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連戲的現實性

2019-12-15 20:38韋京東
黃梅戲藝術 2019年3期
關鍵詞:救母目連劇種

□ 韋京東

目連戲是我國戲曲劇種之一,又稱“陽腔”。明初在現安徽省南陵縣已有此戲,后流行于皖、寧、浙、湘、贛等省。古老目連戲的主要劇目為《目連救母》,也演部分《岳傳》和《西游記》等戲?!澳俊眲≈?,《下山》、《雪下》、《訓悍記》、《王婆罵雞》和《老駝少》(又名“啞子背瘋”)等折最為流行。目連戲曾受山歌和徽調等藝術的影響,演唱主要用高腔,以鼓擊節,鑼鐃伴擊;唱腔有“四平頭”、“吊句子”、“念滾板”等,其曲牌有[娥兒郎]、[新水令]、[紅衲襖]等。該戲后兼唱部分昆曲、亂彈和徽戲等。

目連戲的代表劇目是《目連救母》。該劇故事源自《佛學盂蘭盆經》。該經在唐代敷衍成變文《大目乾(犍)連冥間救母變文》;其唐變文敦煌卷子寫本,另有寫目連故事的說唱本,因文殘缺,今人擬題《目連變文》,又有《目連(傅羅卜)緣起》,均寫目連冥間救母之事;唐后,有關目連的戲曲流傳頗廣,宋有雜劇《目連救母》;元末有《目連救母出離地獄開天寶卷》;明有鄭之珍的一百出(或104或曰109出)傳奇《目連救母勸善(行孝)戲文》,亦稱《勸善記》;清有張照二百四十出連臺本戲傳奇《勸善金科》;近代亦流行目連戲和目連寶卷。目連戲《目連救母》的選場片段《思凡》和《下山》等折子戲,經過歷代藝術家的不斷整改和完善,已成為當今戲曲舞臺上經典的傳統單出小戲。

值得關注的是,“目連救母”故事,源于“佛經”,經唐變文、說唱本、宋雜劇和元“寶卷”之后,一直到明朝鄭之珍的《勸善記》,才明確標明和提出了“勸善”二字,可見,鄭本“目連救母”的劃時代偉大意義。鄭本前的目連劇只將“目連救母”衍譯成傳奇故事,而鄭本始后的“目連救母”卻重點突出了“善”的要義。如清張照本,其名也稱《勸善金科》,“善”的要旨也進一步得到了鮮明的渲染。立此“主腦”,永恒意義的“勸善”,便成了鄭本目連戲成功之“亮點”??梢?,鄭之珍是謂我國戲曲史上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劇作家。

“三字經”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杖肃嵵湔蔷o緊扣住了“善”的主題,使得其《勸善記》一百余出流傳四方。鄭本寫“善”,亦如湯顯祖寫“夢”,王實甫寫“情”。與鄭同一朝代的劇作家湯顯祖,其代表集《臨川四夢》(又名“玉茗堂四夢”)中的代表作《還魂記》,便成功創作出了杜麗娘于夢中還魂與柳夢梅重逢敘情的傳奇故事,該劇借夢寫情,突出杜麗娘的癡、驚之夢,名為夢,實為一個“情”字。早于鄭之珍一個朝代的王實甫,其代表作《西廂記》。該劇源自唐傳奇《會真記》。王本“西廂”的成功之處,在于他不僅寫出了青年男女的歡愛,而重點強調的是“有情人終成眷屬”。一個永恒的現實的“情”和“夢”,造就了二位偉大的戲曲家。然而,一個既現實又永恒的“善”,也使得寫成《勸善記》的鄭之珍家喻戶曉,名留千史。

鄭本目連的成功,不僅在于其劇本現實主義性強,還在于它對戲曲劇種目連戲的推廣和發展有著積極重要的意義。明朝初期,安徽皖南地區已見目連戲劇種,而鄭本目連戲又寫成于安徽皖南的大演(今石臺縣大演鄉),自然,目連戲便有了自己人寫成的“勸善”目連本,這對推動本地劇種發展有其直接作用。有了“勸善”為主題的一百多本連臺本戲的本地劇目,因“勸善”很快形成了本地聲腔和本地劇種,又因“勸善”,目連戲很快盛行于江南、江北及浙江、湖南等廣大地區,其流行的速度和盛況是非常迅速和空前一時的。

