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的我

2019-12-07 01:22王偉濱
英語學習(上半月) 2019年12期
關鍵詞:斯克利夫倒序克隆人

∷王偉濱

電影《少年的你》結尾,語文老師押中了那年高考的作文題:給20年后的你寫一封信。在西方年輕人當中,很流行“time capsule”(時間膠囊)這種東西——在畢業季,埋下代表自己這一時期記憶的重要物品,20年后再去挖出來,仿佛來一場回到過去的時間之旅。那篇作文,也算是這樣的一個“time capsule”吧。

時間真是奇妙,多少愛恨情仇,皆因我們面對時間的無可奈何。若能控制時間,人類就能真正成為命運的主人了吧。于是,時間穿越就成了編故事的人們熱衷的戲碼,成了某種“deus ex machina”(解圍之神):故事一旦發展到矛盾無法解決之際,便有人祭出從天而降的“神器”——“時間穿越”,就連布局十年的漫威巨制《復仇者聯盟》,也不得不依賴于這種手段。

臨近年底,導演李安推出《雙子殺手》(Gemini Man)。本以為又是一出“時間穿越”的戲碼,沒想到卻是更為老套的“克隆人”路數:當世無敵的殺手老了,想退隱江湖,但當權者卻不想輕易放過他,于是派出終極武器——年輕版的他——去刺殺老了的他。不過,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以前影片里的“克隆人”都是主人公的完全復刻——比如《第六日》(The Sixth Day)、《逃出克隆島》(The Island),而李安卻拋出更為合理的“年齡差距”概念,使“克隆”與“父子”兩者聯系,甚至混淆起來。

父母,特別是中國父母,總以挑剔的眼光來看待兒女。在許多人眼里,兒女從來不只是兒女,而是給父母提供了一次更好地做自己的機會。永生不死,不是普通人奢望的東西,但是通過兒女得到一種間接的永生,想必是無數人的渴望吧。愚公如果沒有那個“子子孫孫”的承諾,恐怕與智叟的對話就不那么信心十足了。人們對克隆感興趣,也是因為它的“幾乎一模一樣的自己”的承諾。

這電影其實不是關于“克隆人”,而是關于家庭,就像幾乎所有李安的電影一樣:年老者希望回歸家庭的懷抱,而年輕人則希望沖出家庭的束縛,不但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還要取代年老者。還好,最終,人過中年的“我”使那個懵懂的、少年的“我”幡然悔悟,兩人合力,不僅摧毀了那個虛假的“父親”,而且給了少年,還有中年,一個重新向更好的方向邁進的機會。

可惜這次,李安放了一顆啞彈。

《雙子殺手》很像2012年的電影《環形使者》(Looper)——一部在口碑和票房上都更為成功的作品。同樣的殺手,同樣有一天想要洗手不干,同樣的少年/青年的“我”,要完成殺死老年的“我”的任務。

人生就像一個環,大多數時候,我們總感覺這個環閉合得太早,生命中還有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希望能作出改變。

“There's a reason we're called loopers.When we sign up for this job,taking out the future's garbage,we also agree to a very specific proviso.Time travel in the future is so illegal,that when our employers want to close our contracts,they'll also want to erase any trace of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us ever existing.So if we're still alive they'll find our older self,zap him back to us,and we'll kill him like any other job.This is called closing your loop.Eh,you get a golden payday,you get a handshake,and you get released from your contract.Enjoy the next 30 years.This job doesn't tend to attract the most forwardthinking people.”(我們人稱“環形使者”,這當中有個原因。報名干這工作,清除未來的垃圾,我們要同意一個特別條款。在未來,時間旅行是嚴重違法的,當雇主決定終止合同的時候,他們也想抹去所有與我們發生聯系的痕跡。所以到時候,要是我們還活著,他們就會把那個老年的我們送回來,我們就像干別的活兒一樣,把這個也干了。這就叫“閉環”。那天,你收到金子作為報酬,和上線握握手,合同就算解除了。享受你今后的30年。這工作對那些“向前看”的人,沒有多少吸引力。)

少年的“我”要殺死老年的“我”,而老年人則掙扎著想要逃過被殺掉的命運。但是影片結尾,“我”認識到,無論如何,那個“環”總要被關閉,于是“我”選擇了接受“關閉”的命運,把機會讓給更年少的“孩子”。

顯然,這個故事更適合美國人的口味——新生命永遠更有存活下去的理由。

當然,除了“自我相殺”,編故事的人有時也搞出些相反的路數。有個電影叫Predestination,原意是“命運前定”,中譯者大概是為了突出其“玄妙”的高概念內核,而把它譯作《前目的地》。電影講的是“我”回到過去,與孤獨的“我”相遇,并且孕育了嬰兒的“我”的故事,非?!安豢茖W”,卻很令人感動。這要算是“祖父悖論”的反面吧。該電影改編自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的小說《你們這些回魂尸》(All You Zombies),篇幅很短,卻被許多人認為是有關時間旅行的終極之作。不過,其實它還是關于“我”,嬰兒、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我”、“我”、“我”……

“The Snake That Eats Its Own Tail,Forever and Ever.I know where I came from—but where did all you zombies come from?

