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次化生產減少激素使用對經產母豬繁殖性能的影響

2019-12-30 04:57吳麗艷彭智剛
中國豬業 2019年8期
關鍵詞:產仔數哺乳生源

吳麗艷 李 洪 彭智剛

(1 佳和農牧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長沙 410016; 2 云浮力智農業有限公司, 廣東云浮 527526;3 湖南省安化縣滔溪鎮動物防疫站, 湖南安化 413500)

母豬批次化生產是指利用生物技術,根據母豬群的規模按批次計劃組織生產,提高母豬生產性能的高效管理體系。這一過程需要用到烯丙孕素、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生源”(GnRH)、氯前列醇鈉等激素類藥物調節母豬的生殖生理周期,以達到性周期同步、卵泡發育同步、排卵同步,再實施定時輸精,實現分娩同步。在應用外源性激素時,為避免造成母豬體內激素的分泌抑制,要依據母豬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選擇合適的激素,用量不能任意增減且需在合適的時間應用[1]。生殖激素使用得當,對癥用藥,效果好,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毫克甚至微克的量即可起到明顯的效果,如果使用不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耽誤時間,浪費人力、物力、財力[2]。因此,在生產現場如何正確選擇激素方案非常重要。

目前我國使用的定時輸精技術主要借鑒國外,而國外的母豬定時輸精技術程序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定時輸精程序處理后母豬的排卵數增加但產仔數增加不明顯,不同胎次母豬的生產表現存在差異等[3]。因此,需要對母豬的定時輸精技術進行完善,本試驗旨在對經產母豬合理減少“血促”和“生源”的使用,篩選出激素使用的最佳方案,以達到節約生產成本和保障母豬健康的目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時間、 地點

試驗于2018 年5 月至2019 年6 月在某規模豬場開展。

1.2 試驗材料

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血促”性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生源”)購自寧波三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試驗分組

1.3.1 一期預試驗

選取72 頭2~7 胎的母豬,隨機分為試驗第1 組、第2 組、第3 組,每組24 頭,試驗1 組母豬于斷奶后24 h 注射“血促”1 000 單位,72 h 后再注射“生源”100 μg;試驗2 組母豬于斷奶后24 h 注射1 000 單位“血促”,不注射“生源”;試驗3 組母豬于斷奶后24 h注射500 單位“血促”,不注射“生源”。具體試驗分組處理見表1。

表1 經產母豬激素使用處理組

1.3.2 二期試驗

選取120 頭2~7 胎的母豬,隨機分為試驗第1 組、第2 組、第3 組、第4 組、第5 組,每組24 頭(分2批配種,每批60 頭,每批每組12 頭),第1 組母豬于斷奶后24 h 注射“血促”1 000 單位,72 h 后再注射“生源”100 μg;第2 組母豬于斷奶24 h 后注射1 000單位“血促”,不注射“生源”;第3 組母豬于斷奶24 h后注射“血促”500 單位,不注射“生源”;第4 組母豬于斷奶24 h 后注射“血促”500 單位,72 h 后再注射“生源”100 μg;第5 組為對照組,既不注射“血促”,也不注射“生源”。具體試驗分組處理見表2。

表2 經產母豬激素使用處理組

1.4 觀測指標

試驗從配種開始做好記錄,跟蹤母豬配種、分娩以及斷奶情況,觀測記錄各指標數據。

1.5 記錄與數據處理

記錄下各項觀察指標數據,試驗結束時對組間數據進行差異性分析。用Excel 軟件進行數據錄入、整理和初步分析,用SPSS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用“平均數±標準誤”表示,P<0.05 表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一期預試驗

由表3~7 可知,不同激素處理組對母豬的配種分娩率、產仔數、產程、仔豬初生重、仔豬斷奶數、斷奶重、哺乳仔豬成活率及仔豬增重等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影響。

2.1.1 配種分娩率

表3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母豬的配種分娩率差異不顯著,但第1 組母豬的配種分娩率高于第2、3 組,說明注射“血促”和“生源”后母豬的分娩情況好于只注射1 種激素。

