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危機和傳承策略

2019-12-25 01:21馬玲玲
戲劇之家 2019年34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傳承

馬玲玲

【摘 要】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其中的44項民俗類項目承載著不同群體世代相傳的文化脈搏。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這些民俗類項目或多或少地遭到了現代化帶來的危機。本文從河南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出發,探究原生態環境破壞、多元文化形式沖擊以及人們價值觀念轉變給這些非遺項目造成的威脅,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轉化危機的策略,以期推動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危機;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4-0216-02

民俗也就是民間的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不斷充盈并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自從2005年國務院第一次提出要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始到現在,河南省淮陽縣的太昊伏羲祭典、寶豐縣的馬街書會、上蔡縣的重陽節習俗、??h的正月古廟會和民間社火、洛陽市的關公信俗和牡丹花會、確山縣的打鐵花、新鄭市的黃帝拜祖祭典、輝縣市的百泉藥會、禹州市的禹州藥會共計11項民俗被陸續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新密溱洧婚俗、倫掌孟村九曲黃河燈展會、六月六節俗等共計33項民俗也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這些非遺項目在弘揚傳統文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現代化的危機。

一、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現狀

河南作為文化資源大省,現有113個國家級和728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這些名目繁多的項目中,44個民俗類項目并不占數量上的優勢,但它們卻以獨特的魅力展現著自己的存在。

認真審視這些民俗類非遺項目,它們的發展步伐并不同步?!包S帝拜祖祭典”于每年農歷的三月初三在新鄭市舉行,從2006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了14年。祭祖當天會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會聚,共同朝拜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祈福民族昌盛、祖國繁榮。而且有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近百家中外媒體報道大典盛況,極其引人注目,已經成了河南的一張文化名片?!奥尻柲档せ〞庇诿磕?月5日至5月5日舉行,從1983年至今已連續成功舉辦了37屆,是一個融賞花觀燈、旅游觀光、經貿合作與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經濟文化活動。它已經成為洛陽發展經濟的平臺和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洛陽走向世界的橋梁和世界了解洛陽的名片。這兩個極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已經在全省、全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發展前景向好。確山縣的“打鐵花”享有“民間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華第一鐵花”的美譽,并登上2017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更多的其他項目,諸如寶豐縣的馬街書會、??h的民間社火、鹿邑縣的老子生日祭典等,由于地域限制,或者傳承乏力、宣傳渠道不暢等因素,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而引發社會關注,甚至出現了日益衰頹的發展趨勢。

二、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化危機

在社會發展速度和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當下社會,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遭遇到了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帶來的危機,民俗類非遺項目也不例外,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原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很多是從古代社會一路走來,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環境是它們賴以生存的土壤。當這種原生態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后,它們的處境就不容樂觀。就像“九流渡添倉會”,本是??h的第二大廟會,由9個自然村就會形成,興起于大明永樂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它所具備的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祭祀活動禮儀莊重,程序嚴謹,表現形式頗具原生態,尤其是其中的社火表演折射出刀耕火種的原始文明,很有特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原生態環境的破壞,添倉會的盛況不再,祭祀棚的搭建、制作面供的傳統、社火表演、祭祀程序等受到嚴重創傷,原汁原味沒有了,添倉會規模急劇縮小,愈來愈難以吸引人們的關注,甚是惋惜。

(二)多元文化形式帶來沖擊

當今社會,科技迅猛發展、信息暢通發達,世界已經儼然成為一個地球村,文化的更新轉型速度也日益加快。當國外的圣誕節、情人節、萬圣節等節俗文化充斥中國市場,國內的影視、動漫等新型項目迅速崛起,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眾多互聯網快餐文化滲透人們的生活,留給民俗文化的發展空間就越來越小。正如“馬街書會”,曾是全國各地說唱藝人的“朝拜圣地”,每年農歷正月十三,全國數千名曲藝藝人負鼓攜琴匯聚于寶豐縣城南,在火神廟旁舉行祭拜師祖和收徒拜師儀式,同時附近很多縣區的農民也會來趕場湊熱鬧,場面十分壯觀。但是近些年來,參會藝人越來越少,而且年齡越來越大,就是當地民眾也很少前來捧場,致使原來聲勢浩大的書會逐漸落寞。

