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金庭消夏灣民俗文化博覽園規劃及建筑設計

2019-12-25 13:20丁鑫鑫郝峻弘
安徽建筑 2019年11期
關鍵詞:民俗文化建筑設計

丁鑫鑫,郝峻弘

(三江學院建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在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文旅游事業繁榮的當今社會,民俗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逐漸受到眾多行業的關注,越來越多以民俗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街區、文化博覽園等設計,均將規劃建筑設計和當地民俗文化相融合,對項目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底蘊的傳承不僅對當地具體特色的文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也成為傳統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設計項目位于江南水鄉-蘇州金庭島內,因此博覽園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將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與建筑布局進行結合是設計的出發點。

1 項目概況

1.1 項目位置與現狀

規劃用地位于消夏灣,三面環水,北臨環島公路,南接大橋巷河,規劃用地面積約為34000m2(折合約3.4hm2)基地范圍內地勢大體呈南低北高,用地現狀為水塘和濕地,土質較松軟,整體現狀綠化氛圍良好,綠蔭環抱,鄉村田園氣息濃郁。

2 設計原則

設計初期,規劃設計綜合考慮項目所在地現狀,主要解決以下幾點問題:

①規劃上解決場地三面環水與建筑組團的協調問題;

②場地內交通與主次入口的銜接以及次一級道路規劃的問題;

③景觀設計上如何利用場地內原有濕地、水、蘆葦等景觀要素的問題;

④單體建筑如何在功能上解決現代人的生活需求的問題;

⑤單體建筑在風格上與如何與當地原有建筑風格統一和諧的問題;

⑥建筑設計中如何體現當地民俗文化并對其進行繼承與傳播的問題。

在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以上問題的基礎上,擬定規劃設計總原則為:

①保護文化、注重特色的原則,尊重當地的歷史文化、注重金庭的民風民俗,突出江南水鄉特色,提高基地環境質量;

②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金庭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保護地形地貌與自然肌理。

3 方案設計

3.1 概念設計

項目初期概念設計以蘇州金庭厚重的人文歷史為背景,以當地的民俗文化為載體,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現今社會的商業運行模式。

總體規劃設計將基地內原有水系引入設計與建筑結合是設計出發點和亮點。首先將場地南側的湖水引入場地中央,運用水體把控全局,營建水鄉整體環境和氛圍;其次根據周邊環境設置場地主次入口,參照江南的“雙棋盤”交通格局,在場地內設置“水”“陸”兩個交通系統;第三仿照江南傳統園林中建筑與景觀水體的布局方式,將建筑圍繞中央水體進行展開,根據建筑的功能需求確定每一幢建筑的位置;最后確定中央水域及湖心島的形狀,中央水域描摹項目所在地金庭鎮景區的輪廓,湖心島則描摹了太湖的形狀,根據基地周邊肌理將建筑體塊化整為零,運用江南傳統建筑的四大要素“街、巷、園、院”來豐富場地的空間,營造具有多樣性的趣味體驗,見圖1。

圖1 總平面圖

3.2 規劃設計

3.2.1 功能分區設計

整個民俗博覽園由五個功能區構成,分別為游客接待服務中心、文化展示區(漁文化、婚慶文化、酒文化、紡織文化以及農耕文化)、昆蟲博物館、民宿和餐廳。五個功能區圍繞園區中央水域展開布局,形成環抱之勢,營造蘇州園林的感覺,見圖2。

圖2 功能分區圖

3.2.2 道路系統設置

為了傳承項目所在地區的交通方式,整個園區的交通組織借鑒蘇州特有的“雙棋盤”模式,分為水陸兩個系統,陸路系統采取人車分流,在場地東西兩個入口處設置停車位,旅游大巴停車位集中設置在場地東側的主入口北端。在東側主入口設置游客接待中心,園區內主要為步行系統,用一條貫穿場地的東西向主景路組織各區交通流線,南北向則設置兩條支路,其中北邊支路主要用于后勤輔助兼消防車道,南邊支路則為濱湖道路兼消防車道。

