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分工思想及其新時代意蘊

2019-12-16 02:20單宗玥
人民論壇 2019年33期
關鍵詞:分工協作馬克思

單宗玥

【摘要】馬克思對社會分工的起源、本質和應然狀態的描述構成了其分工思想,對新時代社會分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社會分工具有客觀必然性,應當合理認識其現實基礎;二是協作是保障分工運行的根本,要從觀念和制度層面加以維護;三是從自發分工向自覺分工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愿景,新時代需要通過治理增量改革實現這個目標。

【關鍵詞】社會分工 新時代 社會治理 自覺分工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馬克思對社會分工的起源、本質和應然狀態的描述構成了其分工思想。首先,馬克思肯定了社會分工的歷史必然性,批判繼承了亞當·斯密的社會分工理論,認為社會分工建立在自然分工的基礎上。其次,馬克思所說的分工是具體社會形態中的分工,是以社會協作形式體現在實際社會生產中的分工;是一種特殊的、有專業劃分的、進一步發展的協作形式;是“提高勞動生產力,在較短的勞動時間內完成同樣的工作,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能力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和延長剩余勞動時間的有力手段”。最后,馬克思論述了社會分工最終呈現的應然狀態為自覺分工,即“自覺地把一切自發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創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性,使它們受聯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

新時代的社會發展和馬克思分工思想在原理層面有共通之處:一是新時代的生產力發展仍需要社會分工;二是新時代社會的異質性使協作成為分工運行的關鍵;三是新時代社會分工的目的是推動社會主義往更高的形態發展,社會分工有著從自發到自覺發展的內源動力。

社會分工具有客觀必然性

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是生產力進步的結果和需要,具有歷史必然性。一方面,個體的勞動能力有限,無法適應社會生產擴大化的發展,而分工可以將社會生產切割成許多個單元,充分發揮個體的優勢;另一方面,個體的主觀能動選擇也是社會分工的形成因素,“人的不同志趣和才能為自己選擇到適宜的活動范圍”。馬克思對社會分工歷史必然性的論述同樣適用于新時代,新時代社會分工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有效措施。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黨和國家執政能力的提高、社會組織和企業的繁榮發展,以及公眾普遍素質的提升,是新時代社會分工的現實基礎。

勞動存在質的差異。社會發展階段的差異、人的差異、資源的差異,是社會分工的前提,后兩者決定了不同主體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受教育程度、生理條件以及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差異,不同勞動者在勞動能力和水平上出現分化。東西部差異、城鄉差異、沿海和內陸差異等地域發展差異也客觀存在。新時代,社會分工專業化、細化成為人人參與社會建設、縮小區域差距、最大程度解放生產力的客觀要求。

協作是社會分工的效率之源

“協作”概念的提出是馬克思分工思想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分工理論的超越。英國古典政治學一直以來就有研究分工的傳統,亞當·斯密提出了孤立的“專業化”范疇。馬克思發現分工系統中的“協作”創造了社會生產力,分工效率的源泉是勞動協作。與亞當·斯密的“專業化”范疇相比,“協作”范疇與人類固有的社會屬性高度契合。

社會參與的最小單位是人。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獨有的政治性就是將自身利益和需要的一部分讓渡給共同體,從而獲得更好的共同體資源和條件。我們在社會中的公共性指的就是在治理過程中因協作而產生的共同契約和價值。如果說我們理解社會分工存在必然性的基礎是承認社會的異質性,那么我們在關注分工協作時,則更多地把社會看作一個整體。公共性就是將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后的價值旨趣。當社會是主體、個人和國家是客體時,個人的社會性或是國家的社會性都為社會的公共性服務。從這兩個層面考慮,意識形態領域或文化領域的公共性向度和制度的公共性向度是保障社會協作的重要條件。

