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連

  • 材料與闡釋: 就魯迅 《女吊》 的解讀問題答劉云老師
    〉 的復仇精神與目連戲的反叛特質》 一文, 認為在魯迅之前的傳統目連戲演劇中, 女吊本身即為復仇者形象, 而非拙文所謂魯迅對女吊精神的創造性改造。而支撐作者此一論述的材料與闡釋, 未免失之三途: 首先, 對引用的研究文獻時見關鍵性誤讀, 且文章的論述起點即建立于此類誤讀之上; 其次, 對使用的核心原始文獻的基本背景和性質失于生疏; 最后, 由此導致的后果是, 每每將魯迅明確反對的精神內容安置到對魯迅的思想闡釋中, 從而根本性地曲釋了魯迅“復仇” 話語的意涵

    中國圖書評論 2023年10期2023-11-04

  • 紹興非遺研究:紹興目連戲的源流、特色及代表出目
    、???? 紹興目連戲的源流紹興目連戲,是目連戲系統中的一個分支。目連戲,是指以佛教《佛說盂蘭盆經》“目連救母”故事為核心發展、演變而來的一類戲劇的總稱。目連戲脫胎于佛經故事,成型于北宋雜劇,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演變歷史。東漢初年,隨著佛教初入漢地,佛教典籍也被陸續翻譯成漢文。西晉時期,有西域三藏法師竺法護(約3-4世紀)者,精通多國語言,翻譯了包括《佛說盂蘭盆經》在內的佛經七十四部一百三十七卷?!斗鹫f盂蘭盆經》,便是目連故事的最早出處。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

    華夏文化 2023年2期2023-07-25

  • 佛教目連信仰對霞浦摩尼教的影響 ——以新發現的三件摩尼教科儀書為中心
    、福建新出三件與目連信仰相關的摩尼教科儀本目連菩薩,原本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又名摩訶目犍連,大目犍連等,被譽為神通第一,民間流傳有他的諸多故事,其中以他七月十五盂蘭盆節救母的故事最為出名。2008年10月以來,福建霞浦、屏南、福清等地發現了大量摩尼教科儀書,其中收錄與“目連”信仰密切相關的文字三件,即《借錫杖文》,有文字24行;《借珠文》,14行;《付錫杖偈》,4行(圖1~4)①論文三件科儀書圖片均由文獻所有者林鋆先生提供。,三者皆與民間流行的“血盆信仰”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4期2022-12-16

  • 目連故事流播研究四題
    教文學藝術史上,目連文化是備受關注的內容之一,研究成果頗豐。由于史籍傳承的復雜性、口傳文獻的多樣性和變異性,懸而未決的問題仍然不少。有的表面看來,微不足道,然細究之下,卻有特殊的研究價值。茲以筆者發現的四個小問題為例,在前賢時俊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再作探析。一、《目連變》抑或《目連經》晚唐孟棨①孟棨,據陳尚君《〈本事詩〉作者孟啟家世生平考》(載《新國學》第6 卷,成都:巴蜀書社,2006 年,第1-17 頁),應當作孟啟?!侗臼略姟贰俺皯虻谄摺痹唬涸娙藦堨?,未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11-26

  • 盧文弨稱《目連戲》為“目連變”原因之蠡測
    道文化而著稱的《目連(蓮)戲》①,往往被稱為百戲之祖。尤其在明清兩朝,其人物形象眾多(甚至還搬演目連三世及其家族的三世故事),內容龐雜,名稱各異,如《目連勸善》《目連傳奇》《目蓮救母》《目連救母傳奇》《目連救母記》《勸善金科》等。不過,引起筆者特別注意的是清代杭州人盧文弨(1717—1795)乾隆五十五年(1790)所撰《鐘山雜記》卷一“藉神”條釋“起傷”時的說法:優人演《目連變》,必先攜雞酒至叢冢間,殺雞瀝血而飲之,借鬼神附其身以為助,亦名曰起傷。演畢,

    閩江學院學報 2022年1期2022-11-21

  • 淺析高淳陽腔目連戲的價值意義和保護運用
    0)江蘇高淳陽腔目連戲,據考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700 多年的歷史,被戲劇界譽為“百戲之祖”。在京劇、徽劇以及越劇、錫劇沒有傳播之前,一直是本地區老百姓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餐。由于陽腔目連戲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新中國成立后,已停止公開演出。但作為古老劇種,在中國戲劇發展史上,仍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從1953 年開始,江蘇省文化廳開展保存戲曲遺產,挖掘傳統劇目的工作,在高淳收集整理了陽腔目連戲有關資料。1958 年江蘇省戲曲學校開辦了目連班,從高淳聘請10