表3 不同激素處理組配種分娩率情況表

2.1.2 母豬的產仔情況

表4 數據顯示,不同激素處理的母豬在窩均產健仔數、產弱仔數、產死胎數、產木乃伊胎數、產活仔數、產程以及仔豬的初生窩重、初生個體重等方面均差異不顯著。

2.1.3 仔豬斷奶情況

表5 數據顯示,第2 組母豬的斷奶仔豬頭數顯著高于第1 組(P<0.05),第3 組分別與第1 組和第2 組相比,差異不顯著。此外,各組間的斷奶仔豬窩重和斷奶仔豬個體重差異不顯著。

2.1.4 仔豬成活率

表6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哺乳仔豬的死亡數和成活率差異不顯著(P>0.05)。

2.1.5 哺乳仔豬增重

表7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哺乳仔豬的初生重、斷奶重、哺乳期增重均差異不顯著(>0.05)。

表4 不同激素處理組產仔情況表

表5 不同激素處理組斷奶情況表

表6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成活率情況表

表7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增重情況表 (kg)

2.2 二期試驗

2.2.1 第一批

由表8~12 可知,不同激素處理組在配種分娩率、產仔數、初生重、斷奶數、斷奶重、增重等指標上均無顯著差異;第2 組產程顯著長于第3 組和第5 組;第1組的哺乳仔豬成活率顯著低于第5 組。

⑴配種分娩率

表8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第4 組和第5 組母豬的配種分娩率差異不顯著(P>0.05)。

⑵產仔情況

表9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第4 組和第5 組母豬的產仔數、初生重差異不顯著(P>0.05),而第2 組母豬產程顯著長于第3 組和第5 組(<0.05)。

⑶哺乳仔豬斷奶情況

表10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第4組和第5 組哺乳仔豬的斷奶數和斷奶重差異不顯著(P>0.05)。

⑷成活率

表11 數據顯示,第1 組哺乳仔豬的死亡數顯著高于第5 組(P<0.05),即第1 組的哺乳仔豬成活率顯著低于第5 組(P<0.05)。

表8 不同激素處理組配種分娩率情況表

表9 不同激素處理組產仔情況表

表10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斷奶情況表

表11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成活率情況表

⑸增重

表12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第4組和第5 組的哺乳仔豬增重差異不顯著(P>0.05)。

2.2.2 第二批

由表13~17 可知,不同激素處理組在母豬配種分娩率、產程、仔豬初生重、斷奶個體重以及仔豬個體增重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第4 組母豬的窩均產總仔數顯著高于第5 組(P<0.05);第5 組的斷奶仔豬數顯著高于第1 組和第2 組(P<0.05);第5 組的斷奶仔豬窩重和窩增重顯著高于其他4 組(P<0.05);第5 組仔豬的死亡數顯著低于第1 組、第2 組和第4 組(P<0.05);第3 組仔豬死亡數顯著低于第1 組和第4 組(P<0.05);第5 組仔豬的成活率顯著高于第1 組、第2組和第4 組(P<0.05),第3 組仔豬成活率顯著高于第1 組和第4 組(P<0.05)。

⑴配種分娩率

表13 數據顯示,第1 組、第2 組、第3 組、第4組和第5 組母豬的配種分娩率差異不顯著(P>0.05)。

⑵產仔情況

表14 數據顯示,第4 組母豬的窩均產總仔數顯著高于第5 組(P<0.05)。

⑶斷奶

表15 數據顯示,第5 組的斷奶仔豬數顯著高于第1組和第2 組(P<0.05);第5 組的仔豬斷奶窩重顯著高于其他4 組(P<0.05)。

表12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增重情況表 (kg)

表13 不同激素處理組配種分娩率情況表

表14 不同激素處理組產仔情況表

表15 不同激素處理組斷奶情況表

⑷成活率

表16 數據顯示,第5 組仔豬的死亡數顯著低于第1組、第2 組和第4 組(P<0.05),即第5 組哺乳仔豬的成活率顯著高于第1 組、第2 組和第4 組(P<0.05);第3 組仔豬的死亡數顯著低于第1 組和第4 組,即第3 組哺乳仔豬的成活率顯著高于第1 組和第4 組(<0.05)。