目連戲是安徽的古老劇種,也是我國古老劇種之一。它和昆曲一樣,有著600多年的發展歷史;又正象新中國建國前的昆曲一樣,而今的目連戲,正陷入瀕臨泯滅之邊緣。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象目連戲和昆曲一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文化傳媒的沖擊下,面臨著急待搶救而又無以著手的窘境。眼前昆曲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鑒,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連戲,既然還能在現實中存在,留存于鄉間土壤之中,這本身就說明了它像昆曲一樣,有著它自身存在的空間和存在的價值。觀眾還能接受它,民間目連藝術家還能將它傳承下去,還能值得觀賞,那么,我們就有可能象對待昆曲一樣搶救和發揚目連戲,像對待安徽本地的徽劇一樣來研究目連戲,傳承目連戲。存在決定意識。

目連戲是古老的,然而它又是新生的。古老的已退化,新生的在重新獲取。重獲新生的目連戲已小露尖筍,破土而出?!靶履窟B”的要義便建立于此。從實地考察來看,目連戲的新生有三點可行性:

一是“善”,即勸善。善是永恒的主題。在今天的安徽石臺縣大演鄉唐家村“同樂”班社的戲臺二側的對聯上,無不傳頌著“善”的宗旨。如果說鄭本之前的目連戲是以“奇”義而傳世的話,那么鄭之珍的目連戲文是以廣眾性和永久性的“善”義,使得目連戲文和目連劇種廣傳天下,流傳至今。又是這個“善”字,同樣能使得安徽古老的目連戲劇種重獲新生。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善”的文藝教化又是何等的重要,又能激發多少中華情感。其中,目連劇種的新生,更能借此“善意”的東風。

二是“蘊”,即底蘊。目連劇種有著深厚的目連戲文化的古典傳統文化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從唐朝之前的《佛學盂蘭盆經》,到今天安徽大學徽學中心整理并點校的《鄭之珍卷》,再到常見于戲曲舞臺上的《雙下山》和《尼姑思凡》等經典“目連救母”折子小戲;再看看新生的民間目連戲班常演于田間村頭的觀演情況,均可見目連戲文的觀演基礎和文化基礎??梢哉f,從目連救母傳承的各種形式,乃至今天的戲曲劇種、劇本、演出和觀眾諸方面來看,目連戲都有著廣厚的文化基礎。存在決定一切。既然目連劇種還有人能演唱,能演出幾出戲,還有這個那個目連戲班子,還有七、八十歲的唐煥高家族老藝人們等,還有唐家班等今日傳人在繼承傳唱,還有那么多誠信的鄉村觀眾,就連游客和有關專家們也是嘖嘖稱道??梢?,今日目連劇種的得以發現、存活和展示,是有著一定的“目連”文化基礎的。在這個“目連”底蘊的基礎上,目連劇種的生長是有著一定的目連戲文市場。

三是“新”,即新生。其典范是中國昆曲,還有徽劇,包括其它很多劇種,大多在絕跡的邊緣一掘而獲新生。昆曲是一出《十五貫》劇目救活了一個劇種,徽劇是一個徽劇團新建了一個劇種,而目連劇種能獲新生更有著現實基礎。首先是社會昌盛,文化領域百花齊放,適者生存;其次是有其一定的經濟基礎,新農村開始富裕,追求精神生活;第三是文藝團體整改,民營機制突出,民間團體盛行,有利于鄉土劇種的發展;此外,政府扶持,企業與文化的聯姻,特別是文化與旅游等文化產業和本土鄉間古老劇種等服務行業的內在結合,更能激活目連劇種的新生和廣為流傳,此外,還有“讓目連走進城市”等其它方面的因素……總而言之,以上諸多元素有機有效的嫁接,融合和相互激勵促進,應是安徽新發現古老劇種目連戲重獲新生的現實平臺。目連劇種的新生是可行的。

徽文化崛起了徽商,徽文化養育和發展了徽戲曲,其中包括了目連戲。在“打好徽字牌”的二十一世紀前半葉,目連劇種可謂是恰遇盛世,古木逢春,它重獲新生的可行性也是今天這個時代的產物使然。目連戲的可行又必將對現實文化藝術產生一定的社會作用和經濟價值。

