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表演藝術的發展歷程*

2019-12-17 11:18黃曉懿鐘林
黃河之聲 2019年10期
關鍵詞:交響樂古典舞歌劇

黃曉懿 鐘林

(1.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分院,四川 成都 610041;2.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與房地產分院,四川 成都 611433)

表演藝術是由創作者、表演者、欣賞者三者共同作用形成的,通過表演者的舞臺表演來塑造形象、傳達情感,完成藝術創造,從而表現真實生活的綜合舞臺藝術。我國表演藝術的四大門類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歷經滌蕩,探索前進,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中國傳統戲劇的發展

戲劇有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之分,中國戲劇又分為傳統戲劇和新式戲劇。在這里,主要研究的是中國傳統戲劇。中國傳統戲劇是以表演者、表演場所、觀眾為基本要素,綜合由戲文、雜劇、傳奇、地方戲構成的戲曲和其他戲劇形態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藝術形式,它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發生期

此階段從遠古時代到春秋之前,又被稱為原始宗教階段。表演是一種嚴肅的宗教儀式行為,無主觀娛樂性存在,是完全的儀式性戲劇。

(二)孕育期

此階段從春秋開始,到兩宋時期,又被稱為民俗演藝階段。表演呈現出儀式性漸弱,娛樂性漸強的特征,分為從儀式到娛樂的階段(先秦至兩漢時期)和從娛樂到藝術的階段(唐、宋、金時期)。前一階段的戲劇使民俗表演活動大盛。后一階段的戲劇向戲曲藝術過渡,多種戲劇形態逐漸形成。

(三)成熟期

此階段從宋元時期到20世紀后半葉,又被稱為戲曲藝術階段,可分為戲文、雜劇、傳奇、地方戲四個階段。傳統戲劇逐漸成熟,以審美為主要特征的戲曲藝術是當時的主要表演形態,同時,產生了相應戲曲文學類型。

二、中國歌劇的發展

中國歌劇的表演形式有西洋歌劇模式和民族歌劇模式兩種,這兩種風格迥異的表演形式正逐步走向融合,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洋歌劇的發展道路,共同探尋著構建中國歌劇表演體系之路。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歌劇經歷了三個階段。

(一)探索生成期

此階段從1920年開始,至1949年結束。20世紀20年代,黎錦陣創作與演出的兒童歌舞劇揭開了中國歌劇史的序幕。繼他之后,中國歌劇藝術創作發展緩慢,代表作有古裝音樂歌劇《王昭君》、話劇加唱式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古裝歌舞樂劇《西施》、歌唱劇《上海之歌》、歌舞劇《桃花源》等。由黃源洛作曲、李嘉和臧云遠作詞、陳定編劇的歌劇《秋子》和由詩人邵子南和賀敬之編劇,馬可等作曲,王濱導演的民族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與演出,標志著中國歌劇出現“美聲唱法”與“寫實”的表演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和“戲歌唱法”與“虛實結合、以實為主”的表演相結合的民族新歌劇的表演形式。這兩種不同的表演形式標志著中國歌劇開始了民族化與世界化的探索,呈現出多元化態勢。

(二)成長期

此階段從1949年開始,至1966年結束。此時期中國歌劇表演藝術的兩種形式的發展呈現出不均衡的態勢。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發展較好,更多融合了戲曲音樂等元素,在民族風格上更加濃郁,涌現出以郭蘭英為代表的大批民族歌劇表演藝術家和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被稱作是“在戲曲基礎上發展歌劇”的《小二黑結婚》、《洪湖赤衛隊》、《江姐》等。西洋歌劇模式的歌劇由于受到該時期政治、“土洋之爭”等因素的影響,作品相對較少且沒有太多舞臺實踐的機會,代表作有中國第一部反映少數民族斗爭生活的歌劇《草原之歌》、及后來的《阿依古麗》、《傷逝》、《原野》、《蒼原》等。西洋歌劇模式表演藝術的民族化在摸索中緩慢前行。

(三)荒蕪—復蘇—成熟期

“文化大革命”運動,使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領域都遭受了空前的損失,特別是文化領域,歌劇幾乎荒蕪只有少量歌劇被允許演出,如“維吾爾歌劇”《紅燈記》、大型歌劇《礦工的女兒》、小歌劇《跟著毛委員打天下》、《紅星照我去戰斗》、《當家作主》、兒童小歌劇《學毛選》。

1977年11月的文藝座談會使我國文藝界在經歷荒蕪期后開始復蘇。特別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中國社會由此步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階段。至此開始,中國歌劇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代表作有歌劇《星光啊星光》、《啟明星》和《壯麗的婚禮》。

20世紀80年代后,西洋歌劇模式的表演形式與民族歌劇表演形式逐步走向融合和成熟。出現一大批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民族歌劇《黨的女兒》、《野火春風斗古城》,西洋歌劇《原野》、《蒼原》等。

三、中國交響樂的發展

交響樂由意大利式歌劇序曲演變而成,源于歐洲,傳入中國,經歷了萌芽期、低谷期、豐收期和繁榮期,在其發展演變過程中,從以傳統民族風格為特色到追求風格迥異的新潮作品,再到不斷追求中西合璧的多元化風格,逐漸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萌芽期

20世紀2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我國交響樂發展的萌芽期。1929年,黃自創作的畢業作品《懷舊》序曲,翻開了我國交響樂的第一篇章。自新中國成立后,一大批優秀的交響樂作品成為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如雨后春筍般在神州大地上萌發。