    戲劇之家 2022年15期2022-11-12

  • 基于“在地性”研究看紹興目連戲的傳承保護
    10059)紹興目連戲是指流傳于浙江紹興市及其所屬各縣的以“目連救母”為題材的戲文,是紹興民間戲曲的主要演劇形式,也是紹興水鄉“社戲”的重要內容之一。目連戲是佛教文化與戲曲藝術結合的產物,南宋《東京夢華錄》就有關于目連戲的記載。歷史上,目連戲曾流布全國,不同地區的目連戲呈現出迥異的藝術風格與民俗風情。紹興目連戲作為目連戲的重要分支,在長久的積淀中完成了獨特的氣質建構,凝聚著深厚的紹興地域文化特色,堪稱紹興民間信仰習俗和戲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與

    戲劇之家 2022年27期2022-10-31

  • 敦煌敘事文獻《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英譯的描寫研究
    功能[1]。二 目連救母的故事及其文化影響目連即摩訶目犍連(Mahāmaudgalyāyana),是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目連救母的佛教故事源于西晉時期的《佛說盂蘭盆經》。自公元五六世紀開始,便形成了《佛說盂蘭盆經》相關的宗教儀式和習俗:每年農歷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會,這使得該故事得以代代流傳[2]17,為晚唐時期俗文學作品《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并圖一卷并序》的產生提供了敘事素材。以目連救母為主題的敘事文獻,除了唐五代時期的變文抄本,還出現了北宋以來的《尊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4期2022-08-02

  • 試論佛教偽經《凈土盂蘭盆經》的價值及其影響
    的關注點轉移到了目連身上,自此以后盂蘭盆完全成了一個弘揚孝道的盛會;其三,經中出現的羅卜和青提因緣成為了后世目連救母題材俗文學的根基。作為目連救母故事發展演化的重要一環,《凈土盂蘭盆經》充當了連接藏內《盂蘭盆經》與目連救母俗文學之間的橋梁,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關鍵詞:《凈土盂蘭盆經》;目連;偽經;變文 中圖分類號:G256.1;B9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2)03-0114-09On the Value and Inf

    敦煌研究 2022年3期2022-07-11

  • 試論御伽草子《目連草子》對漢文學的接受
    、“神通第一”的目連于餓鬼道救母升天的故事初見于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中。其后隨著盂蘭盆會的盛行,目連救母故事也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衍生出注疏、變文、寶卷等一系列相關作品。此故事傳入日本后,對說話文學、御伽草子、說經節和凈琉璃等文學形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御伽草子《目連草子》對漢文學接受的相關研究還寥寥無幾,甚至有學者認為其“創作原型完全出自日本”[1]199。筆者認為,其情節有相當大一部分借鑒了源自中國的《法華經》靈驗故事和十王思想。本文將對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05-11

  • 安徽目連戲聲腔發展脈絡鉤沉
    0001)引 言目連戲是一個依存于民俗活動的古老劇種,被譽為中國戲曲的“鼻祖”。目連戲唱腔“大多為高腔,以鼓擊節,鑼鈸伴奏。后期有的也受徽戲和民歌小曲影響,改唱別調。已知的目連戲劇本,有明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清張照的《勸善金科》,……也有不少短折,如《下山》《定計化緣》《戲目連》《調無?!贰赌械酢贰杜酢返??!F今川劇、漢劇、婺劇、桂劇、紹劇、調腔、昆曲、湘劇等地方劇種尚保留演出”[1]。近年來,有關目連戲的研究在國內外亦成為熱點、顯學,諸多學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22年4期2022-01-18

  • 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目連戲文本內容的演變
    210023)目連故事起源于印度,由此改編而成的目連戲卻在中國民間經久不衰,這與中國的民間接受密切相關。傳統目連戲研究通常只注重文本和作者,忽視了讀者(觀眾)層面的接受,而觀眾的接受恰恰是目連戲廣受歡迎的重要原因。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目連戲的研究熱潮重新興起,大量研究著作與學術論文紛紛出現。這使目連戲重煥生機。這些成果主要從研究綜述、思想文化、藝術形式、民俗特點、宗教價值等角度出發,系統闡述目連戲作為宗教和民間藝術的載體所體現的價值。但傳統研究并未重視

    戲劇之家 2021年31期2021-11-13

  • 辰河目連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謝杳文訪談錄
    的“中國辰河高腔目連戲”錄像演出,演主角傅羅卜,受到與會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好評,為弘揚辰河戲做出突出貢獻。2008年被授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目連戲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以佛經故事“目連救母”為題材,以戲曲表演為載體,宣揚儒家的忠孝節義,是佛教與中國戲曲結合的代表作之一。思想上兼容儒、釋、道三家,藝術形式上包容百戲、歌舞,穿插武打、雜耍,影響廣泛。它往往在特定的時間或節日結合宗教儀式及民俗活動進行演出,形成以演目連戲文為主的大

    文化遺產 2021年4期2021-07-23

  • 目連傳》中“花目連”的搬演形式與文化功能
    唐柳琦“目連救母”故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自北宋都城汴梁搬為雜劇演出,迄今仍活躍在戲曲舞臺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多年來,人們從不同角度對目連戲進行研究,獲得了可喜的成績。本文試圖在此基礎上,對《目連傳》中插演的各類戲曲劇目和綴串的歌舞百戲等目連救母本事以外的故事與表演形式——“花目連”現象進行研究,試圖探索它們與目連戲的關系,與宗教民俗的關系,以期對目連戲全貌的認識有所裨益。具體來說,《目連傳》中的“花目連”現象可以分為三大類:一類是在目連戲搬演過程