水路系統由園區外水路和園區內水路組成,外圍水路滿足游客體驗大面積的環湖游。內部水路則可以體驗江南的生活風情“漁舟唱晚”的詩意人生。兩條水路系統通過南邊濱湖的游船碼頭集中售票,游客可根據喜好自行選擇內外水路。

3.2.3 空間肌理設計

整個園區依照江南傳統園林拙政園的布局方式,用地中心為大面積的水景,建筑與景觀自然協調。各個功能區采用不同的空間組織方式:昆蟲博物館采用街巷形式布局;文化展示區用分散布局,期間用廊道進行串聯;餐廳置于中央水域北面,地勢加高利用爬山廊形成半包圍形式。五個分區的建筑群共同形成富有特色的蘇州園林及民居特色的界面,營建步移景異、極具特色的觀賞空間,見圖3。

圖3 中央水域透視圖

3.3 建筑設計

3.3.1 設計原則

結合蘇州當地的特色和旅游建筑空間的特點,建筑設計重點體現蘇式建筑原有特征,同時對蘇式建筑語匯進行轉譯和創新,既能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需求,也體現出對金庭傳統建筑文化的傳承。

3.3.2 設計要素

院落——通過對蘇式合院、前街后河等街巷空間的轉化,各個功能區內采用小型單體建筑串聯的形式,營建出豐富有序的建筑空間。

屋頂——不同區域建筑采用多種形式的屋頂(硬山、馬頭墻、平頂)創造豐富多變的空間以及建筑形象,為游客提供富有層次感的觀賞空間。

材料和色彩——建筑外立面色彩以灰白為主,另外配以自然的木色、竹色形成明快而淡雅的色系,仿若水墨畫一般。

3.3.3 立面設計

對江南傳統園林建筑及景觀小品的立面元素進行提取轉化,繼而創新形成新的立面形式。見圖4.

圖4 立面分析圖

3.4 景觀設計

3.4.1 設計手法

組織軸線——運用軸線來安排各個組成部分的相對位置,主要部分放在主軸線上,輔之以次景相對。

對景——在設定的景觀軸線和風景視線的兩端放置景觀,使得兩個景觀相對而立。

框景——運用漏窗,月洞門、門框等元素將院內景色有選擇的收入其中。

障景——欲揚先抑,用山石,樹叢和亭子來抑制視線,增強主景的感染力。

3.4.2 中央景區分析

中央景區由中央水域、湖心小島、塔形構筑物以及兩座假山組成,仿照傳統園林中一池三山的設計。中央水域取形于項目地塊北面的西山風景區輪廓,湖心小島的形狀描摹項目南邊的太湖輪廓。島上構筑物所處湖心小島的位置隱喻該項目地塊位于太湖的位置。游客登臨構筑物可以觀賞場地景觀,同時感知遠處壯闊的太湖水域和秀麗的西山景色。四層的高度提供游客鳥瞰的視角,讓游客更好的感受整個園區的景色,帶來不同于人視角度的新奇感受。

4 結語

本次民俗文化博覽園的規劃設計對項目所在地區傳統文化采取尊重的姿態,使用建筑語匯與傳統文化內涵相互交流切磋,進行建筑整體空間風貌、細部特征設計時充分考慮觀賞者的內心感受。根據方案所在蘇州地塊環境,提煉出當地特有的水、橋、街巷、民居四大要素,并且將建筑體塊化整為零,與周邊傳統建筑肌理尺度協調獲得良好互動關系,體現出蘇式建筑風格和元素,將該項目打造成為具有區域知名度的文化景區,不僅對當地具體特色的文化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也成為金庭傳統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猜你喜歡
民俗文化建筑設計
家鄉的民俗文化街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建筑的“芯”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談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兩岸民俗文化薈萃福州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