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于語文課程的實踐研究

2020-01-09 13:17
課外語文 2020年24期
關鍵詞:中華漢字傳統

王 穎

(北京市密云區教師研修學院,北京 101500)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和民族之魂,在塑造中國人的民族性格、提振中華民族精神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意義重大:對于引導青少年全面準確地認識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認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此外,引導青少年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對于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提升綜合國力,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

語文課程實施的是母語教育,它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傳承與理解的重要途徑,民族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趣都要通過母語教育來實現。因此,語文課程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義不容辭的責任。于語文課程而言,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不能是一板一眼的說教,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于語文課程中,融化在學生的精神血脈中。

一、識字寫字中的漢字文化浸潤

(一)追本溯源,探尋漢字文化源頭

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漢字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從漢字本身來說,它的誕生,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折射出當時人們對自己、對自然、對世界的樸素認識,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風貌和情態,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于文化傳承而言,漢字也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距今已有3600 多年歷史,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這種文字慢慢發生了演變: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很多漢字都能夠探尋到它的源頭,并觸摸到它的發展軌跡,進而感受到漢字音形義三位一體的特點,感嘆于華夏祖先的聰明才智。

在語文課程中,識字教學的地位相當于奠基工程,它是閱讀的基礎,識字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閱讀的品質。正確認識漢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對于學生在閱讀中理解漢字的語境義,促進閱讀理解能力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倡導教師根據需要適度地引導學生關注一些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了解漢字的造字規律及方法,理解漢字音形義之間,特別是形義之間的聯系,從源頭上把握漢字的基本特點,感受漢字文化獨有的魅力。在小學低年級教科書中,象形字(如日、月、水、火)、指事字(如上、下、甘、本)、會意字(如休、明、從、塵)的數量是很多的,這些漢字幾乎都是從遠古走來,散發著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氣息。教學中,可以對這些漢字追本溯源,促進學生對漢字這個“形態”表達這個“意義”的感受與理解。

(二)規范書寫,感受漢字文化魅力

小學階段學習結束后,“課標”中要求學生應該達到能夠正確、規范、整潔地書寫漢字,做到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有一定速度;初中階段學習結束后,學生應該可以寫出規范、通行的行楷字。這些要求是有一定現實意義的。正確、規范、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書面表達與人交流的基本要求。行款整齊、力求美觀是更高的要求。試想,一個人寫一手漂亮的漢字,無論是上學時期考試答題,還是今后工作生活中與人書面交流,都會給對方留下美好印象,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未來發展。語文課程中的寫字教學雖然不是在進行書法藝術教育,但也務必要遵循漢字書寫的基本規律。間架結構要合理,筆順筆畫要正確。學生要掌握好不同結構類型漢字的書寫要領,掌握好基本的筆順規則并能以此指導自己正確書寫。此外,還要養成提筆就是練字的好習慣。漢字的形體美是其魅力的重要方面,只有用心待之,方能潛心悟之。

二、經典誦讀中的古詩文化浸潤

(一)誦詩文,感受古典詩詞的音韻

古典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作為傳統詩性智慧的結晶,其凝練生動的語言中,傳遞出“生命的感發”。統編語文教科書大幅度增加了古詩文的篇目,以小學語文教科書為例,古詩文的數量為129篇,占總數的30%,古詩文篇數的增幅達80%,這些改變的原因不言而喻。在這些篇目中,有精讀課文,有積累誦讀的篇目。無論怎樣,誦讀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古詩文的方法。所謂誦讀,就是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音韻。古詩文的誦讀應該是從心底發出的聲音,自然流淌,毫不造作。在誦讀的過程中,學生自然感受到古詩平仄交錯,韻腳鮮明,富有節奏和韻律的特點,從而讀得朗朗上口,興味盎然。

(二)品意境,體會古典詩詞的情韻

古典詩歌的美是多方面的,但意境之美是其最有魅力的地方。優秀的古典詩歌有這樣的共性:在反映“境”的同時,表達出作者的“意”,即作者能借助形象表現心境,寓心境于形象之中,這就是所謂的意境。品讀古典詩詞,不關注意境是極為可惜的。學生要學會從古詩詞中的各種形象入手,把握形象特征,整體觀照詩詞情境,揣摩詩人心境,將心境與形象結合起來,從而品悟到詩詞的意境,體會其美好情韻,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感受到中華古典詩詞的曼妙多姿。

(三)論人世,體悟古典詩詞的氣韻

古典詩詞凝練的不僅僅是語言文字,更是詩人對生命的感嘆,對自然的召喚。詩人在創作詩歌之時,總是會受到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的影響,使得詩作被烙上鮮明的個性色彩,展現出不同的氣度神韻。學生要學會在閱讀古典詩歌的過程中,將詩歌創作背景、詩人的生平經歷及詩人的其他詩作與詩歌關聯,從而體察到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陸游的臨終遺言《示兒》為何充滿了對收復舊山河的執念?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僅僅是在表達“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不舍與留戀?知人論世,學生就會豁然開朗,原來我們不但能夠讀懂一首詩,還能讀懂一個人、一段歷史、一個時代。