⑸仔豬增重情況

表17 數據顯示,第5 組的窩增重顯著高于其他4組(P<0.05)。

3 分析討論

3.1 一期試驗結果分析

一期試驗中第1 組、第2 組和第3 組在各指標上無顯著差異,即批次化生產中進行激素處理時,注射“血促+生源”與只注射“血促”在各生產指標上無顯著差異,該試驗結果與預期不符?!吧础鄙唐访麨楦昴侨鹆?,為人工合成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GnRH)藥物,主要用于調控母豬的同期排卵。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是哺乳動物下丘腦合成,通過垂體門脈系統調節腺垂體功能的肽類激素,與哺乳動物生殖活動密切相關[3]。Knox 等[4-7]人通過給豬注射GnRH 及類似物[布舍瑞林(buserelin)和曲普瑞林(triptorelin)]間接促進LH 的釋放,以達到母豬同步發情、同步排卵的效果[8]。本試驗一期結果表明,與只在母豬斷奶24 h 后注射“血促”相比,注射“血促”后72 h 再進行“生源”處理,未能體現出同期排卵及產仔多的優勢。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受不同給藥途徑、給藥時間、給藥劑量、母豬胎次等因素的影響,其結果也不相同。此外,丹系母豬繁殖性能好,產仔數高,經產母豬使用“血促”后,“生源”在促進母豬同步排卵及產仔數方面的優勢可能不明顯,而其他時間節點注射的效果還需進一步研究。

3.2 二期試驗結果分析

二期第一批試驗結果顯示,第2 組母豬的產程顯著長于第3 組和第5 組,這可能與第2 組母豬產死胎數高有關;第5 組哺乳仔豬成活率顯著高于第1 組。二期第二批試驗結果顯示,第5 組母豬的窩均產總仔數顯著低于第4 組;第5 組母豬的斷奶仔豬頭數、斷奶仔豬窩重、仔豬窩增重以及仔豬成活率與其他4 組相比均表現出一定的優勢。因此,與注射激素組相比,不注射激素組母豬的產仔數呈現出一定的劣勢,但在哺乳階段仔豬的成活率及增重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優勢,分析原因可能是產仔數少更易于進行母豬寄養和哺乳,因而仔豬成活率高、增重高,激素對其是否有影響、影響程度多大等問題,還需進一步的跟蹤與研究。不注射“生源”,只注射“血促”時,高劑量“血促”的注射可能會增加母豬產死胎的風險。

表16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成活率情況表

表17 不同激素處理組哺乳仔豬增重情況表 (kg)

4 小結

綜合2 期試驗結果發現,與不注射激素組相比,注射激素組的母豬在產仔數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相應的帶來了哺乳仔豬成活率和增重的劣勢。在進行激素處理時,注射“血促+生源”與只注射“血促”組在各生產指標上無顯著差異,即斷奶后24 h 注射“血促”后,不注射“生源”亦可。

本試驗結果對經產母豬批次化生產中合理選擇激素方案有一定的啟發,批次化生產中對產仔數指標要求高的豬場,可對斷奶母豬實行自然發情配種,不做激素處理。但不使用激素處理的母豬的發情周期會不一致,其對批次化生產所產生的影響還需進一步評估。如果選擇激素方案,可以在母豬斷奶后24 h 注射“血促”,不注射“生源”,為避免高劑量“血促”注射帶來的高死胎率風險,可以每頭母豬選擇注射500 單位“血促”。

猜你喜歡
產仔數哺乳生源
提高妊娠母豬產仔數的技術措施
會哺乳的樹
新形勢下提升傳統本科專業生源質量的思考和認識
不同胎次和產仔季節對母豬產仔性能的影響及窩產仔數分布研究
哺乳母豬的飼養管理要點
農村生源不是“搖錢樹”
胎次與公豬對巴馬香豬產仔數影響及產仔數統計對樣本量要求的研究
平躺,一個錯誤的哺乳姿勢
豬人工輸精產仔數因素分析及應對措施
跨省生源調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