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2019-12-10 01:39蕭梅
中國藝術時空 2019年6期
關鍵詞: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錄音

蕭梅

今年的8月份,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中國音樂高等研究院和亞歐音樂研究中心共同承辦了兩個全國性的活動。一個是由上海音樂學院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第二屆歷史音樂檔案(音視頻與紙質)處理與保存”專業人才培訓班,另外一個是“首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活動。這兩個活動在初衷上都與傳統音樂,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相關。

回溯民族音樂學發展的歷史,始終伴隨著我們今天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與研究。與繪畫、建筑、工藝品不同,音樂似風,轉瞬即逝。因此,人類幾乎與生俱來地創造他們刻寫和留住音樂發生(聲)的工具。無論是口傳、身態,還是刻寫實踐中的巖畫、圖案、器具、文字,以及形形色色的樂譜。到了十九世紀末,伴隨工業革命的技術,錄音誕生了,它以一種截然不同的超越性,沖撞著赫拉克利特“人永遠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的咒語。在音樂學歷史上比較音樂學之所以能夠面對西方音樂歷史研究而獨樹一幟,與當時的錄音技術運用分不開。錄音不僅擴大了眾多文化表達方式的記錄手段,改變了音樂研究的方法與手段,擴展了文化研究的范圍、焦點與方法,促進了學科的獨立品格;同時也改變了采錄者與被采錄者之間的關系。所謂錄音改變了民族志。到二十世紀末,錄像技術的發展以及設備的不斷更新,使得“音響發生現場”與“轉儲載體”之間的轉換更加容易,不同時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樂得以越過其實際發生的場域,重復地展現于另一個或多個空間。這些,都無疑對文化形態的保存起到了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然而,技術的發展一方面充分展示了它對于音響和發生音響的現場的攝取能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因為技術的更新而造成的“載體多樣性”和載體被淘汰的速度。因此,依靠不同載體存儲的信息,也面臨著挑戰。從早期的臘筒圓柱、留聲機到鋼絲帶、磁性錄音、以及如今廣泛使用的DAT和數字音頻工作站等等,如果我們不能充分地建立檔案保護的意識,不能對音視頻檔案在不同類型的資料數據庫中的性質與制檔及其維護方法建立一整套的制度并執行它,我們將在尚未酒醒于技術的狂歡中失去我們看似輕而易舉地獲得的所有資源。而就我們在幾年來的檔案培訓經驗中,已經深深感受到如何保護歷史音樂檔案,在當下的中國已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其中包括檔案的元數據信息、介質維護、轉儲方法、回放設備等不同的關系,盡管國際音像檔案協會不斷根據這一領域出現的問題制定了切實可行的行業標準,但這些標準顯然尚未被我們的從業者真正重視和認知。這是上海音樂學院之所以不斷在國內致力于歷史音樂檔案建設的原因。

如果說錄音在歷史上的貢獻超越了二維平面的樂譜,而使得“有聲”記錄真正得以實現,那么電影或錄像技術則更進一步捕捉到了“聲音何以發生/聲”的過程。它使得音樂研究的面向更多樣,也為音樂表演研究、音樂與其所處文化環境的研究帶來了新的局面。它讓我們不斷思考民族音樂學田野采錄“技術一觀念一方法”所涉之人一機、人一技術、人一人、人一文化諸關聯。這些恰恰是非物質文化最深厚的內涵。

這次上海音樂學院舉辦首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活動,雖然事前的宣傳不是特別充分,但我們還是收到了70余部參展作品,從作品中不難看出,大部分作品直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包括技藝、傳承人、田野實錄、保護歷程、文化傳承和傳播等等。我們面向公眾放映了十場37部復評電影,在觀眾中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他們中有在這一領域的耕耘者,也有準備投身于這一領域的學者,還有普通的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國大地形形色色音樂生活的觀眾群。

至于“非遺”的田野檔案保存和音樂影像志作品的創作,對“非遺”保護工作和學術研究的引領性或者必要性,我想我們專欄中的文章將會給出答案。這個專欄由四篇文章構成,兩篇文章是有關兩個活動的評述,其中包括了許多生動的細節,黃均人教授的文章則以其經歷詳細介紹了國際相關音樂檔案館的建設情況和理念,而何力,則作為影片拍攝者以隨筆的形式寫出了他自己對于音樂影像的認識和實踐。

無論怎樣,這兩個活動對音樂界或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而言,都有其積極的建設意義,并讓我們充分看到差距,前面的路,還很長。

猜你喜歡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錄音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Listen and Choose
搖船歌
轉型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Listen and Color
第十二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獲獎名單
Ethnomusicology一詞中文譯名的博弈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流行音樂研究
民國時期西文樂譜文獻存佚考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