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志愿服務文化的價值詮釋與培育路徑

2020-01-09 15:55劉芳銘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0年5期
關鍵詞:志愿志愿者培訓

■ 劉芳銘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徐州 221000)

高校志愿文化伴隨著志愿服務事業的春潮涌動,逐步成為新時代高校先進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中開花結果。2018年3月12日,共青團中央正式印發《關于推進青年志愿服務工作改革發展的意見》,標志著高校志愿服務活動進入新階段,如何聚焦新時代志愿者服務主基調,固守新時代志愿者活動主陣地,進一步弘揚高校志愿者文化主旋律,成為當前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的話題。

一、高校志愿者文化價值目標界定

如果我們把高校志愿者(Volunteer)定義為在大學組織構架下,基于公民責任、道德良知,尤其是志愿者精神,為社會和他人無償提供幫助和服務以期實現自身價值的在校大學生的話,那么志愿者文化就是植根于志愿者主體,由志愿服務的性質決定,在志愿服務長期的實踐中習得,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指向性、目的性,并以社會資源為載體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類型,其內涵核心即“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因此,高校志愿者文化的價值目標應該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彰顯社會價值

高校志愿服務是社會志愿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設重要載體,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其本質是社會公益活動。在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中,廣大來自高校的志愿者們化整為零,與社區志愿者們萬眾一心,同筑一堵墻、同護一座城的行為既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時代價值,又成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一環,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標志。

(二)體現育人價值

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黨組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提出構建“十大”育人體系,在全國高校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志愿者服務活動作為構建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平臺和先進載體可以將志愿者精神有機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把大學生親自參加的志愿活動提升到新的精神層面,進一步深化對志愿者精神的理解。

(三)提升政治認同

高校志愿者活動與大學生政治認同之間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志愿服務活動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課在課堂外的有機延伸,提升志愿者們對思政課程的理論、情感和行為認同。大學生可以通過志愿者服務將理想抱負和現存實然緊密融合,在參與志愿服務的同時,不斷增強遵守志愿服務秩序的自覺性,有利于其加快社會化過程、提高自身政治素質、強化政治共識、規范政治行為,促進政治認同。

二、我國高校志愿者文化發展與現狀

自1993年11月,北京大學“愛心社”首擎國內高校志愿者團隊大旗,經過27年的蓬勃發展,時至今日,據不完全統計,經過規范注冊的高校青年志愿組織超過2000家,注冊志愿者達4043萬人,幾乎涵蓋了全國2956所普通高等學校。發展模式由最初共青團系統的“單輪驅動”逐步轉變為官方發起和民間響應的“兩翼齊飛”,服務區域從城鎮擴展到鄉村,從東部延伸至中西部,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志愿者隊伍,如:上海進博會高校志愿者聯盟“小葉子”團隊、清華大學紫荊志愿者總隊、復旦大學燭心社、上海交通大學青年志愿者服務總隊等。

近些年,高校志愿者以其出色的學習能力、較強的專業素養、飽滿的服務熱情成為社會開展志愿服務的中堅力量,得到各方廣泛認同,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必須指出的是與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相比,高校志愿活動無論從服務覆蓋面、行為影響力、品牌知名度,還是從資金保障鏈、機制運行鏈、后勁發展鏈上仍有較大差距。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高校志愿服務事業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對高校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相對有限,在滿足社會整體需求方面仍有較大差距。

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朝陽里社區考察志愿者工作時,稱贊志愿者是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前行者、引領者,志愿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他要求志愿者事業要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相向同行??倳浀奶旖蛑v話成為我國今后開展志愿者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了“志愿新時代”。在全民共建的志愿者隊伍中,“高校青年志愿者”所占比例最大,他們以青春亮麗的形象、盡善盡美的服務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展現了當代青年學子優秀的潛質、巨大的能量?!案咝V驹刚摺狈瞰I、友愛、互助、進步的內涵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需要依靠的是高校志愿者文化的建構與培育。

