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深化發展下,高職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人才培養路徑

2019-11-16 05:42陳平
藝術大觀 2019年36期
關鍵詞:實踐

陳平

摘要:《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產教融合是一項龐大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當下,高職產教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重點要構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聯動機制,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根據本校傳媒職業特點,聚焦“互聯網+”背景下傳媒行業的融合發展,產教融合、科教融合、跨專業融合,建立區域領先企業與職業院校命運共同體,為山東省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增值賦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關鍵詞:技術技能人才;實踐;創新融合

一、專業現狀

近年來,隨著臨沂、棗莊、青島、濰坊等影視城規模的日益壯大,山東本地影視劇也稱上升趨勢。山東影視傳媒集團作為老牌影視中心推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從最早的《闖關東》《父母愛情》《北平無戰事》到和東陽正午陽光共同合作的《偽裝者》《瑯琊榜》等都是收視率極高。從山東走出去的影視演員也逐漸多起來,黃曉明、黃渤、靳東、劉敏濤等,他們將省內文化帶到了全國甚至世界各地,山東語言、山東文化逐漸被更多的人多熟知。盡管如此,省內演員市場遠遠比不上北京、橫店,很多劇組都是在重要演員確定后再從專業院?;虍數貏F挑選其他演員。雖然濟南作為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承載著綜合引領的責任。但文化產業一直處在緩慢前行的狀態。濟南話劇市場并不算繁榮,除了少數企事業文藝院團,幾乎沒有特別火熱的民營劇團。如果本地學生畢業后想在本地尋找影視劇和話劇實踐機會,就會受到地方文化氛圍的局限影響。

表演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藝術,不僅需要扎實的理論基礎,還需要較強的綜合實踐能力,除了聲、臺、形、表的學習,還要加入舞臺服裝、化妝、燈光、攝影攝像等實訓類課程,才能做到從外部形象深入到內心生活的高度統一。在人才培養模式中,表演專業強調面向各級文化藝術團體、廣播電視系統、企事業單位和群眾文化藝術機構等單位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較強的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掌握戲劇影視表演專業相關理論基礎知識,面向舞臺劇導演、影視劇表演、電視劇拍攝和后期剪輯、綜藝娛樂節目主持、會務慶典策劃、企事業單位活動組織執行等領域,能夠從事塑造劇本人物形象的創編演、電視劇拍攝和后期剪輯、電視配音、綜藝娛樂節目主持、會務慶典的策劃、企事業單位活動組織、培訓機構授課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表演專業不管從人才培養、專業性質還是按照社會需求和學院定位,都是強調實踐,但現階段表演作為“技術技能型”專業實踐性并不強,即使給學生提供社會上戲劇表演機會、鍛煉學生創作素質,但由于各個環節之間缺乏內在聯系和有機結合,使得整個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不連貫,不能完全發揮實踐育人的作用。培養機制固態話,也會導致對人才需求的把握不準確,進入社會后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這樣就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相悖。

如何樹立本專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特色,發揮專業特點,適應市場需求,成為目前傳媒職業院校存在的問題。加大區域領先企業與職業院校命運共同體,深化產教融合,使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創建傳媒特色高水平專業群,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為傳媒職業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二、創新融合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產教融合是一項龐大的綜合性系統工程,當下,高職產教融合實現可持續發展重點要構建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聯動機制,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根據本校傳媒職業特點,聚焦“互聯網+”背景下傳媒行業的融合發展,產教融合、科教融合、跨專業融合,建立區域領先企業與職業院校命運共同體,為山東省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增值賦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

(一)搭建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創新實踐平臺

產教融合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教育平臺?!秶鴦赵恨k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院校要豐富大學生成長路徑,培養更多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可見培養創新型人才是深化產教融合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共同要求。筆者認為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創新性平臺不只是建造一個中心劇場、工作室,而是創立一系列不同特色的平臺機制。因為它是一個從練習到創作、從作業到作品、從實驗到實踐、從學校到社會的一個創新實踐平臺。平臺以學生為主體完成項目的前期論證、準備、確定、執行,專業教師只負責引導、報關,從而讓學生在實踐平臺中激發創作熱情、提高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在創新實踐平臺中迅速成長。

(二)三教改革

打造創新型團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優化完善現行的高職教育體系,也需要建立起一支新老銜接的人才梯隊,讓骨干教師與青年教師結對子的“傳幫帶”形式,使之成為高職教育深化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方式。產教融合下的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可以進行校企多元化教學,建議充分發揮學生創新能力,組建一批有學校學生和行業骨干共同創作的創新創業工作室,教師責任把關,在真實情境下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水平。

在教材中設置實踐教學模塊,將過去業內專家、一線演員授課視頻嵌入到教材中,進行二維碼分類設置,這樣學生在線下學習知識的同時,通過線上大師的講解,強化專業知識的認知!

