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網絡滲透研究

2019-11-30 04:04舒豪胡皓
青年與社會 2019年28期
關鍵詞:互聯網

舒豪 胡皓

摘 要:當今互聯網已經普及到高校的每一個角落,網絡信息的隱蔽性、即時性等特點為境外敵對勢力對高校進行宗教網絡滲透提供了可乘之機,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危害極大,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形成了阻力。高校應針對宗教網絡滲透造成的危害成因,多措并舉,形成學校、教師、學生三者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境外敵對勢力對高校進行宗教網絡滲透。

關鍵詞:互聯網;境外敵對勢力;宗教網絡滲透

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國際文化軟實力競爭的加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快速發展的中國作為其意識形態攻擊的重點目標,加緊對我國宗教滲透的步伐高校是我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和祖國未來建設者的重要陣地,更是成為了西方國家進行宗教滲透的重點區域。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及其終端產品的不斷更新和普及,境外宗教紛紛駐足網絡,其傳播方式基本涵蓋了網絡技術的各種應用形式,如虛擬社區、論壇、門戶網站以及手機社交軟件等等。這對我國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開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境外敵對勢力向高校進行宗教網絡滲透的危害

(一)影響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

高校生活是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過渡期,高校大學生因為涉世未深,閱歷尚淺,對于外界新鮮事物尤其是舶來文化產品容易產生濃厚的興趣,并且由于大學生群體尚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逐漸成型的階段,對于蘊于文化產品中的價值觀沒有足夠的辨別意識。而網絡宗教滲透以線上的宗教文化產品為載體,以宣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為主要任務,扭曲了大學生對于國情民情的認知,阻礙了大學生對于理想信念的追求,從而從根本上影響了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

(二)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面對高校生活中的情感挫折、人際交往障礙、就業壓力等問題往往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久而久之便會養成孤僻、自卑等心理問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類的第三層、第四層需求分別是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如若滿足不了這兩層需求,便容易將虛擬社交、網上沖浪作為自己的精神依托。宗教的教義表面上給人以心理上的慰藉,使得大學生更容易接納,從而妨礙了大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三)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宗教網絡滲透以網絡作為載體,傳播方式和手段呈現出多樣化和隱蔽化等特征,針對大學生三觀未健全,心智未發育成熟以及高校輿論監控機制不健全等弱點,搶占網絡話語權,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而宗教網絡滲透則是以傳播宗教文化、宣揚宗教理念為掩護,實質上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通過網絡途徑的滲透,這種行為對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無疑是一種沖擊,也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境外宗教網絡滲透的成因分析

(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不足

網絡在高校的普及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雖然我國高校長期以來不斷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并取得了相應的成果,但總體來說,教育理念陳舊、教育過程仍然以教師為主體、教育模式仍主要采取由上而下的灌輸模式等問題仍然未能徹底解決。尤其是對于線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建設,遠遠落后于對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應用技術的教育與培養,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導致了學生對于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認知產生偏差,從內心抵觸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從而給境外宗教網絡滲透以可乘之機。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復雜,具備信教動機

現階段高校大學生主體主要是“95后”、“00后”,當中多為獨生子女,眾星捧月式的家庭教育養成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個性張揚,人際交往不暢,同時渴望別人的接納,期待別人的認可,是絕大多數高校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而西方宗教宣揚“博愛”“愛人”,西方國家所宣揚的“普世價值”“福音計劃”迎合了學生的個體心理需求。其次,絕大部分的高校大學生都本性善良,富有愛心,而這一點恰好與宗教教義中對“愛”的宣揚相契合,對宗教認識不夠充分,極易被動搖三觀的大學生便很容易因為籠統的、虛幻的“愛”而自愿加入宗教團體。

(三)信息傳播渠道豐富,網絡滲透更加隱蔽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接觸各類信息的方式也體現出復雜化與多樣化的特點,網上不僅有QQ、微信、微博、百度貼吧、知乎等社交軟件,還有各種網站、論壇等虛擬平臺,這也進一步加大了網絡監管的難度。宗教信息魚龍混雜,包含大量的虛假信息,且自媒體、網文等新載體的出現掩蓋了宗教信息的傳播痕跡,加上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參差不齊,造成了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時間,來跟蹤了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狀況,增加了反滲透工作難度。