    戲劇藝術(上海戲劇學院學報) 2021年3期2021-07-01

  • 目連入戲圖像生成路徑探賾
    征。 以佛陀弟子目連為人物基型演變而成的目連戲, 又是神鬼劇的代表, 在東亞、 東南亞漢文化圈內的影響極其深遠。 目連戲以行孝為內核, 其演出文本經過幾十代藝人的不斷創新與完善, 業已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劇目, 并成為傳唱不絕的佛教戲劇經典。 這種以佛教思想引領戲劇故事主題并主導戲劇內容的做法, 擴大了中國傳統戲劇的題材, 提升了傳統戲劇的表演伎藝。 對于目連戲的研究, 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20年代日本學者倉石武四郎的 《關于〈目連救母行孝戲文〉》①。 隨后

    文藝研究 2021年3期2021-04-07

  • “高淳陽腔目連戲”與盂蘭盆節的關聯
    ■楊書娟目連戲是一個在中國有近千年歷史,且流傳地域極廣的特殊劇種。目連戲主要講述的是大孝子目連地獄救母的故事。這個起源于佛教的故事,使得佛教文化在“孝道”上找到了與儒家文化相通之處。目連戲就是佛教故事儒家化的客觀體現。佛教目連救母故事中的目連本是佛陀的大弟子是脫離世俗的僧人形象,目連戲中的目連是一個參加科考并高中但為了救母放棄做官、結婚并出家為僧這樣的一個具有世俗成功形象的大孝子。農歷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蘭盆節,目連戲通常在這一天上演。目連戲在發展過程中逐漸

    劇影月報 2020年6期2020-11-14

  • 淺談湘西辰河高腔《目連戲》的音樂特征
    術學院)辰河高腔目連戲《目連傳》屬于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形式,其唱腔源來于當地的山歌、號子、小調與傳入的江西弋陽腔的結合,有著相當濃厚的地域特色?!?span class="hl">目連傳》至今已留存的音樂曲牌有兩百多支,每支曲牌構成的基礎是由“板式”和“腔句”組成?!?span class="hl">目連傳》的聲腔音樂較活躍,其中以極具特色的高腔為主,兼唱低腔、昆腔和彈腔?!?span class="hl">目連傳》是一部大戲,歷代藝人在演唱技巧方面都有著自己的處理方法。據史料記載,藝人會根據故事情節的不同,可以創造出千種“變體”唱法。使唱腔更加豐富,故事情

    黃河之聲 2020年14期2020-10-15

  • 歙縣韶坑目連戲班社現存狀況調查與思考
    分會場舉辦“傳唱目連戲 文旅振興鄉村”演出。這是該村繼1989年后首次恢復目連戲演出,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此次目連戲復演通過挖掘、保護、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也將韶坑目連戲班社的歷史和現狀重新擺在了眼前。一、韶坑徐氏與目連戲班韶坑舊稱“韶川”,歷史上又名“韶鏗”,主姓徐,距今已有600 多年歷史。新安徐氏第一世祖為徐摛、徐緄,其十五世孫徐昶為歙縣徐氏始遷祖,南唐時(923~936)曾任歙州刺史,移居歙北皇呈干(因姓取名徐村),二十八世徐宗明由徐

    黃山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7-21

  • 目連戲中的觀音書寫
    410083)目連戲是以宗教故事“目蓮救母”為題材,保存于民俗活動中的古老劇種。這一故事源于《經律異相》《佛說盂蘭盆經》等佛教經典,主要敘述了佛陀弟子大目犍連(簡稱目連)救亡母出地獄的過程,其主旨在于勸人向善,勸子行孝。目連戲的演出一般是在中元節。在戲曲長期而廣泛的發展傳播過程中,以目連救母為主要題材的目連戲成為傳播觀音信仰、塑造觀音形象的一個重要媒介。進入當代以后,在江浙、福建一帶的觀音誕辰祭祀習俗中,還有目連戲的演出活動①。那么,目連救母的故事與觀音

    衡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5-22

  • 尋跡啞目連
    瓊?胡雅潔上虞啞目連和杭州西溪啞目連,是一起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根據《東京夢華錄》中對啞雜劇的描寫,可以看出啞目連這種古老而典型的民間啞劇形式,其實有著北宋勾欄“啞雜劇”的遺蹤?!芭_上一聲啼,臺下千人淚;臺上一聲笑,臺下萬人歡”,這句古老的諺語,道出了中國戲劇訴不盡的情懷往事。而在中國戲劇長河中有這樣一種獨特的戲劇存在,它沒有一句唱腔和對白,配以獨一無二的樂器招軍(),它就是“啞目連”,已列入浙江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興盛之地在上虞在炸雷

