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組塊理論的解讀及啟示

2020-02-04 07:29王小菊張裕坤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 2020年22期
關鍵詞:短時記憶學習材料棋局

王小菊 張裕坤

【內容摘要】組塊是短時記憶信息容量的單位,是對信息進行組塊化的結果,也是人類認知研究的重要基礎,本文在闡述組塊及組塊理論基本觀點基礎上,從教的維度提出了組塊理論對我們的相關啟示。

【關鍵詞】組塊組塊理論啟示

學習能力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每一個社會個體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的過程。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研究動物、機器到研究人是如何學習的,對于人類學習機制的研究在不斷發展中前進著。組塊及組塊理論的提出為問題解決機制、人類的學習問題等研究提供了可參考依據?;诖?,本文主要從教的維度來探討組塊理論對我們教學的啟示。

一、組塊理論的內涵

(一)組塊

1.組塊的提出

在證明短時記憶存在后,早期眾多學者采用不同方式對其容量問題進行了研究,表明“短時記憶的容量似乎在7個項目左右” [1]。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喬治·A·米勒首次提出了組塊這一概念,他認為“1比特(bit)信息即是對兩個有同樣可能的選擇對象做出決斷所需的信息量”[2]。輸入單位的數目是限定短時記憶廣度的因素,即組塊是短時記憶的單位,也就是說短時記憶廣度的信息組塊數目是不變的,它不是以我們記住了幾個字母、幾個數字來衡量的,而是以多少組塊來說明的,這個數目恰恰處在7±2這個范圍內。

2.組塊的定義

盡管目前在不同的文獻中對于組塊的定義盡管有較多的描述,但其核心理念是較為一致的,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組塊是一種信息單位,組塊化是大腦形成組塊的能力和過程”[3]。組塊是個名詞概念是一種信息單位,組塊化則是個動詞概念是加工編碼的過程。組塊化是人類記憶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一般的認知方法,它通常通過調動儲存于長時記憶中的各種原有的知識,對短時記憶的信息加以重新組織或進行再編碼,以人們熟悉的意義鏈形式,從而構成容量更大的記憶單元[4]。簡單的說,我們平常學習中的一個漢字、詞語、句子可以看作是一個組塊,這里的漢字、詞語、句子、段落等由于它們內部存在一定關聯性,因此在我們記憶時形成了一個整體,我們每個個體在記憶他們時是對相應的整體作出反應而不是對構成這個整體的單個要素、項目作出反應的。組塊及組塊化,我們可以將它理解為就像圖書館中的書架上的書分區域放置,每一個固定的區域由包含著多本書,不同的區域構成了一個閱覽室,不同的閱覽室構成了整個圖書館,組塊化則是一個整理加工的過程,相當于對相關圖書進行歸類整理的過程,只是我們的每個圖書館通常有容量限制的,而認知領域的組塊卻不受這個限制。

3.組塊的特征

在理解組塊的定義及它在人類認知的重要作用基礎上,組塊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征:(1)組塊的大小會受多種因素影響而變化。組塊的大小往往跟學習者已有的知識經驗,確切地說與頭腦中已有的認知結構有關。此外,組塊的大小與呈現的學習材料密切相關,不同學習材料也會造成組塊大小的差異,一份邏輯層次清晰的學習材料更能幫助學習者擴大組塊容量。(2)組塊間存在獨立性,組塊內存在相關性。任何一個組塊內部元素是具有非常大的關聯性。(3)通過運用相關策略,組塊的容量能有效擴大。每個組塊的容量是可變的,運用一些策略如進行有意識地練習等就可以增加每個組塊的含量,在不會超過短時記憶廣度的情況下從而可以實現整體上記憶容量的擴大,所記內容的增加。

