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化運動時期蔣百里軍事思想探微

2019-11-14 01:56王仰旭東華大學人文學院廖大偉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市200444
新生代 2019年16期
關鍵詞:軍國主義新文化運動軍事

王仰旭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 廖大偉 上海大學文學院 上海市 200444

國內關于蔣百里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在30年代其軍事思想,至于早期-新文化運動時期蔣百里思想的研究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大多集中于新文化運動時期其思想的總體闡述.另一方面,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分子以輿論界為陣地,通過著述立論、辦報辦學探尋救國之道,已然成風.然而,這時期中國知識界對于軍事領域的探討,除朱執信、林修梅等人從革命軍事觀對軍隊建設、軍事教育、戰爭觀的角度對中國軍事進行探討之外,其余成果甚微.本文以《改造》雜志為中心,其他相關報刊所載蔣百里著述為基礎,梳理和解析新文化運動時期蔣百里軍事思想的主體內容.

一、新文化運動與蔣百里軍事思想的萌發

近代意義上的新文化運動(1915-1923),是指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文化啟蒙運動.這樣的大背景下,對社會各界知識分子的思想嬗變產生深遠影響.他們對于社會的探索不僅僅停留在個體的層次上,而是通過拓展和升華,最終使每個個體在完整意義上確認自我,寄希望以此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理想.這時期蔣百里從武轉向文,與其他直接參與民族民主革命的軍事型知識分子所不同的是,他從思想領域探究軍事理論.

蔣百里接手1919年創辦的《解放與改造》半月刊雜志,利用報刊陣地發表政見,從三卷一號起將其改名為《改造》,于1920年9月起發刊,一共主編了兩卷二十號.在《改造》發刊伊始他明確了辦刊宗旨:"期與國人以學識相切磋,心力相摩蕩,……使常能與社會之進步相應."由此,他從早年日本留學時的"棄文從武"轉向了"偃武修文".

二、批判軍國主義,提出撤防論

1918年底至1919年初,蔣百里在歐洲考察期間目睹了德國一戰戰敗的殘破景象,歸國后著文發刊,對軍國主義進行批判和否定."今者軍閥之演化,其程度已迄于紅光滿天之境.稍有識者,皆知其為將沉沉下也……是故武人政治,軍國主義之畫虎而類犬也".由此可見,蔣百里把軍隊建設的重心從軍事府轉向了全體國民,得出"強軍必先強民"的結論.

1919年2月,以徐世昌為總統的北京政府和以唐紹儀為代表的廣州軍事府,在上海召開和平會議.和會期間,唐紹儀提出"廢督裁兵,劃分軍區,厘定軍制,實行征兵制,開通全國道路及修浚河道,以安插兵士."

廢督裁兵對于打破民初地方政權奉行軍國主義,擁兵自重下的分裂割據起到積極作用.為此,蔣百里積極參加裁并運動,并花大量精力撰文發刊,做了詳細的研究."(撤防)使軍隊有整頓之機會,恢復其從前之強度,而地方亦知我軍隊尚在中央,其勢力猶存,即有變亂,兵固可朝發夕至……,而督軍自身亦知武力之不可恃而別求政術之刷新,以維系其光榮".

總體而言,蔣百里初步規劃將地方政府作為"撤防"的執行者,以改良的方式逐年減少軍隊規模,招募地方兵源,以達到他所設想的"廢督裁兵"的預期效果.

三、構思裁兵方案,提倡義務民兵制

蔣百里關于"撤防"以后的軍事思考,逐漸從理念轉變為制定具體實踐的方案.

關于裁兵的問題,蔣百里認為是"如何能裁",而不是"應裁不應裁"."蓋今問題已不在'應裁不應裁',而在'如何能裁'矣."他認為,裁兵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士兵的物質生活,讓其從"匪"到"人"."故吾之所謂裁兵者,乃在改善兵之生活-即將兵的消費生活改善為人的生產生活……從此'改善'二字乃發見兵與匪之分界線,自'兵'至'人'為從苦到樂".

