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留學生:人才留下,學渣回家

2019-12-19 02:19李亦
高中時代 2019年12期
關鍵詞:新羅大唐外國

李亦

“留學生”這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唐朝時期。唐朝因其國土廣大,經濟發達,以及軍事上取得的一系列勝利,科學技術文化領域上的先進,讓周邊各國既敬畏又仰慕。那時候中國皇帝被稱為“天可汗”,奉行開放的國家政策,所以“萬國來朝”,并且紛紛派遣人員來中國學習。而唐朝也拿出了大國氣度,友好對待各國派來的留學生,因此在接收和管理留學生方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制度。

留學費用大部全包,留學生的幸福生活

唐朝的外國留學生,包括日本、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柬埔寨、安南、尼泊爾、緬甸、波斯、斯里蘭卡等,史載“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諸國酋長,亦遣子弟入于國學之內……八千余人,濟濟洋洋焉,儒學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這段記載里有四個字“諸國酋長”,也就是說,來的都是各種王子、高干子弟,非富即貴,落后國家的平頭百姓,是沒有機會來大唐留學的。

留學生來唐朝前首先要經過國內嚴格的篩選,而后必須經官方向唐朝禮部提出申請,得到批準后方可前來,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隨使節團一道前來的,所以向唐朝派遣留學生對于外國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外交禮儀。到了長安,外賓會受到唐朝“外交部”——鴻臚寺的熱情迎接。

外國人在唐的大小事務,都由鴻臚寺負責。遣唐使團先獻上國禮貢品,由鴻臚寺轉呈皇帝,之后就是等著皇帝的召見,還會收到宴會邀請。使團的官方任務完成后,留學人員的求學之路才正式開啟。

留學生學習的地方,叫做國子監。進入大唐最高學府的留學生,不僅食宿全免,不收學費,還發四季服裝。朝廷對留學生跟大唐學子同等對待——沒有額外的補助,也沒有條件更好的單間。所以現代某些大學的“伴讀”制度,在唐朝是不存在的。

留學人員也有一些自費項目。第一為“束修之禮”,也就是拜師禮。這是中國尊師重道的傳統,也是大唐律法規定。所以這筆錢不能由國家負擔,自然要自己拿出來意思意思。不過這筆費用很少,象征性收一點而已。禮品主要為絹絲布匹,留學生還可以送一些本國的特產以示敬意。第二為購書費用。唐朝時期的書籍采用雕版印刷方式制作,效率不比宋朝時期的活字印刷,因此唐朝印制書籍的成本是比較高的,價格也相對不菲,同時也為了表示對知識的尊重,故由學生自己負擔。所以書籍對于外國留學生來說是非常珍貴的物品,買書自然成了其主要開支。第三為學生個人的日常交際費用。這些留學生除了要學好知識外,還要爭取融入唐朝士人官僚的圈子,拓寬自己的視野,而這自然需要一定的費用。史書記載,新羅人李同到中國來留學,帶來了紋銀三百兩,這是他留學九年的生活費用。

外國留學生雖然在唐朝受到優厚的待遇,但并不等于他們在唐朝能夠享有特權。相反,他們在唐朝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唐朝規定“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異類相犯者,以法律論”。意思是,所有外國人,同一國家的人之間發生案件,以他們本國的法律來;不同國家的外國人犯案,均按照唐律來。而且“諸蕃使人所娶漢婦女為妾者,不得將還蕃”。意思是,要娶大唐的姑娘可以,只能入贅,恕不遠嫁。

專門設置賓貢進士,但有名額限制

留學生畢竟與中國本土的科舉生水平不一樣,就像我們現在去外國留學必須先過外語關一樣,唐朝時因為所有的教學語言都是漢語,來中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也得先過漢語關,否則是無法完成學業的。有的外國留學生就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而不能入學國子監,比如日本人橘逸勢,就因為沒有學好唐朝普通話不能入學,無奈只能自學成材(自己學習古琴)而青史留名。而即使成功入學,成績太差也可能會被勸退回國。