    文化交流 2020年4期2020-04-20

  • 目連救母”的媒介傳播:宗教文化的視覺化呈現
    想象空間的理解。目連救母故事的發展衍化與生死輪回觀念相對應,佛經、變文、寶卷、壁畫、儀式、戲劇等在中國化和世俗化生成過程中媒介各不相同。通過對美術史上與戲劇意識發生關系的“目連救母”母題的梳理,力求闡釋圖像與儀式形成共識的視覺化呈現程序。一、“目連救母”緣起及其文本目連為佛十大弟子之一,又稱大目乾連、大目犍連等。在佛的諸多弟子中,他以神通第一聞名。目連救母的故事,最初源于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盂蘭盆經》,全經八百余字?!冻鋈赜浖酚畜梅ㄗo小傳,“月支國人,世

    通化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3期2020-04-10

  • 文化“隱愁”與現實“解憂” ——區域文化傳承視野下環砂目連戲的生存現狀與未來愿景
    勇一、問題的提出目連戲是中國現存最為古老的劇種之一,發源于古徽州,在南北各地廣為流傳。①袁生:《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徽州目連戲》,《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該戲主要講述傅相行善而升入天堂,其妻劉青提褻瀆神靈,被打入地獄,其子傅羅卜(即目連,佛弟子)孝母情真,入獄救母的故事。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載于佛家經典。到了明代,祁門清溪人鄭之珍為借戲曲宣揚佛理,勸人為善,以正社會之風氣,在這些雜劇、變文、傳說的基礎上于 1579年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3卷

    文化與傳播 2019年5期2020-01-08

  • 試論中國戲曲中“目連文化”的淵源和發展
    琳 趙文壯一、“目連救母”的淵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目連,又名目犍連,全稱為“摩訶目犍連”。他皈依佛門,始得六通之后,便想將此事告知于父母,以報乳哺之恩,但他以道眼觀測出,亡母此時正在餓鬼道受苦,而且不得受食。目連為使亡母脫離餓鬼道,便以奉盂蘭盆,以饗十方僧眾。劉禎先生在《中國民間目連文化》一書中,在“目連救母”的故事中提煉出三個特征,而這也是它在中國民間流傳的立身之本,即 “報恩思想、題材異常、盂蘭盆會”[1]。后兩者關乎的是其特征體裁,“目連救母”雖然將傳

    文化學刊 2020年11期2020-01-02

  • 翼城南撖東岳廟與南撖目連
    舉行廟會,專演《目連救母》,因為東岳廟主管陰司,所以目連戲的演出也算適宜。從碑文的內容可以推測南撖東岳廟作為當地泰山神崇拜和官方祠祀東岳大帝的重要場所,也是元代以來戲劇演出的重要場所,圍繞著泰山神祭祀、東岳廟會開展的民間文化聚會和娛樂活動,對繁榮晉南戲曲文化,促進地域文化與商貿交流均具有積極作用。三民間信仰是各地強化其社區傳統或地方文化傳統的產物之一,南撖東岳廟的廟會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南撖東岳廟廟會期間,通常會表演一種和宗教有關的戲曲——目連戲。南撖目連

    尋根 2019年6期2019-12-23

  • 目連戲的現實性
    □ 韋京東目連戲是我國戲曲劇種之一,又稱“陽腔”。明初在現安徽省南陵縣已有此戲,后流行于皖、寧、浙、湘、贛等省。古老目連戲的主要劇目為《目連救母》,也演部分《岳傳》和《西游記》等戲?!澳俊眲≈?,《下山》、《雪下》、《訓悍記》、《王婆罵雞》和《老駝少》(又名“啞子背瘋”)等折最為流行。目連戲曾受山歌和徽調等藝術的影響,演唱主要用高腔,以鼓擊節,鑼鐃伴擊;唱腔有“四平頭”、“吊句子”、“念滾板”等,其曲牌有[娥兒郎]、[新水令]、[紅衲襖]等。該戲后兼唱部分昆

    黃梅戲藝術 2019年3期2019-12-15

  • 河湟目連戲:青海大地的江南記憶
    郭曉蕓目連戲因佛教故事《目連僧救母》而得名,它廣泛流傳于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山西、福建、河南等地,是中國最古老的戲曲劇種,堪稱戲劇鼻祖。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西溝鄉麻地溝村是我省唯一保留著這一古老劇種的地方。2008年,《目連寶卷》這個古老的傳統戲劇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麻地溝村這個無名的小山村,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目連戲:從江南到河湟目連戲是如何關山遠渡,來到青海的呢?在麻地溝村村民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這里的村民的祖上都是

    黨的生活·青海 2019年3期2019-06-11

  • 南樂目連戲的源流初探 ——以劇中“五閻王”和“南?!睘閷ο?/a>
    2006年,南樂目連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引起了學界一股目連戲研究的熱潮。南樂目連戲是現存河南目連戲中保存最完整、面貌最古老的一種,因此最具代表性。但目連戲究竟何時流傳到了南樂,又在民間經歷了怎樣的演化?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試圖以劇中“五閻王”和“南?!保ㄒ喾Q紫竹道,下同)兩個人物為對象,通過其在民間信仰、民間習俗中的演變來尋找一些線索,淺要分析南樂目連戲的源流問題。一、已有的南樂目連戲來源之說在南樂民間,目連戲平時被人們稱為“五鬼拿劉

