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支部建設在社會責任培養中的作用

2019-11-30 04:04盧天竹
青年與社會 2019年28期
關鍵詞:黨支部社會責任學生黨員

摘 要:受外來消極文化無形滲透和社會信任危機產生的影響,部分學生暴露出一定程度的盲從、動搖等負面情緒,社會責任感已趨于弱化。為培養青年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黨的基層組織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亟需發揮黨課的導向作用,挖掘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注重先進力量的示范引領,通過加強支部規范化建設,進而發揮其在社會責任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黨支部;社會責任;學生黨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講話中指出:“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 [1]每一個青年,都應主動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將個人的奮斗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奮斗大潮中。如此,青年心中才有陽光,眼里才有遠方,腳下才更有力量。

一、學生社會責任感淡化原因分析

大多數學生都極其肯定雙肩上的重任和將要履行的義務,他們具有較強的家國情懷和大局意識,能正確認識責任對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并且言行一致,體現在行動上又具有較強的自覺性和連貫性。然而,受消極的外來文化以及社會信任危機產生的影響,部分學生因心理素質不強,社會辨識度欠缺,“佛系心理”爆棚,也暴露出一定程度的盲從、動搖等負面情緒,社會責任觀念淡化[2]。

第一,重吸納輕辨識。

在社會經濟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條件下,價值引導難度也在持續加大。日趨多元化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直接引導著青年學生的價值選擇與政治方向。高校也愈發成為各種思想特別是西方政治意識形態、社會思潮傳播、交融和“灌輸”的集散地,西方社會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符號經由高校這個媒介傳播[3],它們所呼吁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正在悄然消解著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除了受這些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和沖擊,在社會上頻頻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傳遞給大學生錯誤的價值取向,消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日趨淡漠。

第二,重理論灌輸,輕社會服務。

高校的社會責任教育更多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尚未形成教育合力,仍普遍采用集體灌輸的方式,大班化教育無法真正使學生產生共鳴。教育方法的不貼切導致高校存在馬克思主義邊緣化苗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現實性淡漠等危險。致使大學生行為與認知上的不統一,在價值的追求中缺乏超越現實社會責任認知。一旦在實際行動中面對牽扯個人利害關系的問題,陷入利益與責任兩難的境地時,其行為選擇往往背離社會責任。這種利己主義正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奉行的行為準則。遇事先考慮個人利益,對個人喜好的偏執和對個人利益的過度關注,使得他們的自我責任感呈現出明顯的情緒化和功利化色彩。此外,高校教師對責任認知不夠深刻。高校教師作為高校責任教育的主體,其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充分,多數情況下對學生的引導著眼于“成才”而非“成人”,過于強調個人前途,個人利益,忽視了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也變相激發了學生追求利己主義的傾向。

第三,重保護輕獨立,重教育輕教化。

現在的青年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生活在一個“愛的焦點”上,集家庭的嬌慣保護于一身。父母對本應由子女獨立承擔的責任,以一種包攬和包辦的心態處之,容易讓子女潛意識形成“付出”和“收獲”順序的概念偏差甚至概念逆轉。這種溺愛、放任式的家庭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呈現冷漠偏執或者驕縱依賴兩種性格,兩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能獨立與外界進行接觸,這就造成了對他人、社會乃至國家的疏離與淡漠,自然也就不能形成相應的責任意識。此外,家庭教育過分關注學習成績,忽視品德培養,大部分家庭奉行分數至上,全部精力、物力都投資到孩子智力開發上,忽略了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和責任感培養。

第四,重認知輕行為。

大學生對自我的過高估計,盲目膨脹的自信把問題簡單化,成功容易化,總認為自己很好,很優秀,自信卻不看實際,自然很容易遇到挫折。一旦面對困境,往往采取消極和抱怨的態度,對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就只知道埋怨別人,根本不從自身找差距,不知道盡力爭取,不會選擇先從小事做起,導致現實自卑情緒堆積,長期的自我否定會慢慢不相信自己,只能離最初的構想漸行漸遠。當代大學生即使有回報社會的意愿,甚至能主動構建對自己人生明確清晰的規劃,但這種意愿能轉化為行動,并按部就班予以實施實現的比率仍舊較低。說明他們缺乏一種自己組織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缺乏將責任意識踏實踐行并長期堅持的意志力。

第五,重關注輕信任。

新時代的大學生身心發展處于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過渡階段,情感豐富熱烈,涉世不深,是當今社會中互聯網使用的主流群體,他們享受在虛擬社會中自由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充分滿足感。一方面主張言論自由,但因自身閱歷空白而缺乏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完全辨別網絡是非,虛擬社會問責困難使責任的正當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導致大學生的頭腦被網絡上散步的虛假信息占領,淪為錯誤信息、有害信息的“跑馬場”,極易被錯誤的言論滲透引領,對社會熱點問題往往從最初的積極關注被誤導而最終偏離;另一方面因長期沉溺于虛擬網絡造成思維惰性,對社會上凸顯的矛盾和問題在網絡中表現出短暫的熱情,打著關心社會的幌子“看熱鬧”的現象不斷發生,讓自己以“看客”的身份置身事外的對待社會發展,無法清楚認識自己要擔當的責任,兩種特征綜合導致大學生對他人和社會信任度降低,個人精神空虛度增強,其社會責任意識進一步被消解。