(三)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改變

民俗文化多是起于農村、興于農村,伴隨著農耕時代的發展而興盛。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變遷,改變的不僅是人們的物質條件,還有文化內容和形式。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電視、電影,上網、刷手機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早已不是夢幻。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傳統的民俗已經很難再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鳴,尤其是對年輕人。比如輝縣市的非遺項目“六月送羊”,其實在河南的很多地方原來也有相似的習俗。因為這一習俗源于“劈山救母”和“羊羔跪乳”的傳說,所以每到農歷六月,幾乎家家都會制作一種形狀如羊的面食,然后由姥姥、姥爺,或者舅舅、舅媽送給外甥,希望孩子由此學會感恩??墒?,現在的年輕人對這樣的傳說已經淡漠,認為“送羊”實屬繁文縟節,價值觀念的改變使得原本紅紅火火的民間習俗變得可有可無。長此以往,類似這樣的民俗可能會因無人傳承而逐漸消亡。

三、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策略

在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漸遭受現代化危機的同時,如何化解危機,讓這些民俗文化得以保護和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民俗文化自身的創新

當下的社會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眾多事物瞬息萬變,如果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就會遭到淘汰,眾多科技產品的興盛與衰敗無一沒有說明這個道理,民俗文化也是如此。雖然很多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時間久遠,有自身的時代特征,但是如果不與時俱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一味地故步自封,那么世代傳承下去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比如廟會文化,在河南的44項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廟會”占據了9項,諸如國家級的“??h正月古廟會”,省級的“登封市中岳古廟會”“內黃縣高王廟會”“南樂縣倉頡廟會”等。廟會是由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跟隨時代的變遷,廟會也需要加上新的內容。就如??h的正月古廟會,為打造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近年來陸續開發出了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原民間工藝精品展、祈福大法會、元宵節吉祥燈會、中原民俗文化研討會等數十項內容,使之成為融民間藝術、宗教信仰、物資交流和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民俗娛樂活動,并且形成了一道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

(二)注重傳承人的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領域的專家反復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傳承。所以,若想讓民俗類的非遺項目得到保護和發展,加大力度培養傳承人也是極為重要的。如“民間社火”是??h群眾性傳統民俗娛樂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每逢節日或重大活動期間,60多家社火組織聚集在一起,競相獻藝,場面極為熱烈。但是隨著一些老藝人相繼過世,年輕人不想學藝,一些傳統的社火項目,像高蹺、秧歌、旱船、竹馬等,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吧齑蚓苹稹笔邱v馬店市西平縣洪河船民間流傳的一種帶有祭祀色彩的風俗活動,蘊含著社會生活、歷史文化、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豐富內涵,但生存環境的變化讓這一活動瀕臨失傳。2017年,吳原啟被河南省文化廳認定為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通過他的努力使這一非遺項目得以延續,不過同樣面臨著無人繼承的境況。所以,對于需要“口口相傳、人人相傳、帶徒授藝”才能發展下去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通過加大宣傳、加強獎勵等多種激勵措施著力培養傳承人。

(三)強化政府平臺的構建

在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中,政府機構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申報成功并不意味著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所以,在立項之后,政府機構更應該強化非遺項目的管理和建設。那種重申報輕建設的現象所造成的嚴重后果,足以給各級政府機構以警醒。河南民俗類非遺項目中就有成功的案例——百泉藥會。百泉藥材享有“春暖花開到百泉,不到百泉藥不全”的盛譽,久而久之,輝縣百泉形成了以藥材為主的全國性商品流轉市場。為了壯大交易規模、提升影響力,1990年輝縣市委市政府投資3500萬元在百泉建成占地67000平方米的藥材交易市場——百泉藥都,2001年投資580萬元建成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的高標準會展中心。如今的百泉藥會,又增添了“互聯網+”的創新之舉和精彩紛呈的文化交流活動,展現出了全新的姿態和動人的魅力,每一年都有熱鬧非凡的交易場景。由這一案例可以看到,在保護和傳承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相應的政府機構必須有所作為,積極搭建廣闊平臺,促進非遺項目的向好發展。

四、結語

存在,它們更多的是一種集體活動,單靠一個或幾個人的力量難以承繼。伴隨著老年人的數量減少和青年人的熱情不再,很多此類項目發展現狀堪憂。只有各級政府機構加強管理、搭建平臺,各種社會力量充分結合,才能形成一種動力,讓生長于民間的傳統習俗成為文化新風尚,進而讓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耀眼的光彩。

參考文獻:

[1]陳華文.民俗文化學[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14.

[2]董曉萍.民俗非遺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6.

[3]李榮啟.民俗類非遺在當代的保護與傳承[J].藝術百家,2018(11).

[4]肖雪鋒、劉磊.民俗類非遺品牌的塑造與傳播策略[J].當代傳播,2018(11).

[5]簡澤菲.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非遺文化傳播經驗思考[J].新西部,2018(10).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傳承
冬季民俗節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民俗節
青年怎樣傳承長征紅色基因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