    大眾文藝 2019年14期2019-01-27

  • 近三十年目連戲研究述評
    241000)從目連戲研究整體來看,其研究自20世紀20年代起始,后因政治問題研究一度停滯不前,終在20世紀50年代得以重視,大量的戲班重新排演目連戲,學術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持續進步,近三十年(1987-2018)來更是有大量成果見諸于刊。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關鍵詞“目連戲”檢索,1981-1986年共只有5篇,1987-1997共169篇,1998-2007共215篇,2008-2018共232篇,呈逐年穩步上升趨勢。特別是在舉行大型研討會的年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9年2期2019-01-10

  • 關于徽州目連戲保護與研究中 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041)一、引言目連戲發源于北宋雜劇《目連救母》,廣泛流布于南北各地。主要存在形式有兩種:其一,與地方戲曲相結合,形成了各劇種中豐富多彩的目連劇目;其二,在明萬歷祁門劇作家鄭之珍《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以下簡稱鄭本)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獨立的劇種——徽州目連戲。以單一戲曲故事演化成為一個劇種,這在中國戲曲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徽州目連戲的特殊價值也因此為研究者所高度關注。然而,徽州目連戲生存發展之路卻歷經坎坷。因其與宗教和民間信仰難以分割的關系,中華人民共

    安徽開放大學學報 2018年3期2018-12-31

  • 悲壯的親情
    病”。清末民初,目連戲開始真正盛行于上海。其時流行的目連戲有四種——徽劇、紹興武班、昆劇、京劇。前一陣我在上海昆劇院看《目連救母》,想到一些有趣的問題。目連戲又稱《救母記》。目連不忍見到母親在地獄中受苦,甚至愿意為了救母放棄修行,被解除神力,貶為凡人?!?span class="hl">目連救母”的故事為什么那么受歡迎?實際上還是來自故事本身的悲劇力量。身為人母,永生永世牽腸掛肚,一直到死,化成鬼魂,還在思念兒子。目連明知母親有罪,卻愿意為母親的罪承擔責任。他承擔的方式,是不惜犧牲自己的前

    讀者 2018年24期2018-12-04

  • “破盆”目連:祭祀與戲劇
    劉禎摘 要:道真目連戲演出一般為喪葬演出,喪葬者為女性,而沒有生產過的女性和男性死亡,不表演目連戲,不是以娛樂與藝術的名義進行。演中人物多戴面具,這是道真縣目連戲與其他各地目連戲演出的顯著區別,也是該目連戲演出與儺班一體的重要標志。在目連戲研究最熱之時,南方絕大多數省份目連戲發掘和演出此起彼伏,貴州始終沒有進入這一“熱”的研究視野中。道真縣目連戲的演出,不僅填補目連戲演出和傳播區域范圍的空白,而且,其獨特的祭祀表演為我們提供了對目連戲全新的認識。關鍵詞:目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8年2期2018-09-10

  • 正定目連
    禁演了。但是,《目連戲》中的折子戲《思凡·下山》,我是吹奏演出過的。1985年中國研究院在保定清西陵舉辦“中國戲曲志編纂工作培訓班”,曾放過湖南的目連戲錄像,我有了一個粗淺的印象。鬼戲解禁后,蘭文云演的《滑油山》在央視11頻道播出,我第一次見到這出戲。編纂《中國戲曲志·河北卷》時我任副主編,卻沒有想到我的家鄉會有目連戲。究其原因:一是自己對家鄉的戲曲不熟悉,二是地方的同行也不知道那是目連戲。如果漏報了,那將抱憾終身,愧對家鄉父老。這事兒是我在退休回家和正定

    當代人 2018年1期2018-03-21

  • 拗九節考
    有三種,分別是“目連孝母”說、“正月晦日”說和“送窮”說。一、“目連救母”說今人多將拗九節稱作“孝順節”“孝九節”,并認為拗九節源于佛教中目連救母的傳說。閩地傳說,目連的母親因生前悍惡墮入地獄,目連孝順,為了送去的食物不被小鬼吃掉,便用花生、紅棗、桂圓、糯米等混煮成甜粥,再灑上黑芝麻送去,告訴獄卒小鬼那是骯臟的“黝垢”(福州話“九”與“垢”諧音),“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恰好是正月二十九,目連的母親三十九歲,有感于目連對其母的孝順,人們便將

    文化學刊 2018年2期2018-03-07

  • 草戲狂歡
    同體”。以徽州的目連戲為例。目連是佛教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戲文內容為傅相一家篤信佛教,傅相救孤濟貧,死后升天;其妻劉氏有一天忍不住破戒開葷,被罰入地獄;其子傅羅卜拒婚出家,法號目連,為救母挑著經書,跋山涉水,下十層地獄,最后贖母成正果。目連戲源于晉,成于宋,繁盛于明清,延續至民國。從空間上說,它根于河南,卻在長江以南的南方諸省開花結果?;罩葜猿蔀?span class="hl">目連戲重振的基地,原因有二:一是明代徽州有個窮秀才叫鄭之珍,在萬歷年間撰寫《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共三卷一