社會分工與協作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協作是分工的效率保障,離開了協作,分工帶來的巨大生產效率就不復存在,甚至會導致資源的浪費。社會規模越大,涉及主體越多,分工和協作統一的難度就越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要保障分工與協作的統一,公平正義應當在社會治理的價值取向中占據重要位置。馬克思描述的由分工帶來的危險,在現代社會仍然存在,如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等。堅持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不僅能提高社會治理的公眾參與度,更重要的是能緩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分工與協作的統一。社會的正義與平等息息相關,對于平等的討論現在大部分集中于分配層面,實際上真正的平等應當是生產層面的平等。也就是說,真正的平等是指人們能夠參與社會治理并且融入社會生活,獲得實質性發展機會,行使自己的權利。參與式民主既是公平正義的要素,也是公平正義的前提。在異質性的社會或者說多元化的社會中消滅差異并不實際,因為由差異而形成的各種群體要求被賦權的過程就是社會分工的過程。

社會分工的最終愿景是由自發分工發展為自覺分工

馬克思所說的社會自覺分工是指個人完全有條件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發展需要安排自己從事符合自己意愿的勞動,與自發分工相對應。社會自發分工是指生產力還沒有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帶有一定強制性的分工。馬克思對自發分工的解釋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在物質財富沒有極大豐富的情況下,生產難以擺脫對自發分工的依賴;另一方面,強制性的分工會帶來人的異化,在公共生活中表現為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分裂。

推動自發分工向自覺分工發展,促使主體性得到最大發揮的社會才是良性社會。自發分工向自覺分工的進階是在共同體環境中完成的,分工的發展推動了共同體由“自然共同體”向“虛幻共同體”再向“真正共同體”的發展?!罢嬲餐w”即共產主義社會,“真正共同體”中沒有異化勞動,自覺分工成為分工的形式。共同體的管理職能不復存在,社會高度自治,真正實現自由人聯合體。共同體成員只有分工的不同,而不會對象化為異己的客體。自發分工向自覺分工進化的過程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即這個過程是治理主體從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最后到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是對立統一的歷史過程,即這個過程是逐漸實現治理主體性最大化、消除等級化分工和對抗性分工,最終實現治理主體與治理對象對立統一的過程。

勞動的本質是自由、崇高、自主,自覺分工恢復了勞動的本質。在自發分工的前提下,人們通過分工交換勞動成果;而在自覺分工的狀態下,勞動成果實現共享,勞動的形式不再成為束縛,人們不再把勞動作為一種工具,而是作為追求。馬克思認為,“國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員的辦法是: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成員;把個人的目的變成普遍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變成合乎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獨立性變成精神的自由;使個人以整體的生活為樂事,整體則以個人的信念為樂事”。在這里,人真正把自己作為類存在物,社會力量不再被當作政治力量與個人分開。

在社會生產力還不發達的條件下,自發分工的合理性依然存在。因此,新時代,社會分工應根據我國當下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經濟政治發展水平,在循序漸進中推進。從根本上來說,發展生產力是其必要的物質積累。此外,個體要不斷增強參與公共生活的能力,成為積極的公民;中間層的社會團體應自覺認同并承擔更多的公共責任;政府的治理也應當從被動應對變為主動準備。

社會自覺分工的最終愿景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即人類擺脫異化的物物交換,擺脫勞動異化,擺脫交往異化。社會解放和勞動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兩個向度,也是社會分工的兩個向度。一方面,社會充分容納個人的發展,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身的最大能力,實現自由全面發展;另一方面,傳統意義的分工被消滅,自覺分工成為分工的主要形式。

(作者為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馬克思國家與社會及其當代啟示研究”(項目編號:KYCX18_050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②《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猜你喜歡
分工協作馬克思
創新協作的四個階段
最有思想的句子
“分工明確”等十四則
《卡爾·馬克思:世界的精神》
小蜜蜂
粵桂扶貧協作成效顯著 天等脫貧號角鏗鏘嘹亮
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粵桂扶貧協作工作推進會上的講話(摘錄)
馬克思分工理論研究述評
國際分工是一個不斷走向深化的過程
協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