(二)組塊理論

自組塊的概念被提出后,眾多研究者借助國際象棋對組塊形成進行了相關研究。對于真實的棋局,新手與專家在復盤時存在很大的差別,且同樣時間內組塊數目與組塊內棋子數量是專家高于新手,而對于隨意擺放的棋局,兩者差異不明顯。在此基礎上,西蒙等人提出了著名的組塊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其主要觀點是專家級棋手在長期的下棋過程中有了豐富的經驗,他們認知結構中已存在大量真實棋局結構的組塊,而新手的長時記憶中不具有這些組塊,在進行復盤實驗的過程中,專家級棋手短時記憶中只需記住一些重要線索就能根據這些線索迅速提取出長時記憶中的棋局結構來實現棋局復盤,而新手短時記憶中則全部是對一個個完整棋局的記憶,由于短時記憶容量有限因而對棋局記得并不多,那么復盤時成功率也就較低。組塊理論的提出對人類認知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它不僅很好的解釋了新手與專家的差異存在原因,也對認知、問題解決等相關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外,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表明組塊化過程作為一種基本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普遍存在于人類所有表征系統中,我們的學習大部分正是將零散的知識點組塊化,將組塊編碼儲存起來的過程。

二、組塊理論對教學的啟示

根據組塊理論的核心觀點,它在認知、學習領域也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每個人獲得一個組塊并將它加以保持,不管其內容上的差別,所需時間大致是恒定的[5]。運用好組塊理論都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改善學習效果,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一)對教學內容梳理,模塊化呈現

對于教學者來說,往往希望將知識盡可能全面地傳授給學生,但有時我們面臨著“時間短、內容多”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將內容經過有效梳理以模塊化的方式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有助于學習者的記憶、理解,這種對內容的梳理一方面體現在教師的講解中,另一方面體現在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教師的講解要注意突出重難點,具有較好的邏輯性,便于學生理解消化。此外,在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例如在課件設計時我們要注重內容條目化,各部分層次清晰,依次呈現各部分內容,從而讓學生對其知識體系結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幫助他們對知識進行加工編碼。

(二)課堂中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組塊

當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角色被定位為促進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建構知識的輔導者等,但由于學習習慣、經驗等的差異,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有意義建構很大程度上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組塊,對新知識的講解時引導學生聯系與其相關的舊知識,注重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將一個知識點拓展開來引導學生思考與其相關的其他知識點,從而使其在記憶時形成一個大的知識組塊。

(三)單位時間呈現內容不能太多

短時記憶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次可記住的項目為5~9個,一節課上如果新知識太多,教師將全部的內容一次性呈現給學習者,學習者在短時間內難以消化,并且沒有充足的時間對其進行復習,即無法及時將其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組塊進行結合。我們知道短時記憶對信息的保存時間是很短的,如果得不到及時地復習鞏固使其進入長時記憶中以組塊的形似保存下來,那么將很快被遺忘,從而造成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在準備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時需充分考慮到這點,不能在單位時間呈現過多的內容,以免影響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

結語

對組塊及組塊理論的了解及運用,教學中考慮到學生認知組塊的特點,對教學內容的安排,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等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需要通過不斷地重復、練習,幫助調動長時記憶中的知識,加工進入短時記憶的信息,從而把短時記憶中的信息轉化為長時記憶中的組塊,儲存其中的組塊在以后我們對新知識進行學習時發揮作用,從而真正提高我們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樂國安.當代美國認識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47-150.

[2]G.A.Miller,陸冰章,陸丙甫.神奇的數字7±2:人類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J].心理學動態,1983(4):53-65.

[3]劉文慧.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溫故知新”[J].大家,2010(24):206.

[4]馬曉華.關于詞匯組塊建構理論及學習策略的探討[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3):56-57.

[5]鐘祖榮.組塊與專家[J].中小學管理,1996(2):23.

(作者單位:1.靈臺縣第一中學;?2.靈臺縣西屯學區新民小學)

猜你喜歡
短時記憶學習材料棋局
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學習材料
基于長短時記憶神經網絡的動力電池剩余容量預測方法
黨史學習教育四種指定學習材料少數民族文字版出版發行
傳祺海外新棋局
安凱運游棋局
西咸新棋局
短時記憶、長時記憶對英語聽力的影響
短時記憶理論的影響
華林 國際大棋局
遠程教育學習材料開發與設計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