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行》——儒家理想人格的完美刻畫

2019-11-14 01:56王學勤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001
新生代 2019年16期
關鍵詞:忠信儒家君子

王學勤 安徽大學 安徽合肥 230001

一、孔子其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游列國前后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相傳孔子曾問禮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1〕.

縱觀孔子的一生,他對他的學生的影響,一部分是通過言傳,通過學習古代文獻、傳授各種技藝,而更多的、更為深刻的則是身教.他的勤奮好學,他對真理、對理想、對完美人格的追求,他正直、善良、謙虛、有禮,他對國家的忠誠與對老百姓的關心,都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學生與后人.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既是孔子的高尚師德,也是孔子提出的一條教育原則.孔子愛教育、愛學生,誨人不倦,他能平等對待學生,做到教學相長,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2〕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他塑造了中國社會"儒者"這一儒家完美的理想人格至今仍舊影響著國人人格和品行的塑造.

二、《儒行》篇所呈現出的儒者形象

《儒行》全篇通過孔子和魯哀公的對話,從各個方面展現了一個真正儒者應有的風度與所具備的品行和操守.孔子見魯哀公,因其服飾與眾不同被問儒者是否有專用的服裝,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 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哀公問曰:"敢問儒行."孔子便從自立、容貌、備豫、近人、特立、剛毅、仕有、憂思、寬裕、舉賢援能、任舉、特立獨行、規為、交友、尊讓等16個方面展現了儒家思想和儒者的高尚品行.

(一)茍利國家,不虧其義:儒者之家國情懷

儒家思想是入世之學,更是治世之學.儒學具有天下一家、天人一體的情懷,容易克服國家、民族和信仰的障礙,把仁愛中和之道推廣到人類全體和天地萬物.《論語》講:"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禮運》講:"天下為公."宋儒講:"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民胞物與".儒家認為,社會應當是一個大家庭,人類也應是一個大家庭,宇宙是一個更大的家庭 仁心本于孝悌,而要推廣到世界和宇宙.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之間,都是共生互愛的關系.〔3〕《儒行》所描述的理想的儒者人格,既包含了高尚的個人品行,更飽含濃重的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具有人道主義博大的胸懷與天下一家的氣度.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是儒者的人生目標,"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儒者的行為準則,躍動著儒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

《儒行》曰:"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自先秦以來,在儒者的眼中,國家的利益永遠都在個人利益至上,即使推薦人才,只要對方德才兼備能夠勝任,對內不避稱舉親屬,對外不避稱舉冤家,只要有利于國家和君主使用賢才即可,儒者并不期望通過薦賢而企求富貴.因此我們看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聽到了詩圣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吶喊,感動著顧憲成"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和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動人情懷.

《儒行》曰:"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 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 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 往者不悔,來者不豫 過言不再,流言不極 不斷其威,不習其謀."真正的儒者,面對金錢物質和聲色享樂的誘惑不會見利而害義 會面對死亡的威脅不會改變操守 牽引重鼎,挺身而出,盡力而為,不會度量個人的體力夠不夠 不斷地保持自己的威重,不研習全權術謀略,從而保持儒者處事立身的獨特性,成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儒.正如《論語?雍也》所云 "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述而》云"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先秦儒者所追求的正是胸懷坦蕩、光明磊落、志向高遠的"君子儒",將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放在最高位,心懷國家,情系百姓,并為之奮斗一生.

(二)竟信其志,不忘百姓之病:儒者之社會責任

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者一直竭力倡導"仁者愛人",極力游說各國國君實行仁政,同時將其仁愛思想推廣至全社會."以天下為己任"是先秦儒家的理想追求與人生抱負,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至高追求最能表達儒者的胸襟和情懷,也最能彰顯儒者的器識與宏愿,可以說是古時儒者的最高向往,激蕩著儒者靈明深處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在《儒行》篇中亦有鮮明的體現.

《儒行》曰:"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 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 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儒者今世的行為可以作為后世的楷模,進讒言獻諂媚的人又有結黨而要危害他的 身體是可以危害而志向是不可以剝奪 即使危及他的生活,最終他還要伸展自己利濟蒼生的志向,仍要憂思滿懷,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孟子所謂天下有饑溺,猶己有饑溺之也.佛氏大悲眾生,亦此志.儒者將百姓的安居樂業,幸福安康作為一生的追求和誓死不改的目標,展現出對家國天下的強烈的擔當意識和濟世情懷.

儒家及其思想是關注社會現實和人倫日用之學,是內圣外王之學,也是先秦儒家踐行社會責任的主要模式.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最終指向現實的社會人生.《儒行》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儒者有如席上的寶玉,來等待諸侯行聘時采用努力學習來等待別人詢問 心懷忠信等待舉薦 盡力而行等待錄取.正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儒者一方面強調內在德性的自我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又注重外王事功,不斷踐行其經世濟民平天下的理想目標.