    財經 2017年26期2017-11-23

  • 江西目連戲復排工作扎實推進
    國江 魏 軍江西目連戲復排工作扎實推進文/圖 蔣國江 魏 軍本刊訊:2017年4月至5月,由江西省藝術研究院申報實施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江西目連戲復排工作扎實推進。為傳承江西目連戲,江西省藝術研究院與弋陽縣文化廣播電影新聞出版局及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合作,率先將江西目連戲中最為古老珍貴的弋陽腔目連戲經典片段恢復排演。此次復排工作,恢復排演了《松林試卜》《思凡》《地獄見母》《閻王不語》《盂蘭大會》等弋陽腔目連折子戲。通過復排傳統弋陽腔目連戲,不僅有效地

    影劇新作 2017年2期2017-07-31

  • 反思目連戲的“救母”主題 ——評復排版川劇《目連之母》
    □ 蘇國昌反思目連戲的“救母”主題 ——評復排版川劇《目連之母》□ 蘇國昌川劇《目連之母》借助目連和李華君在劉氏四娘情感場域中的映射關系,重構了目連救母故事的立意,既塑造出一個勇于追求本性、自我救贖的劉氏,又反思了行孝救母的目連戲主題,將母子二人的訴求和選擇還原到人類情感完型的層面來詮釋。川??;《目連之母》;救贖;目連戲20世紀90年代的川劇舞臺上,涌現出兩臺以劉氏四娘為主角的新編戲,一是譚愫等人編劇的《劉氏四娘》,二是徐棻編劇的《目連之母》。前者雖名“劉

    視聽 2017年12期2017-05-07

  • 鄉村里的鬼戲
    月當燈。前郭村的目連戲傳承人張占良老人告訴我說,“從前村里每到正月十五左右,天爺廟前都有目連戲演出,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都趕來觀看,人山人海的,那場面很大。民國年間,俺村的目連戲去縣里演出,縣長還賞過四塊大洋呢?!睆堈剂祭先擞凶逃形兜刂v述著。千年傳承目連傳說目連戲講的是“目連救母”的故事,最早見于東漢初年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說盂蘭盆經》,“孟蘭”是梵文音譯,意為“救倒懸”。唐朝文人改編成說唱文學《目連救母》(敦煌變文之一)。有關目連戲最早的文字記錄見于南宋孟元

    時代報告 2017年4期2017-05-03

  • 南樂目連
    2006年,南樂目連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流傳于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民間的一個口述戲本,當地俗稱“玩鬼”,由宋朝都城開封傳入南樂縣。全劇共九場:“閻王差判官”“五鬼鬧判”“五鬼拿劉氏”“審劉氏”“捉拿劉長基”“五鬼背葫蘆”“陰曹酷刑”“目連下山”“酆都救母”?,F僅存“五鬼拿劉氏”“捉拿劉長基”和“目連下山”三場,是由第五代傳承人蘇尚志口述,韓德英、楊健民兩位學者整理記錄,其他場次都沒有文字版本。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五鬼拿劉氏”一場。這些表演內容

    尋根 2017年1期2017-04-08

  • 祁劇《目連救母》的多維解析
    ○景俊美?祁劇《目連救母》的多維解析○景俊美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和全國戲曲工作座談會上的部署,由文化部主辦,文化部藝術司、北京市文化局承辦,中國評劇院協辦的“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匯報演出”于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1月19日在北京舉行。此次匯演共有來自全國19個省區市的20名優秀中青年演員領銜主演的20臺優秀劇目參加,涵蓋越劇、揚劇、豫劇、川劇、祁劇、秦腔、漢劇、評劇、吉劇、黃梅戲、龍江劇等18個劇種

    文藝論壇 2016年4期2016-11-21

  • 真正的百戲之相
    正的百戲之祖——目連戲。目連戲演出的《目連救母》故事最早來自宣揚因果報應的佛教變文,講述了目連的母親因生前貪吃開葷,死后被打入地獄受苦,目連為了救母擺脫苦海,經歷了種種苦難和考驗,但因其母罪孽深重,仍不能走出鬼道,目連便聽從佛陀的開示,于七月十五日建盂蘭盆會,借十方僧眾之力讓母吃飽,又連誦七天七夜佛經,送母進入了天堂,于是便有了七月十五設盂蘭供養十方僧眾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以及在盂蘭盆節前后搬演目連戲的習俗,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曾記載:“構肆樂人,