三、基于價值目標的高校志愿者文化培育路徑

(一)著力推動立法,增強志愿者文化的內生動力

隨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的逐步推廣,社會公眾對志愿者、志愿服務更加關注,法律層面的保駕護航愈發不可或缺。而我國到目前為止只有以國務院令形式頒布的《志愿服務條例》(2017),沒有全國性的志愿服務立法,各地方自行頒布的法規、規章,內容不統一、適用范圍狹窄、效力等級低,導致我國志愿服務存在法律關系模糊、法律責任不明晰等法律問題,使得高校志愿服務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此外,我國的青少年的中小學階段,大多為應試教育所主導,志愿者文化無從啟蒙,進入高校,志愿服務又往往服從于短期志愿技巧培訓,志愿者異化為“服務的提供者”。長此以往,服務熱情消失殆盡,志愿精神無從談起,改變這一現狀的治本之策在于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服務法律體系,這也是高校敢于放手發動學生開展志愿者服務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國家層面上,建議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人大主導立法的制度要求,由中央文明委、團中央等機構參與,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主導下,盡快制定出臺《志愿服務法》,并建立以該法為中心的志愿服務法治化體系,例如在加強志愿服務經費保障方面,可以考慮修訂《稅法》或者《慈善事業法》時,進一步完善對志愿服務捐助資金的鼓勵措施,形成政府資助與企業個人捐助相輔相成的資金支持網,推動社會志愿服務事業永續發展。通過一系列法律法規的出臺完善,實現對志愿服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完善體制機制,形成志愿者文化的強勁引力

如果說立法是根本,那么在此基礎上的體制機制的優化完善則是構建志愿服務文化的關鍵。一般而言,志愿服務的體制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招募機制,堅持以志愿者為本的理念,制訂招募計劃時,做到目標明確、定位清晰、人崗相適。招募之前,建立校內志愿者組織群和志愿者服務人才庫,依據志愿者組織的服務定位和志愿者自身的特點、意愿進行分類整理,精準匹配。二是培訓機制,首先在培訓內容上,應在志愿者“求發展”的目標定位下超越于一般的技能培訓,尋求多元化的個性培訓,重點在于志愿者精神層面的培訓;其次在培訓環節上,可以建立培訓課程體系,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堅持四個結合即整體素質提高與專業水平提高相結合、全員培訓與骨干研究培訓相結合,常規培訓與項目培訓相結合,面授培訓與網授培訓相結合,同時輔之以精細化管理,借助現代網絡管理手段,做到培訓內容標準化、培訓過程全景化、培訓結果可視化。三是激勵機制,各高??梢蚤_發APP并依托新媒體客戶端,要求志愿者按照客戶端提示,真實、準確、完整地填報服務信息,實時記錄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服務內容、時長等,并以此為依托,定期開展優秀志愿者、志愿服務項目、志愿服務組織評選活動,對獲評者給予表彰和獎勵,給予星級認證和獎章授予,并在校園內給予一定的政治禮遇,如邀請其參加重大節慶、慶典等。四是保障機制,各高??梢愿鶕驹刚叩膶嶋H需要,為志愿者在服務期間購買商業保險,同時對生活困難的志愿者給予助學金發放或者助學崗支持,并鼓勵社會各界人士對其進行捐助,對特別優秀的志愿者,畢業時可優先推薦就業。此外,還可將志愿服務時長用于校園超市的商品兌換。

(三)深化服務內容,激發志愿者文化的蓬勃活力

目前,我國高校志愿者活動主要聚焦在扶貧支教、基層服務、大型活動、體育賽事等領域內,存在縱深不夠、專業不強、持續不長等問題,沒有達到“專業人做專業事,精準服務產生最大效益”的契合點。新時代高校志愿者文化建構路徑離不開志愿者組織的重新界定和志愿服務內容的深度優化。這一優化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特色化,即志愿者服務要立足學校的辦學傳統,展示辦學優勢,彰顯辦學特色,與學校的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工作一脈相承,打造志愿者服務品牌;二是專業化,高校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務時,要體現專業精神、恪守專業操守、展示專業能力,由“單向度”的服務提供變為“多向度”的雙重獲益,實現“志愿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志愿功能”質的拓展;三是項目化,克服“節日化、節慶化”傾向,以項目為載體,從申報到立項,從執行到結項,從評估到激勵,設計完整的路線圖和時間表,便于管理和監督。

高校志愿者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至新時代必然提出新要求、產生新內涵,通過對這些內涵的重新詮釋,可以不斷增強大學生自覺投身志愿行動的內生動力,并以精準有效的組織管理、實事求是的考核激勵使廣大高校志愿者在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同時,增長見識、增強本領、增添能量。

猜你喜歡
志愿志愿者培訓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培訓通知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正式啟航
擁有《鹿鳴》書與卡,填報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國
從五方面做好引導培訓
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愛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