國子監學習的內容有六個專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其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是設門坎的,門坎是家庭背景,要求學生家庭背景依次是三品、五品、七品以上,雖然這有些不公平,但唐朝是從講究門閥制度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過來的,那個時候是“九品中正制”,沒有一定的家庭背景是不可能做官的。而律學、書學、算學主要是一些??萍夹g,“理科專業”研究自然科學,沒有門坎,成績優秀的平民也可入學。

可別小看這六門課程,內容涵蓋了經文到時事政治、經濟、制度、軍事、法律、鹽政、漕運、歷史、數學、文字學諸方面,留學生們回國后,對其國內的官場制度、學制、田制、稅制、兵役、法律、學術思想、文學作品、禮制、醫學、書法、音樂、工藝技術、飲食起居、風俗習慣等都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日本和韓國影響尤甚。日本學士院院長山田三良博士就說過: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是同一種子在另一地方生長起來的。

這么復雜的學問,外國留學生學起來,當然會有一些難度的。為了幫助外國人過關,唐朝廷專門設置了一項針對外國留學生的考試制度——賓貢進士。這是唐穆宗時候發明的。賓貢進士制度根據外國留學生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在考試難度、錄取方式、錄取比例上實行“優惠”政策,外國留學生除了一部分資質太差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可以通過考試的。

考試合格入朝為官,也可禮送回國效命

唐朝對于外國留學生畢業后的去向,采取了比較寬松的政策,既可以在唐朝為官,又可以禮送回國。當然,也有留學生因為唐朝皇帝認為是人才,采取留用唐朝不予回國的。

外國留學生在唐朝為官的人數眾多,比如日本人粟田真人當了武周朝的“司膳卿”,藤原清河當了玄宗朝的“特進秘書監”,高階遠成當了德宗朝的“中大夫試太子中允”,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呂,就是那個漢名叫晁衡的,與王維、李白等唐朝一流的詩人成為好朋友,一度想回國還遇到風暴沒回去,結果在唐朝當了五十四年的官,成為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的“三朝元老”,活了七十三歲才在長安逝世,死后唐代宗還追贈他從二品潞州大都督的殊榮。

當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還是選擇學成歸國,為所在國家效力。日本人藤原不比等、粟田真人、伊吉博德從唐朝學成回國后,主持編定了日本法律《大寶律令》,吉備真備、大和長岡共同刪定了日本法律《養老律令》,多治比縣守、藤原葛野麻呂、朝野鹿取、菅原清公任等人學成歸國后,都在日本政府擔任了高官,影響了日本政局。日本高僧道昭和尚、最澄和尚、空海和尚等,都得益于在大唐的“留學僧”生活,回國后創建了日本的天臺宗、真言宗,其中道詔和尚還是玄奘法師的得意弟子,將中國的法相宗傳到日本,臨回國玄奘法師還贈他舍利、經論和鐺子等,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和阿倍仲麻侶比肩的新羅人崔致遠是個大才子,他在新羅是個貴族,但來到唐朝后,由于久試不第,生活上遇到很大困難,乃至到了“席冷而窗風擺雪,筆干而硯水成冰”的地步,但他不怕困難,由奢入儉,終于依靠勤學苦讀一舉及第,先后擔任唐朝的溧水縣尉、都統巡官、承務郎、館驛巡官等職務,以大唐三品官銜榮歸新羅。崔致遠回到新羅后,受到的待遇更為厚重,擔任侍讀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職務,出守太山、富城二郡,死后被追謚“文昌侯”,成為新羅國的“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聲望之隆,千古未有。

猜你喜歡
新羅大唐外國
新羅入唐僧漢文詩初探
訪襄陽大唐影視城
從唐詩看唐朝與新羅友好交往
西安大唐不夜城燈光璀璨
遭遇大唐
從內政看統一新羅的衰敗
外國父母看早戀,有喜有憂
外國幽默
外國城市雕塑大觀
外國城市雕塑大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