    音樂生活 2016年1期2016-05-30

  • 文化遺產 紹興目連
    “南音之始”。一目連戲是中國古老的民間劇種,因專演《目連救母》而得名,戲劇故事源于《經律異相》《佛說盂蘭盆經》等佛教經典。相傳佛門弟子大目犍連即目連,其母死后墮入地獄遭受種種磨難,目連悲心深重,遍游地獄尋母,并請求佛祖救拔其母。目連戲宣揚了孝道和因果報應等,戲中穿插了不少雜耍表演,如度索、翻桌、蹬罈、跳索、跳圈、竄火等。目連戲是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有證可考的劇目,被喻為“中國戲曲的鼻祖”。史籍記載,至唐、五代時,目連戲故事漸趨完整;北宋時,開封已有連演七天目

    浙江檔案 2016年6期2016-05-16

  • 口述歷史 尚有一分力,就要發出一分光
    江省紹興市,我與目連戲結緣,決非偶然。我出生于一個梨園世家,祖父王茂源當時被譽為“七邑第一小丑”,父親王繼發是當時知名的老生演員,到我這一代,已經是三代從藝。我7歲(指虛歲,下同)時跟隨祖父進入上海老閘大戲院學戲,每天泡在戲碗子里,時時能接觸到戲文、天天都有戲看,這樣日積月累、耳濡目染,就產生了對戲劇藝術的濃厚興趣和學習戲劇的強烈愿望。我大概學了兩年之后,就開始登臺演出了,那時一邊演出、一遍學習。9歲在同春舞臺(浙江紹劇團前身)登臺演出,1945年入“泉源

    浙江檔案 2016年6期2016-05-16

  • 祁劇《目連救母》的多維解析
    中心推出的祁劇《目連救母》令人大開眼界。絕活兒也好,劇情也罷,甚至那種原生的民間性和接續古代戲曲的啞劇表演都是其區別于一般地方戲的特色所在。筆者以為作為舞臺藝術,《目連救母》的第一標準是表演;同時,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傳承項目,《目連救母》的第二標準應是歷史傳承的意義;第三,作為需要面向市場、走向大眾的藝術形式,《目連救母》的第三個標準則必然是觀眾的認知。這三個標準也是三重維度的權衡,讓我們看到一出好戲的價值意義,比如它承載多,讓人心生敬畏;它亮點多,

    創作與評論 2016年4期2016-03-16

  • 民間傳統的生命力
    承中心及安徽祁門目連戲班受邀參加在香港舉行的2015年中國戲曲節,演出各自的目連戲代表作,引發香港觀眾對目連戲的關注。香港本地沒有目連戲班。然而隨著近年中國戲曲節上,2010年演出仙游莆仙戲折子“開葷”“后花園咒誓”,2011年演出祁劇《目連救母》、2013年演出新昌調腔折子“男吊”、“女吊”、“調無?!?,各劇種中的目連戲先后與觀眾見面,其自然古樸的風格、豐富的技藝吸引了諸多觀眾。早在2010年福建省鯉聲劇團演出后,媒體中即有聲音表示希望觀看各地目連戲的集

    上海戲劇 2015年10期2015-10-19

  • 目連戲看儒家孝親思想對佛教文化之影響
    430205)從目連戲看儒家孝親思想對佛教文化之影響孫向鋒(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佛教原本不注重血親倫理觀念,教義中更無孝親思想。佛教傳入中國后,為了吸引信眾,逐漸引入了儒家孝親觀念。這一觀念主要通過與“目連救母”相關的佛教文學、民俗活動、戲曲演出進行傳播。目連戲對漢傳佛教文化中孝親思想的構建具有重大意義??疾?span class="hl">目連戲的形成與傳播過程,有助于我們認識漢傳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逐漸形成獨特文化品格的過程,更有助于我們認識中華傳統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5年5期2015-03-27

  • 目連戲的緣起與衍化
    300384)目連戲的緣起與衍化陳平(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4)中國民間素有目連救母的故事,就其藝術形式來說,從最初的佛經演化出的變文到今天我們還能看到的目連戲,可謂歷史悠久。而這一衍化的過程也正體現了戲劇的發展與民間文化的關系,本文就是以目連戲的發展為中心,進而探討中國戲劇,尤其是民間戲劇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目連戲;衍化;民間戲劇一、目連戲的歷史發展(一)北宋目連戲雜劇目連救母的故事從唐五代說唱變文,到北宋便上演為雜劇,可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4年11期2014-11-22

  • 儀式、戲劇與意識形態(續)
    重要一頁:從民間目連戲到宮廷目連戲上述禁忌只是官方意識形態與民間意識形態在戲劇領域展開斗爭的一方面,而妥協與合作是斗爭的另一方面。但妥協需要一個介于兩者之間的協調者,一種起橋梁作用的力量,在中國,扮演這種角色的是士紳階層。不管是在哪一方面,士紳文化與朝廷文化在控制與壓制民間文化上都建立了一種意識形態合作關系。士紳階層是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結構中最具活力的階層。在元代,統治者將士紳階層打入社會的底層,拒絕和他們合作,但是,士紳階層作為中國文化大傳統的代表,與

