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報農業新聞策劃的創新和實踐探析

2020-01-08 14:16
湖北農機化 2020年1期
關鍵詞:長江日報大講堂黨報

邵 瀾

(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湖北 武漢 430000)

1 讓“大講堂”替代傳統的文字宣傳

將傳統的農業新聞文字宣傳,改為一場場生動的大講堂,并配以視頻直播,效果如何?

2018年6月開始,長江日報曾經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名專欄“市民大講堂”,在“三農”宣傳上找到了新的亮點——“鄉村振興——武漢‘三鄉工程’大講堂”創新而出。

近年來,武漢以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的“三鄉工程”為抓手,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天星村、杜堂村、勝天村、小朱灣、豐樂村等一批村莊搶抓歷史機遇,昔日的舊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為了更好地推進城鄉融合,大講堂決定每一場都帶領市民、家庭、行業群體,聽、學、游、玩、感,體會“三鄉工程”建設下的熱火朝天的新農村。

大講堂以“市民之家”為主會場,以“新農村”分會場,通過主、分會場,貼近市民-連接新農村,發現并尋找武漢鄉村振興新做法、新亮點、新典型。

大講堂活動主題兼顧“話題性”和“傳播性”。按每月或一定時間段設置主題,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層面為中心,結合武漢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等本土特色擬定。

講堂活動既動情又親民,增強了傳播性。大講堂,既是能人、企業家、新型職業農民登上全市大講臺當主角,與市民分享武漢鄉村振興奮斗中的人生精彩感動,又是新農村展現新魅力,以各具特色的崛起風格,與市民、家庭、各行業群體深入互動的導航器。

每場大講堂活動的設置,第一要“講”好“三農”故事,第二將根據當月(季)時節特色設置活動環節。如暑期,加入家庭親子特色、田間地頭科學課、社會實踐等環節,根據新農村建設特色,設置互動性活動。同時,每次活動在長江日報以活動前征集+活動后新聞宣傳的形式進行報道,武漢晚報、武漢晨報聯合參與報道,每場活動確保有網絡直播,長江日報新媒體矩陣全程跟蹤報道。與此同時,大講堂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那些自帶流量的名人、名企,選擇讓鄉村人在自己的家門口來講。

普通話說得不好?企業還在成長期?不懂得煽情和豪言壯語?這些都沒有關系,只有一個要求:原汁原味地反映鄉村的新變化、鄉村人奮斗的真實狀態。因為和功成名就之后的萬人敬仰相比,現在默默無聞辛苦耕耘的鄉村人,更值得大家投入致敬的目光。

活動舉辦一年多來,16場活動,場場參與人員爆滿。經過探索,記者們發現,聽、學、游、玩,最能充分感受武漢城市后花園的新變化。

聽聽大學生創客的新故事、了解鄉村創業者的真實想法、看到新型龍頭企業的新發展,實地考察選擇自己喜歡的新鄉村,為閑暇、養老的時光多一份寄托。

一年多來,上千名市民、大學生一起相聚在鄉村,現場直播累計觀看人數達到300萬人次,尤其是全國黨報武漢“三鄉工程”走訪團期間,通過推廣,讓全國網友通過直播看到了武漢鄉村新變化。在鄉村,看到了“三農”人一張張熱情的笑臉,也看到,因為更多人的堅守,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到了武漢鄉村振興的大潮中。

通過活動,讓新聞立體起來了,一起感受到了武漢鄉村的“富村”新成就、“山居者”的豐收喜悅,大家在鄉村中找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 借助兄弟媒體傳播武漢鄉村建設成就

黨報宣傳需要擴充影響力,需要團結更多的黨報,需要“聯盟思維”。通過聯系更多的黨報,讓傳播的力度更大、范圍更廣。

2018年底,在接到宣傳任務后,長江日報迅速行動,決定開展一次大型創新采訪行動。

如何將武漢鄉村振興好聲音傳遞到大江南北,同時,也希望全國各地來一次面對面的鄉村振興經驗交流。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激發這樣一場全國的采訪行動。長江日報的呼聲,在短短一個星期內,引來了全國11家黨報的回應。全國知名黨報“三鄉工程”走訪團因此正式啟程。

其實早在2017年以來,武漢以“三鄉工程”促進鄉村振興,通過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發展建設了一批民宿村、回歸創業型園區及全產業鏈鄉村產業綜合體等,促進農村農業發展,這些新做法新探索也曾引發了全國媒體強力關注。

參加本次走訪團的黨報成員共有11家,在為期2d的走訪時間內,走訪團先后考察全國文明村鎮、武漢美麗鄉村建設樣本小朱灣;前往蔡甸區大集街天星村,看“網紅小鎮”——花博匯是怎樣煉成的;在黃陂區姚家集街杜堂村,聽取在回鄉能人帶領下,空閑農房變身網紅民宿的真實經歷;前往新洲區靠山小鎮,調研武漢市民下鄉創客第一村,和農業創客們一起交流感想。

“‘三鄉工程’既是探索武漢城鄉融合的新路徑,也為全國農村‘三權分置’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經驗?!?0月25-26日,全國知名黨報“三鄉工程”走訪團活動在漢拉開帷幕后,來自北京日報、安徽日報、貴州日報、沈陽日報、成都日報、南京日報、西安日報、鄭州日報、南寧日報、貴陽日報、昆明日報等11家黨報的嘉賓代表,先后走訪了江夏、蔡甸、黃陂、新洲等5個“三鄉工程”示范點。