《儒行》曰:"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 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儒者日常起居莊重小心,講話必以信用為先,行為必定中正不偏 在道路上不與人爭難走易走的便宜,冬天夏天不與人爭暖和涼快的舒適 愛惜生命為了有所等待,保養身體為了有所作為.作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儒者會嚴格要求自己,積極勇敢地承擔社會責任和社會角色,不僅出于人性的自覺,更是源于強烈的政治使命感,追求仕進.先秦儒家認為入仕是士人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其終極目標是道德的弘道與傳承,實現王道理想,實現和諧社會.

(三)博學篤行,溫良敬慎:儒者之品德操守

《禮記?大學》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是說君子應該首先注重德行,始終把個人的道德品格修養放在首位.《論語》中多次講到關于何為君子德行的話很多,涉及"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孝、悌","不語怪力亂神"等等.這是孔子對君子個人品行的基本定義,也是先秦儒者所孜孜不倦的高尚品格的追求.《儒行》篇中亦多次出現描繪儒者的個人品德操守."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游之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儒者廣博地學習而無休止,專意實行而不倦怠,獨處時不放任自己,通達于上時不離道義.遵循以和為貴的原則,悠然自得而有節制,仰慕賢人而容納眾人,有時可消減自己的棱角而依從眾人 .

《儒行》云:"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 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后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金玉、土地、財富自古即為常人所追求與渴望,而儒者不把金玉當寶貝卻將忠信當寶貝,不祈望土地而把建立道義當作土地 不祈望多積財富而把多學得文化知識作為財富 而且儒者為人公直難于得到為己所用,即使得到了也會因為其堅持原則而難于畜養,正印證了儒者這一群體"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 戴仁而行,抱義而處 雖有暴政,不更其所."的高尚品德.

儒學的核心是"仁"和"禮"."仁"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被視為儒家最高的道德行為準則.仁就是愛人,就是以"愛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會各階層的人們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權利.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秩序.《孟子?離婁下》第二十八章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儒行》云:"溫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寬裕者,仁之作也 孫接者,仁之能也 禮節者,仁之貌也 言談者,仁之文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質地,寬宏大量是仁的興作,謙遜待人接物是仁的功能,禮節是仁的外貌,言談是仁的文采,歌樂是仁的和諧,分財散物是仁的施與.儒者兼有這幾種美德尚且不敢說做到仁了.儒者的尊重謙讓就是這樣的.在這里《儒行》 將溫和善良、寬容謙遜作為仁的內在體現,而將恭敬謹慎、禮貌儀容作為仁的外在實踐.

三、結語

儒以道得民,也是以道得名.儒者多把"忠信""仁""義""善"擺在更重要的位置,《儒行》篇多次提到了"忠信""仁""義""善"的概念,如"懷忠信以待舉"、"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有忠信以為甲胄"、"和為貴,忠信之美"、"戴仁而行,抱義而處"、"溫良者,仁之本也 敬慎者,仁之地也 寬裕者,仁之作也 孫接者,仁之能也 禮節者,仁之貌也 言談者,仁之文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 分散者,仁之施也.儒者兼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立義以為土地"、"禮義以為干櫓 戴仁而行,抱義而處"、"見利不虧其義"、"其行本方立義"等等.在這里,孔子把"忠信""仁""義""善"的道德原則和行為準則放在了個人的需求的最高地位,并對此進行了形象的闡釋.認為儒者在政治上應該 "茍利國家、不虧其義",在社會責任上應該"竟信其志,不忘百姓之病",在個人道德品行上應該"博學篤行,溫良敬慎","澡身而浴德",要見利思義,行為果敢,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即使在壓力下仍要堅持操守,不隨波逐流 在暴政下仍能剛毅有節,持守其志,至死不渝.

孔子曰:"汝為君子儒!"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使命感和"天下一家"的歷史責任感,也有富貴于我如浮云、名利于我如糞土的崇高美德.儒者,應具有詩禮風度,儒者氣象.儒者,首先是一個大丈夫、一個君子,然后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儒.《儒行》,無疑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理想行為準則,是儒者的理想人格典范,也是對君子儒的最完整、最確切的詮釋.這也是《禮記?儒行》篇寶貴的思想價值所在.

猜你喜歡
忠信儒家君子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蘭:君子的三種譬喻
百歲“武癡”
君子無所爭
劉濤《音調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聯墨雙馨
十室之內,必有忠信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有君子之道四焉
篆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