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豪韻唐風
——遼代樂舞之審美價值

2019-12-17 11:18何昱璋
黃河之聲 2019年10期
關鍵詞:唐風統治者契丹

何昱璋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豪韻指的是遼代樂舞所展現出的濃郁的民族性,這也是遼代樂舞最可寶貴之處。草原上的孤狼如果失去了捕食時的野性與犬屬何異,契丹的統治者深刻的明白此中深意,他們在頒布政令時并未向鮮卑的孝文帝那樣全盤的吸收中原文化,而是對中原文化心存敬畏的同時,又保留著一些警惕,正是這一絲警惕下尚存了草原民族骨子里與生俱來“尚武”的野性,才使得契丹族打破“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菲薄,成為叱咤一時的強大帝國。正如我們從遼上京遺址所看到的,當時契丹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管理來自中原被俘的漢人,實行了“一府兩院”的政策,南院按照漢制對漢人進行管理,仿照被俘漢人故土的房屋和街道的建制為其修建和命名,可謂是“樂不思蜀”。而北院則是按照契丹禮制對契丹人進行管理,從遼上京遺址我們可以看到,契丹北院的西側城垣夯土的南北兩端是對稱回凹的,王室“龍眉宮”就建在西側城垣之內,坐西向東,這與契丹民族以東為尊、向東拜日的風俗習慣是息息相關的,而北院的空地上并未向南院那樣建有規整的街道和房屋,而是發現有搭建氈帳所打下的木樁痕跡,這也就證明了,當時在北院生活居住的契丹人,基本保留了契丹族原有的生產生活習慣。五代時期胡瓌所繪《卓歇圖》為我們展示了契丹統治者捺缽時飲酒作樂的閑適場景,其中舞者右手揚過額頭,左手背于腰旁,左腳上勾抬起踏足而舞,動作張揚外放,頗具豪氣。另外宣化張文藻7號墓壁畫中的舞人和河北薊縣獨樂寺白塔上的磚雕舞人在動作上具有相似之處,大多都是主力腿屈膝半蹲頂胯,動力腿向旁伸直,勾腳且后跟點地,一手舉于腦后,一手盤于胸前,并不像唐舞般典雅婀娜而是更顯古樸稚拙。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墓出土的《踏舞圖》磚雕,一人揚臂踏足而舞,一人拍擊跺足扶攜,相對起舞,“踏足跺舞”是北方游牧民族舞蹈的共性之處,“止于頓挫,伸縮手足”,拍打的明快節奏,配以向下“踏足跺舞”的體態和動律,觀之,滿滿的盡是那來自草原的味道,遼代樂舞所散發的這種濃烈的民族性,這種豪韻就是遼代樂舞最為重要的美學特征。

唐風是指契丹民族在和漢民族并立下,受到來自唐代中原文化涵化、同化的影響后在樂舞領域所展現出的恢弘壯麗之風骨,大唐盛世遺存之氣象。唐朝初期,唐太宗便已在契丹人的住地設立了松漠都督府,賜姓李,契丹與中原王朝的往來更加頻繁密切,從最初的契丹八部聯盟到安史之亂后大唐王朝的土崩瓦解,契丹與唐經歷了一段長期共存的歷史階段,這一階段大唐的盛世繁榮,不論從經濟、政治還是文化樂舞等方面深刻的輻射和影響著包括契丹在內的周邊少數民族,同樣契丹也見證著大唐王朝逐漸從鼎盛走向衰亡的歷史進程。公元916年太祖耶律阿保機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契丹一族由此走向繁盛。公元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開封滅后晉,太宗耶律德光將后晉一整套完整的雅樂樂制及樂譜帶回中京,至此距離唐朝滅亡僅僅過了四十年,所以說遼代樂舞源自唐、五代,并直接繼承了后晉樂舞的諸多成果,那么我們在遼代樂舞的壁畫和磚雕中能感受到大唐氣象也就不足為奇了。我以為遼代樂舞唐風的背后是契丹統治者對于“統治半徑”的思想轉變,這也是其在和中原王朝的并立中學習到的如何通過一整套標配的“禮樂”制度來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契丹民族早先信奉的是原始宗教——薩滿教,這是草原游牧民族在生產力較為落后的條件下,與生俱來對于鬼神、萬物的迷信和崇拜,所以契丹便有各種的“好鬼貴日”之俗,薩滿教影響下的契丹最早的政權組織形式便是簡單的八個部落的松散聯盟,實行草原式的“民主”,才有了“骷髏可汗”、“豬頭可汗”等幾個略顯詭異的傳說,部落聯盟的首領就是靠虛無縹緲,甚至有些肆意妄為的詭譎現象去統領八個部落。到了太祖時期,耶律阿保機接受韓延徽建議建國稱帝,效法中原王朝實行“宗法制”,實行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契丹可以說才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了封建制社會,正是在這樣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下,統治者亟待做到思想上同樣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在吸收借鑒中原王朝統治經驗的基礎上,契丹統治者在意識形態領域從兩個方面來擴寬自己的“統治半徑”,其一是“信仰半徑”,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佛教、道教,都能找到統治者為維護自身統治而辯護的合理性,看似是擴寬了“信仰半徑”,使得百姓的信仰更多元化,實則其本質仍就是將其作為禁錮思想的統治工具,當然這一點也全面繼承了唐代儒、釋、道并重的一貫立場。其二是為鞏固“信仰半徑”而實行的一整套樂舞制度,拿來以“忠君愛國”儒家思想為名下的“禮樂”觀念,將源自唐代,承襲后晉的雅樂、大樂、散樂納入到本民族的樂舞體系當中,當然這一整套完備的“禮樂”不就是中原王朝視自己為正朔的標配嗎?雅樂和大樂拿來以后,仍就主要運用于隆重的冊儀,和契丹皇族重要的慶典場合中,象征著皇權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樣的拿來唐代的佛樂、道樂也是為了維護和鞏固自己在佛教、道教上所宣揚的立場,實則仍就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統治,擴寬統治半徑,加深統治者在思想領域潛移默化的影響力。漢人對于美的認知通過各種途徑深刻的影響和塑造著契丹民族對于美的敏感和認知,將五代胡瓌所繪《卓歇圖》與陜西西安蘇思勛墓出土的唐代樂舞壁畫中的樂舞人做一個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遼代樂舞尤其是雅樂、大樂、散樂和唐代所用規模形制大體相同,樂舞人的體態身姿也異曲同工,以身型曲線為美,大多數的舞人都是頂腰出胯,臀向旁扭,雙膝彎曲,只是遼代樂舞少了幾分唐代樂舞雍容華貴、典雅大方的盛世氣象,多了幾分凌厲、豪氣、灑脫、渾勁的草原風情。

簡而言之,草原游牧民族的豪邁氣韻賦予漢民族端正平和的古樸唐風,共同塑造遼代樂舞獨特的審美價值。

猜你喜歡
唐風統治者契丹
紐約聯合國總部和平雕像
由蒐狝為務到崇儒之美:契丹大族社會性格轉變述論
從幾枚官印看遼統治者如何以佛教來鞏固他們的統治
歸去來——契丹歸明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詠費城自由鐘
書畫長廊
契丹學學科體系的理論建構
追蹤邁錫尼文明:拉科尼亞的統治者
《公民大會婦女》的統治者問題
略論唐代統治者的畋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