堅持實踐教學、項目教學、雙師教學。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實踐環節相結合,利用校內實踐及展示平臺,豐富實踐形式。例如以學生社團、興趣小組、實踐平臺為第三課堂,通過不同方式建立多途徑的實踐教學,以培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堅持藝術與技術型相結合,定期進行成品匯報,邀請校內各專業老師、學生進行觀看,讓演出形成一種良性固定式運轉。將學生作為活動主體,以公演的形式獨立完成劇目創作、演出,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意識。以項目教學帶動實踐,將課題帶入課堂,筆者所在單位山東傳媒職業學院播音主持系戲劇影視表演專業,從12年招生至今,畢業生超過二百人,師生共同創作話劇《窗臺上的“尸體”》《盲區》《麗軒大飯店》《黃大年》小品《愛的諾言》等原創作品獲得省、市戲劇節重要獎項,當下,筆者的原創抗疫話劇《春天的記“疫”》被列入省級藝術重點課題項目之一。以項目為單元,教學更有針對性,借用項目優勢,更為深入的為作品開展國家防疫政策學習、搜索感人案例、實踐采風、人物座談等專題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創新能力,而且通過這種思政育人,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同時科研項目的評優和獎勵機制也能激發辦學活力和教師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開展“雙師”教學模式,邀請業內專家、一線演員進行多元化授課,建立專業委員會,定期開展學術交流或者專家工作坊,讓學生不出校門就可以了解到更多行業經驗,從而增加學生專業內涵,也拓寬了他們的專業視野。

(三)跨專業融合

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孩子成為社會更加關注的對象,兒童劇發展在全國也呈上升趨勢,自2016年開始,筆者所在學院與北京魯視領航傳媒簽約校企合作,以中國郵政等企業打造定制化兒童劇《神奇郵遞俠》《快樂密碼》等劇目,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不管是產教融合還是校企合作,目的是使學生知識體系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對于學生來說,兒童劇的排演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要求不高,但由于受眾是小朋友,舞臺氛圍和歌舞營造相對要求比較高。目前,從筆者所在專業學生學習情況來看,學生對于形體和聲樂的重視度不如表演和臺詞課,導致很多學生的形體控制和運用能力并不是很好。在與北京領航傳媒合作過程中,形體基礎比較好的同學在排練時接受能力好,合作方認可度高,通過合作,也大大提升了學生對于形體課程的重視程度。另外,在聲樂學習上,有很多學生發音洪亮,但是人物臺詞上卻聲音單薄無力,因此要尋找恰當的訓練方法,學會舉一反三,打破專業課之間的壁壘,互相協作、專業融合是目前教學過程中值得思考的。

(四)適應市場

筆者從往屆畢業學生就業率和就業方向來看,很多畢業生多說會選擇地方的藝術培訓機構或小學擔任藝術類教師,美育是我國教育方針中有機組成部分,近年來國家也在不斷提出發展中小學美育教育,從最初的音樂、美術,但現在的戲劇課程。筆者參與過當地小學美育教育座談會,各個學校更加注重素質教育,將戲劇引入課程、課本中,形成課本劇,讓學生把課本中歷史、寓言等故事以戲劇形式呈現出來,進而夯實對學習文化知識的理解。結合市場需求,可以在教材中設置針對兒童(繪本)劇或課本劇創編內容,主要是發揮學生獨立思考和創作能力,為就業選擇打下基礎。另外,也有不少畢業學生從事劇本創編以及微電影拍攝等工作,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嘗試面向基層、社區、街道進行多樣式的戲劇創作訓練。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為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社會穩定發展的工作中,為國家文化產業力盡綿薄。

猜你喜歡
實踐
合作學習模式應用于初中數學教學實踐探究
會計預算控制現狀及方法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語文教學要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
高校全員育人的三級管理體系新探
后進生轉化和提升的實踐與思考
初中政治教學中強化新八德教育探討
體驗式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生物專業師范生教學實習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校企協同實施高職專業課程改革的實踐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