的解構,讓大眾在現實的文化實踐活動中覺知和實現自身的文化主體地位和權力,表現出對文化于人的本質實現意義的肯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應正視人民大眾的文化主體地位,關注人民大眾的文化需求和表達方式,鼓勵更廣泛的人民參與到文化創建中來,進一步增強人民對文化價值的辨別力和審美力,完善文化發展成果的共享保障機制,真正增加人民的文化“獲得感”,從而也更好地實現文化對人全面發展的價值。

(二)充分發揮文化治理的作用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標,文化治理成為治理范式轉型的重要突破口。文化治理是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生存方式的有機統一,強調多元文化主體的共同參與,其價值旨歸在于良好文化秩序的形成。這就表明文化治理需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使之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生活方式,重建新時代的文化秩序。國家與社會互動方式的改變,催生了公共領域,人們更多地在公共領域中相遇和交往,公共領域的不斷發展對公共文化建設以及文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領域產生于大眾文化的興起,又成為大眾文化的主要活動場域。在大眾文化的創造過程中,大眾平等地享受到了文化主體應有的權力,并通過多種文化形式和樣態表達著對“后現代性”價值的追求,培育了文化治理的主體意識,大眾日益有意識地參與到公共價值建構的治理活動中來。娛樂化的表達和消費化的流通,則大大拓寬了文化治理的空間和途徑,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浸潤到大眾的生活當中。于茲可見,大眾文化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文化治理理念的要求,大眾文化應作為文化治理的重要載體和資源。然而,大眾文化帶來的“新文化秩序”容易成為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和價值虛無主義的“溫床”,分眾化的文化群體也給國家意識形態建設帶來了碎片化危機,這就使得大眾文化本身也成為了文化治理的對象。因此,國家文化治理需要以大眾文化廣泛的傳播性和易接受性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大眾化程度,同時,文化治理也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眾文化的發展,構建良性文化秩序。

(三)不斷增強文化自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的增強,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種文化理念在完成現實與未來的觀念調節和構建時,本身就立足于內在蘊藏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這種理念的構型源于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的一種現實反映和觀念期許,文化自信源自適應于經濟發展的文化實踐的成功經驗。但文化自信還有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以科學的態度涵容其他各種文化并反思自身,不斷建構自身的合法性認同。文化主體通過在日益廣闊的文化空間中開展頻繁的文化交往、交流,在了解多樣文化的同時理解和型塑自身,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夯實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礎。文化自信由此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空間交往的產物,人們的文化交往理念越開放、交往行為越頻繁、交往范圍越廣闊,文化自信就越強大。大眾文化理念表現出的對多元文化主體和多樣文化話語的尊重,即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前提表現,這種文化自信還帶有極強的流動性和時代性特征,為文化理念的更新和文化自信的增強供應源源不竭的精神食糧。世界性文化空間的開辟,既是一個多元建構、多樣互動的公共空間,也是一個意識形態建構和傳播的政治空間。中國文化正邁向世界舞臺,要在與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鑒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價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需要在扎根當下、珍視傳統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進行社會文化資本的空間化聚集,同時也要“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通過實踐檢驗社會主義文化理念在引領其他文化發展時表現出的先進性,以增強文化自信的現實基礎。

猜你喜歡
大眾文化話語大眾
畫與理
淺談對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的幾點思考
一汽-大眾ID.6CROZZ
上汽大眾ID.3
洋場·小報·《紅樓夢》——媒介建構下的大眾文化(1912—1949)
大眾ID.4
上汽大眾
《漫漫圣誕歸家路》中的敘述者與敘述話語
淺析“大眾文化”
雷人話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