    劇作家 2014年4期2014-04-17

  • 新編粵劇《目連救母》中佛、儒孝道觀的矛盾與融合
    《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并且對情節加以豐富,就形成了目連戲。因此,目連戲是佛教文化和中國本土文化融合的產物。目連戲的故事基本框架就是“目連救母”,其中心主旨是“孝”。起初,僧侶們是為了傳講佛經,用講唱的方式把“目連救母”的故事講給群眾。直到宋元時期,“目連救母”故事被引入戲劇中來,形成了目連戲。至明代,目連戲的框架和主題定了下來。清代,更出現了以目連故事為題材的宮廷大戲《勸善金科》。受清中葉戲劇“花雅之爭”的影響,現代地方戲中目連戲的演出也出現了

    河池學院學報 2014年3期2014-04-08

  • 目連故事在中國的演變及其文化分析
    300191 )目連故事在中國的演變及其文化分析劉 杰(天津廣播電視大學 文法學院,天津 300191 )源于古印度的目連故事傳入中國后經歷了三個主要演變階段,演變的過程即目連故事的中國化過程,其中加入了諸如孝道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思想內容,故事的載體則由佛經向變文、戲曲、寶卷等多種形式轉變,佛道交融、市民思想興盛等現象則是目連故事演變的文化背景。目連故事;演變;文化分析;佛經目連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生活在釋迦牟尼創立佛教的時代。關于目連故事最早見于原始佛教典

    天中學刊 2012年3期2012-08-15

  •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徽州目連戲武打藝術的保護研究
    化遺產視角下徽州目連戲武打藝術的保護研究彭文兵(黃山學院 體育系,安徽 黃山 245041)目連戲是我國唯一的歷史宗教戲,被贊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古徽州是學界公認的目連戲發源地之一。目連戲屬武戲范疇,武打藝術是目連戲中的精華,在目連戲的發展起中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罩?span class="hl">目連戲尤以武打、雜耍見長,深受觀眾的青睞。同時徽州目連戲武打藝術又是徽州倫理、道德和徽州武術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對其采取有效保護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徽州目連戲;武打藝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2年2期2012-04-13

  • 三湘目連文化(十)
    文憶萱二十一目連戲中的紙扎與煙花目連戲中有許多紙扎,由來已久?!短这謮魬洝分幸草d有“為之費紙扎者萬錢”,可見明代萬歷時已盛行,但卻同樣因時、因地而異。湖南唱目連戲的紙扎,分戲內戲外兩種。戲外即指在演出場地周圍扎十八層地獄:刀山、劍樹、鋸解、磨挨——那是我七十年前所目睹。還有數以百計的天燈或數以千計的河燈,送寒林的紙船,那都所費不菲。戲中的品類更多:如“郗氏變蟒“中的蟒,“桂枝思凡”時的龍、虎;“武帝升天”和“傅相升天”時的仙鶴;“老漢馱妻”的老人頭、婦女腿

    藝海 2009年3期2009-04-14

  • 三湘目連文化(八)
    文憶萱十六《目連救母》與湖南戲曲中國已經出版了不少戲曲史方面的專著,但是,關于戲曲正式形成的準確時間尚無定論。因為中國戲曲源于民間,且被正統觀念視為賤業,難入正史,可靠的史料實在太少。幾十年來,我們都是在方志、前人筆記、稗官野史中爬羅剔抉,所獲有限。即如目連戲,我們現在唯一擁有的早期資料還是只有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的那寶貴的二十六個字,但那絕不是目連戲的最初形成時間。因為孟元老所看到的已經是由“構肆樂人”作為中元節例行的“節令戲”在公開演出,而且能連演八

    藝海 2009年1期2009-02-17

  • 目連戲的文化遺產意義
    凌翼云目連戲是湖南入圍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一。目連戲指以目連救母故事為題材的戲劇,它是一個大家族。我國許多古老的地方戲曲劇種曾有目連戲。湖南的祁劇、辰河戲、湘劇,江西的戈陽腔、四川的高腔、浙江的紹戲、福建莆仙戲、以及福建、安徽、湖南、江西的木偶戲都曾有過大本的目連戲。戲曲舞臺的散折戲《思凡》、《雙下山》、《王婆罵雞》、《三匠爭席》、《滑油山》、《游六殿》、《鐘馗》等,或出于目連戲,或與目連戲有淵源。折子戲《老背少》,也叫《啞背瘋》或《老漢馱妻

    藝海 2009年9期2009-01-18

  • 目連救母
    見證·影像志《目連救母》從湘西小城來到巴黎國際舞臺,源自一個法國人的中國情結。(1)圖組:儺戲面具和戲劇臉譜班巴諾1958年曾經在北京大學留學,后來成為中國戲劇專家。他認為,中國戲劇從戴面具的儺戲發展到畫臉譜的戲曲(圖1),《目連救母》起著承上啟下的傳承作用。班巴諾便和中國好友靳之林開始尋找,希望看到這出戲。班巴諾(巴黎東方語言學院教授):我知道這個故事,我也知道本來有這樣的戲劇。而且我覺得這個很有意思,因為不但跟戲劇有關系,還跟宗教有關系,而且可能在中國

    走近科學 2008年7期2008-06-26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