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人轉場公益的新實踐

2019-11-28 11:17汪徐秋林
南方周末 2019-11-28
關鍵詞:公眾公益

一些傳統媒體人轉型進入社會領域,關注抑郁癥、關心留守兒童、反擊性騷擾等社會方方面面,而具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傳統公益項目,以商業模式實踐公益愿望。

轉變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公益的概念越來越廣泛,個人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無論做公益、開公司,抑或有了新的發展,都是生命底色的呈現”。

南方周末記者 汪徐秋林

“大米”是姜英爽自己的昵稱,“小米”是她的女兒。

2009年,“小米”被查出患有自閉癥,數年后女兒被證明為誤診,但在尋醫問路的過程中,當時作為記者的姜英爽發現自閉癥患兒和家庭普遍存在困境。十年后,她創辦的自閉癥康復機構“大米和小米”從公眾號起步,滾雪球般發展到了600人規模的團隊。

2016年,擔任公共政策記者多年的藍方,留學讀書歸來后,面臨的選擇:創業還是繼續做記者?但“繼續關注公共話語空間和公共領域是自然的選擇”。之后,她和合伙人創立“推廣思辨教育,重塑公共理性”的“C計劃”。她們沒有對外說是公益組織,“有的場合說是社會企業,在不了解社會企業的更多場合,我們會直接告訴對方,這是一家教育機構”。

類似的選擇與故事近年來越來越多見。因為個人境遇或是專注報道領域,不少專業媒體人轉型公益領域,選擇了更為多元的形式:自媒體團隊、社會企業乃至商業機構,并繼續在新媒體上寫文章。這與早些年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孫春龍、鄧飛等人創辦公益項目、深耕公益領域的形式大有不同。

有意思的是,2018年,曾經引起公眾對流落海外抗戰老兵群體巨大關注的孫春龍又做了新嘗試,開辦傳媒公司,依然“倡導和平、尊重人性”。一方面重新講述戰爭人物故事,另一方面打造戰爭故事衍生的文創產品。

對此,研究媒體與公益傳播多年的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認為,轉變是時代發展的結果,“公益的概念越來越廣泛,個人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無論做公益、開公司,抑或有了新的發展,都是生命底色的呈現”。

“不被偏見帶著走”

2019年10月25日,在北京舉行的一場針對媒體記者性別意識的培訓班上,藍方作為授課嘉賓,來到了現場。當天的授課主題是“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她向現場的學員們提問,“女性就矯情嗎?”“用‘白富美去稱贊女性,是不是社會對女性的規訓?”

學員陸續回應后,藍方總結,下結論需要理由,觀察需要上升為事實,事實背后需要分析成因——“這才是不被偏見帶著走的方法?!?/p>

而在公眾號上,C計劃的范圍更廣,面向公眾,既有少兒教育,也有對熱點事件的及時回應。

當記者的時候,藍方所報道的領域是民生和社會,關心留守兒童、生育危機、養老負擔等話題,她發現,從小區業主維權,到市民討公道,每當產生沖突,很少有人能做到理性思考,邏輯清楚,人們習慣性地使用“對抗式情緒”來解決問題。

而這家教育機構的帽子下,則是這個團隊的“野心”:通過教育和傳播,構建公共理性。若想改變在采訪中遇到的太多概念不清、邏輯不明的現實案例,大家要“學會思辨”。

在覆蓋人群更廣大的知識付費課堂上,藍方與合伙人們的想法則顯得更加“隱蔽”。市場更喜歡那些“中性”的詞匯,“實用邏輯”“結構化思考”“六頂思考帽”“平行思維”之類的新詞,其核心就是獨立思考,但有了這些詞匯,公眾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就有了一個可以落地、變成課程的方法,但他們的課堂中一定“會添加注入政治哲學的議題,例如怎樣看待社會公眾議題、性別議題一類的‘私貨”。

和傳統公益組織不同,作為社會企業,“C計劃”必須考慮盈利,需要更多考慮受眾人群的接受度——受眾是否喜歡,是否會購買產品。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傳統媒體人轉場進入新媒體領域所面臨的共同難題:重新建構與讀者或用戶的關系。

據2019年《中國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行業掃描調研報告》顯示, 由于中國并沒有實施社會企業的登記注冊制度,而民間也鮮有對中國社會企業生態系統的全面調查。這限制了政府、社會、媒體、社會投資人對這個新行業的了解,很多社會企業與普通企業相比,有更多“自覺意識”,自覺“為了實現某種公共利益或社區利益”。

姜英爽也將“大米和小米”定義為社會企業。這種“自覺”與“實現公共利益”也成為近年來媒體人轉型公益領域的一大特征。

“逐漸將自己捆綁”

2014年,姜英爽離開媒體,決定做公眾號“大米和小米”。那時,她幾乎是每天寫一篇文章,像日報一樣。隨后“大米和小米”越做越大,從一個人到了上百人,姜英爽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但她對公眾號依然要求嚴格,每天審稿。

在她眼中,公眾號和以前供職多年的報社差不多,其中嚴謹是第一要求,此外,文章怎樣才動人,才有力量,如何寫文章的第一句話,都是“多年新聞職業生涯和長期積累的新聞素養培養的”。

直到現在,姜英爽自我介紹時,仍會強調自己曾是“南方都市報史上第一位首席記者”。她在這份報紙中度過了職業生涯十余年的“黃金歲月”。

離開的2014年,恰逢傳統媒體的巨變時期:新媒體成為熱門詞,而媒體人也面臨抉擇,是否轉換舞臺,有人被企業高薪挖走,有人開辦自媒體,“走上人生巔峰”,但姜英爽卻決定做一個為自閉癥進行科普的公眾號,這個看似理想主義的選擇,她承認“多少和在媒體的工作經歷有很大關系”。