1959年,何占豪等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成為建國后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作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深刻地時代背景下,加上前蘇聯歷史革命音樂創作對我國的影響,大量作品開始描繪中國戰斗的壯麗詩篇。代表作有以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為題材的《長征交響曲》。

(二)低谷期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我國交響樂發展的低谷期?!拔幕蟾锩笔刮覈慕豁憳返氲凸?。不僅國外的交響樂作品遭遇冷落,我國的交響樂作品也遭遇坎坷和批判。這一時期的創作曾一度與戲曲結合,借用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在風格方面更具民族性,以表現社會性的重大題材為主要特點,代表作有鋼琴協奏曲《黃河》。同時,中國交響樂在器材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

(三)豐收期

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我國交響樂發展的豐收期。此時期的作品仍舊停留在比較傳統的觀念上,加入了民間音調和民族特色。代表作品有管弦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塞》、《1976交響曲》、《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烈士》等。

(四)繁榮期

80年代開始,在改革開放思潮的滌蕩下,我國交響音樂創作不再墨守成規,向著多元化的方向大步邁進。不僅保留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還加入了西方音樂創作的先進元素,呈現出題材廣泛、形式多樣的特點。80年代中期出現的年輕作曲家創作的新潮交響樂,打破了傳統的作曲風格,體現鮮明的個性特征。代表作有《山與土》、《第一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第三交響曲—長城》等。

四、中國舞蹈的發展

組成中國舞蹈的三個舞種:中國古典舞、中國民族民間舞和芭蕾舞,在建國之后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堅固地支撐著中國舞蹈。

(一)中國古典舞

中國古典舞指新中國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學院在吸收中國戲曲和武術等形態的基礎上經過集體攻堅創建而成,為培養中國式舞蹈演員所設計的一套標準化的舞蹈樣式。

1、奠基階段

中國古典舞的奠基階段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就已經展開了,此階段是為中國古典舞的最終出現而從無到有、奠基鋪路、積蓄能量、摸索實踐的階段。這一時期美籍猶太裔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朝鮮民族舞蹈的杰出人物崔承喜、中國的歐陽予倩和葉寧都為中國古典舞的奠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1954年7月誕生了第一支年輕的中國古典舞專業教師隊伍。

2、建設階段

1954年秋,北京舞蹈學校正式建立,標志著中國古典舞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古典舞從此被納入到正規的教學之中。以中國古典舞體系為支撐的劇目開始問世,代表作有葉寧的《驚夢》、栗承廉的《春江花月夜》、大型舞劇《寶蓮燈》等。1957年,北京舞蹈學校的舞蹈專業教育開始分為中、芭兩科,這是其教學工作歷經的一個歷史性變動。1960年問世的《中國古典舞教學法》,對當時全國的舞蹈訓練,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來教材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從此有了自己的、初具規模、比較系統的舞蹈基本訓練的教材。

3、升華階段

“文化大革命”后,中國古典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1978年,北京舞蹈學校改制為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國古典舞“身韻課”的問世,成為中國古典舞發展的里程碑。一批中國古典舞的優秀作品涌現出來,例如《木蘭歸》、《新婚別》、《黃河》、《長城》、《江河水》等。

4、繁榮階段

20世紀末,中國古典舞的發展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涌現出“漢唐派”和“敦煌派”?!皾h唐派”的代表作《踏歌》、《謝公屐》、《楚腰》、《小胡旋》、《小破陣》等。敦煌舞是在舞劇《絲路花雨》的成功上演之后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其代表作有《飛天》、《敦煌夢幻》、《敦煌彩塑》、《敦煌舞韻》、《極樂敦煌》等。此階段其發展向著成熟化、多元化發展。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

中國民族民間舞是由不同的民族長期形成的藝術形式。由于歷史文化、生產方式、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各民族都擁有從內容到形式,從韻律到風格的斑斕奪目、風格迥異的民族民間舞蹈。如湖北的“鳳凰燈”、安徽的“花鼓燈”、廣東的“英歌”、彝族的“阿細跳樂”、德昂族的“水鼓舞”、傣族的“孔雀舞”、黎族的“打柴舞”等。

(三)中國芭蕾舞

芭蕾舞在中國經歷了歷史準備階段(1950年前)、新中國芭蕾事業的奠基階段(1950~1964年)、“文化大革命”階段(1966~1976年)、復蘇與繁榮階段(1977~1989年)、繁盛期—市場經濟下的發展階段(1990~今)五個階段。

當今的中國芭蕾,不僅僅局限于受到俄羅斯學派的影響,而是面向世界,廣泛借鑒、吸收優秀的技藝技術。從80年代初開始,來自英、法、德、瑞士、加拿大等國的著名芭蕾藝術家陸續以友好交流的形式向我國傳授技藝。先后有芭蕾宿將安東·道林、著名芭蕾編導本·斯蒂文森等在中央芭蕾舞團指導排練他們的作品。

五、結語

現階段中國的表演藝術呈現出強烈的時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國際化特征。我們應清楚地看到我國表演藝術的觀眾基礎薄弱、創新性不足、競爭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建立、與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的“脫鉤”現象十分明顯,怎么才能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承擔好“傳入和傳出”的雙重任務,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將中國表演藝術推向國際大舞臺,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

猜你喜歡
交響樂古典舞歌劇
《魔法交響樂》
承古之韻的當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學中的表演素質培養策略研究
淺析當前中國古典舞創作的困境及對策
交響樂之王——貝多芬
淺析古典舞對傳統舞蹈的繼承和演變
走進歌劇廳
美妙的交響樂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劇
從門外漢到歌劇通 歌劇在路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