I felt a headache coming on,but a headache powder is one thing I do not take.I did once—and you all went away.

So I crawled into bed and whistled out the light.

You aren't really there at all.There isn't anybody but me—Jane—here alone in the dark.

I miss you dreadfully!”

(吞吃自己尾巴的蛇。永遠,永遠。我知道我從哪兒來——但你們這些回魂尸,從哪兒來?

我感覺一陣頭痛襲來,但頭痛藥是我不會去碰的東西。我碰過——然后你們就全消失了。

于是,我爬上床,吹熄了燈。

你們不是真的在那兒。這里只有我——簡——孤獨地縮在黑暗里。

我好想念你們?。。?/p>

在《呼嘯山莊》第九章,年輕的凱瑟琳向朋友(仆人)內莉吐露心聲說,自己已接受了有錢又有教養的埃德加的求婚,但心里卻知道自己與埃德加根本搭不上關系:“I've no more business to marry Edgar Linton than I have to be in heaven;and if the wicked man in there had not brought Heathcliff so low,I shouldn't have thought of it.It would degrade me to marry Heathcliff now;so he shall never know how I love him;and that,not because he's handsome,Nelly,but because he's more myself than I am.Whatever our souls are made of,his and mine are the same;and Linton's is as different as a moonbeam from lightening,or frost from fire.”(我不該嫁給埃德加·林頓的,就像我不該進天堂一樣。要不是那個惡毒的家伙把希斯克利夫貶低到如此地位,我本不該這樣想的。如今,我若是嫁給希斯克利夫,就會降低我的身份;所以,他不能知道我愛他。內莉,我愛希斯克利夫,不是因為他長相好,而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管我們的靈魂是什么做的,我的和他的是一樣的質地。林頓的靈魂與我們截然不同,就像月光不同于閃電,霜雪不同于烈火。)

我愛他/她,因為我愛我自己。

但是,無論如何,少年總要成長,總要走出“自己”,像一個莽撞的騎士,經歷傷痛苦難、喜怒哀樂,跌跌撞撞進入大起大落的中年、寵辱不驚的老年。

不過,如果能從一個“過來人”的角度看待曾經的過往,想必另有一番滋味吧。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電影《返老還童》(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便講述了一個用倒序方式度過一生的故事,當然,生命雖然倒序,但事件的發生順序仍然是正序。

巴頓先生不知道倒了什么霉,妻子十月懷胎,生出來的卻是個小老頭兒。還好,這小老頭兒正在一點點地變年輕。不過,倒序人生并沒有給本杰明帶來多少欣喜,只不過是各種“不合時宜”。偶爾,本杰明的生活中也會有些開心時刻,比如在“同齡人”中,他是那個“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s”(年輕身體,老年心智)的人,至少更討女孩子喜歡。

電影改編自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的同名小說。與電影相比,小說顯得要平實多了,一切都是那么理所當然,雖然人們對本杰明的身體也感覺有些奇妙,但也僅停留在“有些”的層面上。的確,一個從老年開始的生命多了許多平和。

《返老還童》算是文不對題——本杰明的生命與常人一樣,也是“單行道”,根本沒有“返”“還”的意思。長大的痛苦,往往在于選擇太多,而“正確的”選擇又太少。其實,人生向前看要容易得多,難的是回頭看。若是能“返”,那曾經選擇過的,有多少可能,是自己愿意再選擇一次的呢?

能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像阿喀琉斯那樣決然作出選擇的并不多見——在出發之前,他便選擇了將在戰場上死去的命運。在《耶穌的最后誘惑》(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結尾,兒女繞膝的耶穌就要死去了,這時他才知道自己的選擇有多么荒謬,他本應該像英雄一樣地死在十字架上,然后活在世世代代人們心中,而不是這樣悄無聲息地在家庭中死去。他掙扎著爬下床,爬到院子里,向天空伸出雙臂,祈求上帝的諒解,祈求上帝將他送回十字架……

有多少人能像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的《未選擇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中那個老人那樣,最終舒一口氣,說:“我選擇了那條少有人走的路,而這也決定了后來的一切(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人生中的種種選擇,其實哪里有什么對錯之分?有對錯之念,不過是因為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還不夠遠。

年末,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我”在滿懷憧憬地看著遠方,也許那個20年之后的“我”,也在有些焦慮地看著“我”吧。

20年前的“我”,大概充滿了希望,希望那不曾擁有的,都能擁有。

20年后的“我”,對曾經的“我”,最好能少些責備,多些釋懷。

猜你喜歡
斯克利夫倒序克隆人
光(六)新生
拉康“他者”理論視域下的希斯克利夫之復仇之路
試析《呼嘯山莊》中希斯克利夫的情感歷程
解答數列求和問題的三種方法
克隆人的所思 所想都一樣嗎
類比出新意
——由倒序相加想到倒序相乘
《呼嘯山莊》的悲劇根源探析
用卡倫·霍妮的成熟理論分析希斯克利夫的神經癥人格
克隆人
可惡的克隆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