關于裁軍之后士兵歸屬的問題,蔣百里綜合中國工業尚不發達、農業仍需發展的實際情況,且農業生產占據中國經濟的主體,國人對于土地依賴性強等幾個方面的綜合考慮,主張"寓兵于農"."復歸云者,使兵復歸于民也,復歸其本業也,復歸其故鄉也……復其故業,則為事不勞,安于其家,則生活固定……化兵為工,則其工作亦當以農業為主體,則無寧曰化兵為農耳.北方農業,有開辟之余地,而今日兵籍以北方占多數,此農勝于工之原因一也.今日世界,方缺原料品,以幼稚之技術,較少之資本,必不能從工業中占確實經濟之位置,此農勝于工之原因二也.人民對于土地有愛著心,對于其自己生產之物品有興味,而尤得從容以成一家族,相殊遠矣,此農勝于工之原因三也……此就個人之連系上言之也,然要必以農為主".

關于裁兵的主導者的問題,蔣百里既不主張中央政府,因其政令缺乏權威性,也不認同軍閥本身,因其有損核心利益,而是寄希望于國民自身."政府、軍人、國民,皆自有裁兵之能力與天職.政府不能諉其責于軍人、國民,國民尤不能諉其責于軍人、政府,自己主張,自己希望,即當自己行動,是故人若問裁兵者誰,即當應之曰'我'.'我'者何,國民之自覺者也".蔣百里進而指出,士兵自身的覺醒是裁兵能夠得以執行的根本."兵之當裁與可裁,蓋發生于兵之自身……裁兵云云者,使'人'放下'槍'耳,以'人'裁'人',不可能也,以'人'裁'器',則舉手之勞也".

蔣百里在軍事領域設計的撤防裁兵方案,雖然對中國的軍事發展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實際上擁兵自重的武人政府絕不可能放棄自己的軍隊去執行這一方案.盡管如此,蔣百里這一時期軍事思想應該說是符合時代潮流的,因為軍隊國家化成為國家統一、抵御外侮、保國衛民的一股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

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蔣百里軍事思想解析

蔣百里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主旨仍置于梁啟超提倡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大框架之下,無論軍事上撤防裁兵、政治上聯省自治,均屬于用改良的方式振興中華民族,反對革命與暴力,這與當時軍閥混戰、國家分裂、社會動蕩現實下亟需一場徹底的民主主義革命來完成國家和民族統一的社會現實要求有差距.

盡管如此,蔣百里的軍事思想仍具有進步性和開拓性,尤其在當時的中國軍事界是獨樹一幟的,他在新文化運動時期的軍事思想值得進一步商榷與探討.

新文化運動期間,蔣百里的軍事思想特點主要有兩個個方面.一方面,蔣百里從早年推崇軍國主義到反對軍國主義,進而提出消除軍閥割據,宣傳國外的先進軍事制度,主張中國實行的義務民兵制,符合時代對于現代軍制的需要 另一方面,蔣百里這一時期的軍事思想的核心凝煉為"精兵簡防",特別是"寓兵于農"、"強軍必先強民"、"撤防論"等重視民眾在軍事建設中所發揮的至要作用的一系列主張的提出,表明了蔣百里早年經歷軍閥專制、政治獨裁以及兵為將有等經驗教訓下產生新的體悟,其內涵仍是其對適合中國國情的軍事制度的探索.

猜你喜歡
軍國主義新文化運動軍事
下篇走向覺醒的文化與精神
基于歷史判斷三個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教學——以《新文化運動》一課為例
體相和個性:以五四為標識的新文化運動再認識
略論新文化運動的法蘭西風格
福澤諭吉的亞洲觀
警惕軍國主義復活
中國公眾對軍國主義的認知度調查
鏡頭? 中國
軍事幽默:局
軍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