(四)宗教權威性被打破,更容易被接受

傳統宗教在傳教過程中有著嚴格的規定,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則消除了宗教本身的權威性,皈依、禮拜等宗教行為更多地轉移到了線上,宗教網絡滲透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利用網絡的開放性、共享性、隱蔽性等特征,打破了宗教科層制,簡化了宗教皈依儀式與日常宗教活動,借傳教布道宣揚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這一網絡活動中,大學生不再是被動地、灌輸式地接受,而是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到其中。宗教行為愈發個人化、自由化,反而加深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的控制與荼毒,更容易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宗教極端對立起來,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三、高校防范和抵御境外宗教網絡滲透的策略

(一)發揮黨員學生干部主動性,加強反網絡宗教滲透隊伍建設

高校大學生適逢三觀成型的關鍵時期,思想不夠成熟,情緒容易波動,容易以宗教信仰作為自己的情感寄托。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是大學生群體中的精英與學生工作的骨干,相較于普通大學生來說覺悟較高、主觀能動性強。我國高校應針對境外宗教網絡滲透的隱蔽性特點,發揮黨委學工部、校團委對學生會、研究生會等學生自治組織的領導作用,加強對學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堅定學生干部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發揮黨員學生和學生干部積極主動、要求進步的優勢,在現有的學生自治制度的基礎上建立學生思想監督機制,組建專業的學生監督隊伍,了解大學生日常網絡活動情況,關注大學生思想意識狀態,并將信息及時向班級、學院黨、團支部反饋。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專業教師團隊

宗教是人類解讀與崇拜神靈的產物,其本質是人類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對無法解釋的自然力量的錯誤認知,馬克思認為宗教是現實世界的“倒影”,是“虛假的世界”,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揭示了宗教的本質和宗教產生、發展和消逝的規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仍然是教師,而宗教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應有專業的教師團隊負責教學。高校應設置專門的宗教理論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思想,教授大學生關于宗教的相關知識,揭露宗教的本質,加深大學生對宗教的認識與理解。應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與輔導員進行宗教理論的專業培訓,打造一支專業的教師團隊,在課堂上對學生施加專業的宗教教育,在生活中對學生予以細致的關切。高校也應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網絡技術培訓、鼓勵教師積極研究宗教網絡滲透相關問題,把握網絡宗教滲透的特點和規律,理論與實踐并進,營造良好的高校網絡環境,使宗教網絡滲透無所遁形。

(三)加強高校對學生的思想引領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認為宗教必將“消亡”,宗教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關系始終以對立為主,故而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高校應不斷加強并充分發揮其在大學生群體中的話語權,在線下通過舉辦菁英人才學校、我國民族政策與宗教政策相關的講座與宣講會、在線上引導大學生利用共青團公眾號參與“青年大學習”、下載“學習強國”app進行自主學習等方式,推進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以及我國宗教工作的了解與掌握,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對于宗教以及宗教文化的認識,促使大學生群體對宗教網絡滲透形成防范意識,從根本上抵制宗教網絡滲透。

參考文獻

[1] 顧京慧.高校防范網絡宗教滲透的途徑和對策研究[J].武夷學院學報,2018(05).

[2] 王曉華.構建高校抵御宗教勢力網絡滲透的長效機制研究[J].科學與無神論,2018(09).

[3] 林清龍;林懷藝.前波蘭劇變中的境外宗教滲透因素剖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8(01).

[4] 段德智.我們是如何思考和寫作《境外宗教滲透與蘇東劇變研究》[J].科學與無神論,2016(03).

[5] 韓秩.筑起大學生抵御校園宗教滲透的思想防線[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6).

[6] 陳國成.宗教的網絡滲透對青年意識形態的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17(01).

[7] 黃巖.高校防范宗教滲透的原則和途徑[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03).

猜你喜歡
互聯網
淺談大數據在出版業的應用
淺析互聯網時代維基百科的生產模式
“互聯網+”環境之下的著作權保護
“互聯網+”對傳統圖書出版的影響和推動作用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