二、黨支部規范化建設在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積極作用

(一)開設“反轉式”、“體驗式”黨課,發揮黨課的導向作用

黨課是學生黨員教育的主戰場,要充分開發課堂資源,在傳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對青年學生進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明白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懂得承擔起社會責任是實現自身完全社會化的必經之路。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負責的觀念升華為深刻的理念,才能通過每個行動踏實堅定的表現出來。為此,要創新黨課形式,豐富學習方式,扎實教學效果。學習應該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過程,循序漸進,紙上談兵終覺淺,所以在黨課的教學中可以通過“給任務”、“壓擔子”的做法,面向全體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開設“自助式”、“體驗式”黨課。鼓勵學生走上講臺交流分享學習體會,最終呈現的學習成果,必然要經歷一段自主學習的過程。要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對需要講授的黨課內容進行了解和分析,準備的過程也是讓黨章黨規、系列講話“過腦”的過程,是學以致用的過程,豐富了黨課的考核方式,填補了教學反饋的空白。同時也發揮生帶生朋輩教育的重要作用,站在平等的角度出發,促進學生黨員從理論認同升華到情感認同,得到啟發同時引起共鳴,深化了思想入黨的內涵,不斷增強學生黨員自我凈化、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此外,學生的社會情感一般是由心而發,是基于自然情感的流露。為此,黨課教師可向體驗教育傾斜。將教學活動融入特定的情境中,例如,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與參觀黨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參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品讀革命烈士紅色家書,觀看紅色家訓專題短片等結合起來。在緬懷革命烈士的同時,汲取豐富的黨史營養,傳承紅色基因,增強崇敬黨章黨規,踐行講話精神的思想自覺。立體化的教學環境增強了黨課教育的計劃性、針對性[4]。有目的的將學生帶入特定場景,實現從被動灌輸到主動認知的轉變。這種通過“體驗學”架構起的情感交流,極易喚醒學生的自然情感,迸發出心靈深處的碰撞,激勵大學生的認同感,促進責任認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鼓勵學生”走出去”,發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教育活動普遍重理論,強灌輸,甚至有時照本宣科,存在著輕實踐、弱啟發的缺陷。形式上的單調性,缺乏現實針對性、互動性和層次感[5]。而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有時比課堂教育更能深入人心。通過實踐學會與他人合作,建立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積極主動地承擔起集體責任,把集體的要求內化于心。而自我價值被集體認可的同時,與社會價值越容易實現有機統一,愈發渴望履行更多的義務,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得以產生甚至強化。所以,可以說學生在實踐中建立并發展社會責任感。因此,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時,可盡量創造和搭建更多的社會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實戰學習責任。積極拓展大學生與社會交流交融的渠道,使他們在與社會的充分接觸中,能以成熟的觀點理解評價社會現象,培養明辨自持的能力,堅決批判和抵制惡劣的社會現象。另外,黨支部可以在思想動態的考核上增設社會實踐內容。開展校內外志愿者活動、主題實踐活動等,結合“先進性”教育活動,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通過親臨現場,真實體驗,感知社會的人生百態,深刻體會社會責任感缺失帶來的冷漠和不平,從而自覺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黨性鍛煉,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三)注重先進力量的人才儲備,發揮學生黨員的橋梁紐帶作用

學生黨員是大學生群體的先進力量,普遍具有較高的威信,一定的理論積累和較高的政治素養。他們可以及時將黨的方針、政策和學校的有關重要精神、信息傳達給學生,這種借助朋輩力量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及時,更具有針對性和親和力,可以說學生黨員是黨組織連接廣大青年學生的橋梁和紐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言傳身教的“教育者”。發揮黨員的力量,以點帶面,對更多的青年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和滲透,不僅促進了學生黨員亮身份,樹形象,做表率,充分發揮黨員的示范引領作用,也通過樹典型立標桿,讓更多的青年學生學有榜樣、追有方向、趕有目標,讓跟多的青年學生了解黨、理解黨、相信黨。而當理想信念扎根他們的內心時,他們也就自然堅定了永遠跟黨走的決心,自然主動承擔起時代賦予的責任與擔當。第一,嚴把“三關”,豐富細化入黨積極分子的評價考核機制,綜合衡量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全方位地考察入黨動機,激活“出口關”,實現動態調整;第二,加強與培養聯系人的溝通交流,安排入黨積極分子與培養聯系人共同學習,一起討論,通過開展專題講座、理論學習、主題實踐、典型引領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多渠道、多層次、全方位的促進和帶動團員思想覺悟、政治素質的提高和黨性覺悟、社會責任的培養。建立聯系的過程同時也是充分行使黨外監督職能的過程,進一步嚴肅黨員管理制度,加強支部作風建設,保持支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第三,黨支部要把握主動權,保證在群團組織中的核心地位。做好整體引導,充分發揚民主,保障監督民意訴求渠道的暢通,進一步細化學生黨支部“推優”工作程序,明確工作責任,做好制度上的黨團銜接。第四,通過構建互信機制,突顯學生黨支部的核心作用、引領作用。將黨支部的組織生活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經常性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下屬團支部的組織生活也同安排、同部署。通過建立必要的溝通機制,定期邀請團干列席黨支部的組織生活會,可以記錄員的身份親身接受黨的培養和熏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中國高等教育,2018,05,03.

[2] 王衍哉.高校青年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路徑研究[J].山西青年,2016(14):92-93.

[3] 張姝,亓光.在社會思潮交鋒中掌握高校意識形態話語權[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9):29-33.

[4] 蘇幸,于濤.校外黨課在高校黨課教育中的實踐與思考——以東華理工大學一基層黨支部為例[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2):170-172.

[5] 余尚蔚,張召軍,趙文斐.高校黨校教育的歷史考察與質量提升[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8,10(5):52-56.

作者簡介:盧天竹(1986.10- ),女,吉林人,講師,專職組織員,遼寧工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建。

猜你喜歡
黨支部社會責任學生黨員
網絡環境下如何發揮高校學生黨員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優秀學生黨員評選體系的構建——基于AHP法的運用分析
高師院校發揮學生黨員作用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