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

2019-11-16 02:16潘婷婷
藝術大觀 2019年36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往往具有豐富的藝術性、獨特性和民族性,極具感染力和吸引力。但是對于部分以戲劇表演為主要內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杭州攤簧,由于人才斷層問題正瀕臨失傳的境地,因此有必要加強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研究。本文首先對杭州攤簧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現狀作簡要闡述,進而結合時代特點提出相應的傳承和發揚建議,希望能進一步推動杭州攤簧藝術形式的復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杭州攤簧;文化繼承;創新發揚

在浩渺如海的中華民族文化成果當中,眾多傳統文化藝術形式以其鮮明的民族風格、富有內蘊的表演形式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世界范圍內享有盛譽。杭州攤簧作為起源于清代的傳統曲藝,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帶有濃厚的杭州地域特色,兼具戲曲與曲藝風格,是集文學性、藝術型和思想性于一體的曲藝表演形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財富,應當予以繼承和發揚,使杭州攤簧在時代的發展中經久不衰、歷久彌新,成為中國新時代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杭州攤簧的發展現狀

杭州攤簧,曲種名“杭州攤簧”,別稱“安康”,產生于清代中期,流行于浙江杭州及周邊地區,是以杭州方言作為表演語言的戲曲藝術形式,通常五至七人為一個表演單位。

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杭州市文化部門將僅存的十數位杭攤老藝人組成杭攤組,對外公演,試圖振興杭州攤簧藝術。這期間,培養出了馮招弟、阮鳳娥、王麗雅等知名杭攤女演員,整理出《東窗事犯·瘋僧掃秦》《白蛇傳·仕林祭塔》《孽海記·雙下山》等傳統曲目,杭州攤簧藝術再次振興。1958年杭州市曲藝團成立“杭灘組”,但在1961年,受杭劇改革工作影響,“杭灘隊”被調走,致使杭攤中止了正常演出和傳習,過早地離開了民眾的視野。

2008年,杭州攤簧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曲藝類名錄。但由于杭州攤簧起源于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化速度較快。人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強,并且受新時代娛樂形式的影響較大,導致杭州攤簧等一系列傳統文化藝術形式的關注度降低,愿意學習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較少。缺少人才基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終結果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杭州攤簧需要在變局中尋求機遇,以創新謀求突破,實現傳承與發展。

二、繼承與發揚杭州攤簧藝術形式的建議

(一)拓寬表演形式,增添時代內涵

杭州攤簧經歷過傳承斷層,導致杭州攤簧技藝過硬的人才較少,且可供學習的影響資料較少。此種背景下,如果按照一般的傳承方式復興杭州攤簧藝術,效果甚微。因此有必要拓寬表演形式,結合地域特色、人文精神,在音樂上保留杭灘核心曲調的基礎上,加入更多的現代元素,使杭灘藝術更具表現力的同時,也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原杭州市曲藝團的老藝術家們創造的演員不奏樂器的小幅度表演的坐唱形式和小幅度身段展現的立唱形式,便是很好的創新,現代杭州攤簧的傳承也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不必強求自彈自唱。

(二)扎實傳承基礎,夯實發揚根基

從現階段杭攤藝術發展實際出發,其正面臨嚴重缺乏師資的境地,能夠“擺字”的老先生稀少。原市曲藝團杭攤老藝人鄒國貞老師,雖能擺字,但年事已高,身體極其不好,精力有限;筆者恩師汪誼華老師是非遺杭劇浙江省級傳承人,雖然技藝高強,但是對杭攤的擺字認識很有限。由此可見,杭攤師資薄弱是限制杭攤藝術傳承與發揚的主要掣肘。另外,雖然多聽老先生的錄音、多磨煉磨煉,多跟老藝人交流請教,都能學到東西,但這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消化和體悟,對于生活壓力大、演出任務重的年輕演員而言并不現實。因此迫切需要在杭攤年輕一代中選調出專門負責走訪學習和磨煉技藝的杭攤傳承人,加強其物質保障,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杭攤曲藝的學習當中,扎實傳承基礎,夯實發揚根基。

(三)加強經費支持,建立傳承機制

無論何種藝術形式的傳承,最終仍要落實到人才的培養當中。針對當下杭州攤簧傳承人稀缺的問題,需要政府、戲劇社共同發力,共同建設良好的杭州攤簧藝術發展環境。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杭州攤簧藝術傳承的經費投入,廣泛宣傳杭州攤簧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養機制;另一方面,相關組織也應該優化杭州攤簧藝術工作者的工作環境和表演環境,結合組織發展現實適當提高藝術工作者收入,并探索和形成良性的“拜師帶徒”機制,為杭州攤簧藝術發展源源不斷地培養新的人才。

三、結語

杭州攤簧作為極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地方文化的代表,亦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外展示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重要形式。因此針對杭州攤簧瀕臨失傳的境地,有必要加強杭州攤簧傳承與創新的研究。本文從拓寬表演形式、繼承聲腔核心要素以及建立人才傳承機制三個方面提出了建議,希望能早日實現杭州攤簧藝術的復興,并促成其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洪煜,劉永廣.話語、敘述與歷史記憶——近代無錫灘簧形象建構與自我救贖(1840-1935)[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4(01):23-34+63.

[2]杭州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杭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品[M].杭州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潘婷婷,杭州杭劇改革組,三級演員。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戲曲藝術的重大舉措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的問題與對策
試析非物質文化遺產視野中的傳統建筑營造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
現今社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探索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