傳統而古老的目連戲,它的現實意義何在,分析有三:一、能完善當代古老戲曲劇種;二、能增進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三、能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

一、完善當代戲曲古老劇種

戲曲界有“一出戲救活一劇種”之說。此句所指的是昆曲的《十五貫》。新中國成立后,“十”劇的重新整理改編,催成了當時搶救中的昆曲新生,是謂昆劇。這是一段梨園佳話,戲曲事實。此后,戲曲有很多劇種由此而獲得新的生命,江蘇“昆曲案例”告知我們,安徽的“目連戲”也可能由此而新出,成為安徽太平湖和新安江兩岸古老而現代的地方劇種。這是比照其它成功的更新劇種,再參照其它新生劇種的成功劇目而預見的。首先從戲名劇名出發。目連戲之所以稱之為“目連戲”,顧名思義,是因為目連戲有“目連”,《目連救母》是最能代表目連戲的劇目??梢?,“目連戲”由此而得名。我們可剔除“目”劇因果報應、陰陽輪回的封建迷信思想,來發掘揚善懲惡的戲劇主旨,重新改編整合,使“目”劇成為一出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新編劇目,從而,促使“目連戲”重獲新生。這應是行之有效的。再者,可從“目”劇的傳統單折小戲著手。如《思凡》、《下山》和《雪下》等戲曲保留劇目,進一步揚棄,使之重新成為目連戲的經典代表折子戲;不斷繼往開來,以點帶面,進而促成整合大戲和連臺本戲的排演。與此同時,目連戲還可舉辦鄉村、民間和區域“目連”競賽,走進城市,積極同黃梅戲等其它劇種同臺競技媲美和相互吸納兼容,不斷增進相互間的交流和進步,銳意革新,吸取先進的戲劇元素和現代科技。這樣,一個未來的重獲新生的劇種指日可待。這應是屈指可見的“目連世界”。

搶救“目連”劇,是搶救目連戲最直接、最便捷、最為行之有效的快捷通道;催出目連戲的新生,不僅推出了戲曲園地又一枯木逢春的花朵,最為重要的是,它充實和豐富了我國的地方劇種,又一次使得戲曲古老的劇種獲以新生,讓梨園異葩新增,爭奇斗艷。

戲曲劇種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統計,約為三百七十六種,而真正活躍在戲曲舞臺上的又有多少呢?從這個層面上來看,搶救目連戲,不僅在于增加了一個新生劇種,更在于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要長期“立”在舞臺上,“存”在博物展覽館,“活”在廣大觀眾的心間,乃至世界觀眾的中間,從而,進一步增進其地區文化和區域經濟的溝通與交流。

二、促進地區文化產業發展

一般來說,文藝復興和文化興盛與太平盛世有著一定的聯系。應該說,目連戲的搶救,恰逢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繁榮而穩定的歷史時期。近些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迅猛,特別是科學技術和現代傳媒的滲透、融合和競爭,使得文學藝術突飛猛進,各種藝術形式和手法的涌現,讓文化市場色彩繽紛,百花競放。然而,在現代文明的充實下,人們并沒有忘記傳統文明的傳承,沒有忘記傳統文化的張揚,沒有忘記傳統文藝的個性顯現。這是因為,人們需要它,又因為,它是我們的根。根文化,根的情結是植根于人的血液和靈魂的。我們常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反之亦然,越是世界的亦越是民族的。由此,我們的目連戲,也應正是如此。好在它今天終被人們發現和挖掘,正趕上今天的時代。

經濟的繁榮發展必然帶來文學藝術的昌盛。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并促動著整個社會經濟的進步。而文化產業的發展,又是建立在各個文化元素繁榮的層面之上的。其中,文藝戲曲的“目連戲”,又是一個“基因”,自然,目連戲的發掘、傳承和交流,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因素之一。