其實更早之前,她也參與發起過公益組織。2010年,她與另外5位家長,聯同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在深圳成立了一家名為“四葉草”的家長自救互助組織。家長們在這里相互安慰,也邀請專業人士做科普講座?!八娜~草”在當地很快有了一定規模,但姜英爽卻發現,機構運營依靠志愿者自己的意愿,“經常會有人爭吵兩句就不干了”。姜英爽覺得這樣“很疲憊”。

最初,公眾號“大米和小米”是她的日記,記錄女兒治療情況,很快,家長們來了,治療師們也加入了,參加的人越來越多,“大米和小米”順勢成立了一家社會企業,從線上活動到落地,最后成為向自閉癥家庭提供干預治療的服務機構。

不做公益組織,專心做社會企業,對姜英爽來說,感覺是“逐漸將自己捆綁”,“有了投資人、員工和服務對象,你不可以再僅僅出于自愿,你怎么能退出呢?”但有了壓力和責任,也更有了動力。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姜英爽形容自己現在“焦頭爛額”,只能“不斷更新學習,不斷突破認知,不斷去彌補自己的短板”。

“時勢造英雄”

2019年5月29日,一條關于孫春龍的消息在公益圈傳開,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孫春龍在連任兩屆后卸任了。自2008年以來,孫春龍和眾多志愿者在中國、緬甸、泰國等地找到了在世抗戰老兵11475人,遠征軍老兵的故事和被遺忘的歷史,在孫春龍、史學家、遠征軍后人和志愿者的共同推動下,為更多人所知,直到2013年,民政部確認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社保范圍。

看到這些年的改變,師曾志很感慨。2011年,她任職的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曾聯合多位公益、媒體界人士,發起成立了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資助鼓勵一批媒體記者關注公益、投身公益,到2015年,安平獎一共舉辦了五屆。

那一年,王克勤、孫春龍、鄧飛三位前調查記者先后轉身進入了公益領域?!皶r勢造英雄?!睅熢拘稳莓敃r媒體人轉型公益的時代背景?!拔⒉┖突ヂ摼W社交平臺剛興起,有了新媒介這種武器,像鄧飛做的免費午餐,最重要的就是從微博開始的互動?!痹诋敃r的大環境下,大家都愿意聯合做公益。

2011年,鄧飛給自己發起的鄉村兒童上學營養補助活動起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名字“免費午餐”。這一建議網民“每天捐助3元(2015年秋起提升為4元)”的公益項目在誕生之初,就得到了百余位記者以及數十家媒體的關注。

隨后數年間,“免費午餐”項目進一步影響了包括網友、明星、政府部門和公益組織各個社會層面,成為微博時代公眾參與公益的典型案例。

“我們碰到了微博的風口,第一次有了可以動員組織社會力量的機會?!编囷w向南方周末記者回憶。

師曾志認為,當時媒體人跨界公益領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效果,“社會各界對于事物的認識,不再簡簡單單從媒體的角度、從NGO的角度或是政府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此通過各方的交流溝通、協商討論,不斷接近真相?!?/p>

媒體人參與公益,也有其鏈接資源和傳播方面的“優越”性。

2019年7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多部門出臺最新《塵肺病防治攻堅行動方案》。20日,王克勤創辦的大愛清塵舉辦了8周年公益匯報會,面對國家出臺的新政策,努力8年的王克勤很欣慰。

八年來,大愛清塵幫扶了八萬多塵肺病患者,當天匯報會上,王克勤說8年來,大愛清塵努力實現了三大轉變,“一是改變患者,救命更救心;二是改變公眾,從不知到行動;三是影響政府,推動政策出臺?!?/p>

更重要是內在認同

盡管在“老兵回家”項目上成績斐然,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步入正軌,但孫春龍遇到一些專業化挑戰。

2018年,鄧飛發起的“免費午餐”項目審計也遭到網友質疑。2018年11月,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公開承認,公眾質疑的資金數據差異確實存在,基金會管理工作和信息披露存在疏漏和不足。事實上,在免費午餐項目開展過程中,項目運作團隊需要專業化的呼聲一直不斷。

孫春龍也承認,隨著龍越慈善基金會逐步形成規模,進入持續化運營,“基金會更需要專業的管理人才”。

過去8年,在“成為公益人”的過程中,孫春龍發現自己身上依然會閃現“個人英雄主義”的情結。過往的媒體采訪里,孫春龍不回避問題,常常反思社會出了什么問題,公益出了什么問題,機構出了什么問題,自己出了什么問題……但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即便孫春龍自己也無法解答。

孫春龍決定要去“折騰一些新的事情”。

2018年年初,孫春龍注冊成立了一家新公司,名叫“止戈傳媒”,他決定再拿起筆,重新寫戰爭故事,“為生命而歌,為和平而作”。

從傳播學角度來說,師曾志認為今天的媒體與公益已不再是2011年那個“微博時代”,新媒體越來越多地融入日常,“在技術賦權下,公益已經不是少數人的公益或公益行業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

在這樣的現實基礎下,當傳統媒體人轉型進入社會領域,關注抑郁癥、關心留守兒童、反擊性騷擾等社會方方面面,自然具體形式也不再拘泥于傳統公益項目,而是選擇社會企業或者更新的模式,來實踐自己的想法。

對此,師曾志認為這個時代,公益越來越趨向人心,更重要的是“內在認同”。

猜你喜歡
公眾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古代詩人玩轉公眾號
“漲粉”是我的目標,“加雞腿”是我的動力
“漲粉”是我的目標,“加雞腿”是我的動力
公益
追蹤潮流前線,一定不能錯過這幾個公眾號
環保公益海報
魔鏡告訴我,你缺少時髦的APP公眾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