通過走訪,“農民變員工、農田變花園、農村變景區”的武漢新鄉村畫卷,給走訪團記者們留下深刻印象?;顒咏Y束后,長江日報率先報道了走訪團以及全國知名黨報鄉村振興傳播聯盟在漢成立的消息。隨后連續數天時間,東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等地城市黨報,先后在重要版面,以半版報道呈現武漢的鄉村振興經驗。

武漢以“三鄉工程”為重要抓手,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著力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實踐經驗,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傳播開來。

10月30日,成都日報和南寧日報在重要版面,分別從“市民下鄉、能人回鄉、企業興鄉”3個方面,報道了在“三鄉工程”政策引領下,江夏小朱灣、黃陂杜堂村、蔡甸天星村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故事,展現武漢鄉村振興成果。10月31日,貴州日報從交流鄉村振興經驗的角度,展現了此次活動的成果。成都日報長年深耕農業一線的記者楊春華在走訪時表示,鄉村振興最重要的使命是重樹對農業的信心,其實就是2個字——人氣。武漢提出的“三鄉工程”,解決了這一最關鍵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的“三鄉工程”,可讓更多的城市和鄉村借鑒。政策創新點燃鄉村振興之路。

11月1日,沈陽日報、南京日報、西安日報、鄭州日報4家城市黨報,同日用半版篇幅詳細報道了鄉村振興中的武漢實踐。通過走訪調研和座談,沈陽日報評論部主任黃志勇對武漢“三鄉工程”建設有了一個深入的了解。他說,政府部門黃金20條、鉆石10條等政策的出臺,是建立在堅持原則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尊重和保護基層的首創精神和創新活力的體現;“三鄉工程”已經是實實在在地發揮效應,為農村引來資本、人才、項目,不僅讓古老的村莊有了漂漂亮亮的外觀,而且還能把年輕人、能人這些最重要的要素吸引回來,給鄉村注入鮮活的血脈;看到了基層在具體運作中的智慧和務實作風,讓政府的惠農政策能夠實實在在地落實到農民身上,廣大農民能夠充分地享受到政策紅利。

11月2日,貴陽日報和昆明日報又以半版篇幅報道,呈現了武漢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11月6日,安徽日報點贊“三鄉工程”喚醒“沉睡的鄉村”。

這場活動,不僅讓全國11所城市認識了武漢鄉村,也通過其他媒體的報道,讓武漢鄉村重新認識了自己,并詳細深入了解到了其他城市的先進做法。

活動還搭建起了全國黨報鄉村振興交流平臺——建立了全國黨報鄉村振興傳播聯盟,擴充了武漢鄉村振興視野,為新聞走出去做好準備,并計劃開展全國范圍內的相關活動評選和企業對接活動,將武漢“三農”好聲音傳遞到全國。

3 巧用“互聯網+”助推扶貧產業發展

農產品銷售一直都是需要解決的難題。長江日報結合武漢產業特點,創新推出“碼上購”活動,將新聞和活動進行有效銜接,助推農產品上行。將扶貧村的產品聚集起來,組合成各種形式多樣的愛心禮包,在年末的時候推出,同時,又開辟了掃碼購物的新傳播戰場,每期一篇新聞宣傳,附上產品購買鏈接,方便了讀者,即買即下單,實現了新聞和宣傳的快速轉接。

同時,通過對農企、鄉村美食節、農博會等市場客戶進行認真分析,以生態農業品牌企業和地方特產為突破口,和省內地市州探索合作之路。

2019年春節期間,長江日報創新推出的愛心禮包活動,讓不少農村產品找到了新出路,也為城市單位架起了愛心橋——通過購買優質農產品,參與到愛心扶貧的活動中。

通過舉辦這一系列活動,把全國高精尖的農業科技和先進理念引進到武漢中來,把武漢的新探索新作為傳播出去。把一顆顆稻種,植入到了武漢鄉村的土壤中,并見證了它從播種到發芽、出苗、插秧、抽穗、結谷等過程。

長江日報通過新聞+活動,堅持做農業行業變化的參與者、親歷者、見證者,架起了一座城市和鄉村、市民與村民互動互通的橋梁,并充分發揮媒體傳播優勢,深挖鄉村中市民感興趣的信息,服務市民、助力鄉村。此舉不僅幫助了有困難的村民,也讓廣大市民買到了物美價廉的農產品,更讓黨報的傳播更有力度,從而實現了三贏。

猜你喜歡
長江日報大講堂黨報
瞎鬧騰大講堂
將來吃魚不用調刺啦
黨報深度報道如何“深”入人心
一項持續九年的公益活動,讓我們見證了黨報的力量
獨特視角詮釋改革開放40年變化——以《長江日報》“回望為了奮進”報道為例
“別樣”履職大講堂
新時期如何增強黨報影響力
線索與議程設置:提高黨報傳播力引導力的切入點
地方媒體參與國家敘事大有可為——長江日報講中國故事力作頻出
快樂大講堂{2}打嗝怎么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