讓目連戲產業化應是它發展的目標之一。文化產業產生于文化市場,文化市場又是建立在我國市場經濟基礎上的。社會要發展,文化要繁榮。文化的真正繁榮,應是建立在文化市場的真正競爭和發展的架構之上的。沒有文化市場的繁榮,那種所謂的“文化繁榮”,只會是過眼云煙,曇花一現。因此,目連戲的發掘,除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的發掘,更應是在文化市場的框架下,建立發掘目連戲的有效運行機制,真正讓目連戲在市場文化的軌道上開端、運作、運轉和發展。這不僅使目連戲得以真正傳承,更能使之在產業化文化競爭中急流涌進,催生出新的目連戲,從而,有效推動整個地區的文化事業,促進地區文化市場及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帶動地方區域經濟增長

我們是市場經濟社會,當然文化也不例外,目連戲更應是如此。目連戲如果是市場文化運作,走“目連產業化”道路,必然帶來目連戲的搶救成活和傳承發展,更會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

首先是目連戲之間的市場競爭。這不僅能形成眾多的民間鄉土目連班社或目連戲班集團公司,還能產業化形成縣市級目連戲院團,這些團體的產生,必將帶動地方就業率的提升,文化市場的繁榮。

其次是它與其它劇種如皖南花鼓戲和黃梅戲間的市場競爭。市場競爭其實就是份額的爭奪,也就是利益的更多獲取,其中包括經濟、人才、就業、觀眾等,還有長久性演出市場。實際上,市場就是我們俗稱的“蛋糕”。這種“蛋糕”,從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一種利益,一種經濟價值。誰想占有,就得競爭,進入市場機制的競爭。這是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式和手段。目連戲和其它劇種的發展格局毫不例外,同樣要通過競爭手法,這樣便能真正推動目連戲經濟的增長,也能推動戲曲市場的經濟文化增長點。

再就是目連戲的嫁接和聯姻,將會推動區域旅游和其它企業的發展。常見“企業搭臺,文化唱戲”,這是一個雙贏的市場企劃和運作。但真正獲益的,還是地方經濟。無論是“體彩”等彩票摸獎演出也好,還是此節彼會的商業演出也罷,大都會跟地方政府和地方經濟有一定的關聯。目連戲仍不例外。讓各種企業來“搭臺”,用目連唱戲,一方面擴大和增強目連戲的影響和實力,一方面讓眾企業從中獲取企業文化廣告的無形資產利潤或直接現場獲益,另一方面,收效最大的還是地方。地方經濟的增長應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特色?!澳窟B地方”的經濟增長,也將在“目連唱戲”的帶動下收獲良多,獲益匪淺。

如果說目連戲能再次填補古老戲曲劇種的空白,能向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充實我國當代戲曲劇種是可行的話;那么,正因如此,它便能增進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帶動地方經濟的增長,它將成為一種實際功用。目連戲的意義便在于此。我們今天研究目連戲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不僅僅在于直接將它送進“研究院”,更在于它的現實價值。無價值的東西是無味無謂的。正因為我們的目連戲“有戲”、“可謂”,因此,我們共同來發掘和耕耘它。

期待既古老而將新生的目連戲得以傳承和發展,更期待著有關目連戲的新生事物得以成形和成功!

目連戲因故成戲,因戲成種,因種成山,又因目連山地域文化成名而流傳,其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如何再現今日傳奇,可以從戲曲劇種角度比照昆曲來展望目連戲劇種的發掘,從搶救和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來探尋古老目連戲的新功用,從鄭之珍《勸善記》的首倡行孝勸善主旨,來預示目連戲的“以本救戲”??梢?,目連戲的傳承與發展機遇無限?!澳窟B救母”的現實意義,可以引發新目連戲劇種的可行性:即“善”的永恒主題、目連戲文的文化底蘊和劇種的枯木逢春,古樹新枝。由此,我們可以展望將來目連戲的價值:一是在徽文化影響下重獲新生的古老劇種,豐富了當代戲曲劇種;二是推動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三是帶動地方經濟的相互增長。同時它與黃梅戲和皖南花鼓戲等劇種間的市場競爭,同樣能夠催生出新的觀演價值。

猜你喜歡
救母目連劇種
歲月有大愛
試論御伽草子《目連草子》對漢文學的接受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新興劇種的建構理念與文化再生
《中國戲曲劇種劇種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河南抗癌7 年女大學生賣花救母希望帶給更多人溫暖
鐵杵成針臨危不懼
如何讓古老戲劇文化與當代接軌——南陵全國目連戲學術研討會綜述
尋跡啞目連
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舉辦112個劇種118個劇目獻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