三、閱讀教學中的家國情懷浸潤

(一)“紅色”題材,悟革命前輩之高尚品質

在統編教科書中,“紅色”題材篇目有所增加,這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契機。這類題材的閱讀篇目無一不傳遞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閃耀著愛國主義精神的熠熠光芒,而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要高度重視。閱讀這樣的篇目,學生應該學會從故事情節和人物刻畫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從人物的言、行、神、思中體會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革命理想,昂揚的革命斗志,聯想到中華民族正是因為有了無數革命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才能夠于危難之中屹立不倒,迎來革命斗爭的最終勝利。

(二)“綠色”題材,推生態文明之發展進程

“綠色”是生態文明的象征,習近平總書記在各種場合多次提及生態文明,他說過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在2018年北京市的高考語文試卷中就出現了“綠水青山圖”的作文題目。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在教科書中,贊頌祖國壯美河山以及人民美好生活環境的文章也是很多的,要注意挖掘生態文明這一教育因素,賦予教科書新的教育價值。學生在閱讀這樣的篇目時,要學會抓住景象描寫和人們身處其中的表現,感受祖國山河的壯麗,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進而明確要積極保護生態環境,并懂得這樣做的意義:保護好環境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四、習作教學中的仁愛思想浸潤

中國傳統文化思想體系中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它的基本含義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幫助。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包括孝、弟(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等內容。此外,“仁”還體現了“三才”思想,即天地人,強調做人要效法天地,只懷天地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來為人處世,自會產生仁愛心。從本質上講,“仁”的思想就是在彰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由于習作教育本身就引導學生在學作文的同時學做人,于此處浸潤仁愛思想便是很好的教育契機。

(一)個人與他人的和諧關系

要作文,先做人。一個內心陽光,熱心助人,理解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能夠寫出充滿溫情的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作文。教師和家長要引導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修煉心性,錘煉品格,做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在習作時,首先要過好選材關,要選擇那些弘揚正能量的習作素材,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的大事,小事中也可見真情,甚至比大事更能打動人心;其次要通過人物刻畫、環境描寫和側面描寫等方式表現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二)個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

習作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服務社會??梢远ㄆ谡匍_交流會,說說你為社區做了什么事情,在外出的過程中有沒有見到一些值得你贊美的現象,有沒有需要改進的一些問題等。將學生的視野引向廣闊的社會活動空間,學會觀察社會中各種各樣的現象,產生自己的思考: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我們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在安全的環境下適當參與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把見聞感受寫下來與人分享。

(三)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人類是大自然的孩子,對自然萬物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學生要多走進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愉悅心情,享受自然美景帶來的美好體驗。親近大自然,就是要與它形成對話,聆聽大自然中的語言,感受其生命的脈動。保護大自然,就是要珍惜它的一草一木,愛護每一個生靈,與他們平等友好相處。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把觀察到的自然景物描寫下來,也可以寫一寫自己是怎樣愛護大自然的,要注意在描寫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實踐活動中的人文傳統浸潤

(一)美德:立身之本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內涵極為豐富,它包括“修身”“齊家”“治國”三方面內容,其中“修身”是一個人道德修養最基本的內容,結合兒童年齡特點,我們可以借助綜合性實踐活動開展“修身”傳統美德系列教育活動?!靶⒗蠍塾H”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華,學生正處在學習這種好品質的最佳年齡階段??梢蚤喿x并講一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長輩的小故事,召開故事會與大家分享;還要在家里、在社會中踐行“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并把這些故事寫下來或者畫下來,講給大家聽;還可以采訪父母長輩,請他們說說自己的工作、生活,自己的心情和需要。

(二)節日:華夏之魂

中華傳統節日,凝聚了十多億華夏子孫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無論走到哪里,每當這些節日到來之時,都會引起每一個中國人的無限情思?!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中秋月夜,吟誦著這樣的詩句,該會生成多少離愁別緒、殷殷牽掛??!在中秋佳節到來之際,可以召開一次誦詩會,誦讀和月亮有關的古詩,感受古詩中“月”的意象,形成對這一文化符號的解讀。也可以借助這樣的傳統節日,由講民間故事“嫦娥奔月”入手,談一談我們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以及對月球的探索和研究,激發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節氣:民族之智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歷法,體現了古老的民族智慧,至今已沿用2000 多年了。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每一個中華兒女感到驕傲。對二十四節氣的啟蒙教育要從小學低年級抓起,將傳統文化植根于孩子們的心靈深處,使之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我們可以先帶領孩子們閱讀繪本——《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然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二十四節氣歌?;顒又?,孩子們會介紹每個節氣的物候特征、氣候特點、傳統習俗等內容,還可以采用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課本劇、知識競賽、講述自己與節氣的故事等,深入開展二十四節氣的相關學習。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在一些重要的節氣到來時,如立春、清明等,引導孩子體察自然界的變化,觀察身邊的人文現象,積累實踐經驗,感受二十四節氣的神奇奧妙。

猜你喜歡
中華漢字傳統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老傳統當傳承
口耳相傳的直苴賽裝傳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