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費盡心血,我的孩子還是叛逆了

2020-02-05 09:50
婦女之友 2020年12期
關鍵詞:繼母教養姑娘

從前,如果覺得一個孩子缺乏良好的教養,我們常說:養不教,父之過。然而,在養而不教的父母幾乎絕跡的當下,為什么令人頭疼的孩子好像越來越多?教無果,又是誰的錯呢?

教養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豆角

有一位爸爸去接兒子放學。兒子對爸爸說,我心里有個喜歡的女生。爸爸頓時心里一緊,假裝平和地說:你還是個學生,應該好好學習,將來上大學會遇到更好的女孩。

兒子答:爸,放心吧,我不會太投入的。

老父聞言,頓時心中大慰,感嘆兒子聰明又懂事。我卻從這句理智的回答中,感受到一股涼意。

一個高中生,可以把喜歡表達得如此冷靜,一定是乖慣了。長在父母密不透風的照拂中,但凡有一點兒偏差,就會被教育被嘮叨,漸漸地,就不敢對父母說真話了。孩子其實比大人想象得聰明多了,稍一試探就能透過父母貌似朋友般親切平等的表象,看到他們真實的內心。發現情況不妙,立即見風使舵,變成父母喜歡的樣子。

這不是最讓人心涼的——如果他講的是真的呢?就是說他在父母天長日久的矯正中,漸漸習慣了保護自己,對一切保持警惕和提防,對誰都不會拿出全部真心。他們可能永遠不會受傷,但也永遠不會知道什么是真誠,什么是愛。

父母之心,自然為子女著想,不希望他們受一點點傷害,走一點點彎路。然而,世上哪有一條路是筆直的?彎路都沒走過,一旦掉坑里,還能自救嗎?

比起過量的精神教養,對子女在物質方面超標的家長可能更為普遍。

有位母親,極為信奉“富養女兒”,獨生女從小在家里得到的一切都遠遠超過父母的標準,日積月累,女兒變得又虛榮又矯情。

女兒高考成績不太理想,又不甘心上普本,覺得沒面子,跟父母說想去一所中外聯合辦學的學校,說是能接受英式教育。但是學費很貴,對這個家的經濟條件來說,是非常勉強的。但既然女兒開口了,她不忍拒絕,同時也希望女兒有更好的前程,就同意了。

女兒開開心心去上學了,父母在家拼命賺學費和生活費。因為這類學校的學生,大部分家境富裕,他們不想讓女兒在別人面前顯得寒酸。

終于熬到女兒畢業,可以松口氣了吧?沒想到反而更難了。女兒找什么工作都不滿意,天天喊累,說被領導和同事欺負。母親心疼女兒,就讓她找了一份閑差,然后自己每個月源源不斷地給女兒經濟補貼。這個家的絕大部分收入,仍然花在女兒身上。

再后來,女兒結婚了。沒兩年,就鬧離婚了。為啥?女婿嫌妻子太能花錢,不僅自己收入全光,還不斷從丈夫手里要錢,要不到就去網上借貸。一年不到就借了十多萬,還不上,被逼得緊了,不得不告訴丈夫。

當媽的終于憤怒了:你的青春期到---底什么時候能結束?!

女兒竟然氣憤地回懟:不是你說要富養女兒嗎,怎么反過來怪我!要不是你,我怎么會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

為人父母,總想給子女最好的。但什么是最好的?好是沒有上限的,父母的行為卻應該有界限,親子之間也應該有界限,任何無條件地付出都不明智,甚至落得兩敗俱傷。

親子之間不缺感情,缺少共情 有笙

隨著獨生子女大潮的涌現,親子之間的聯系較以往更加緊密。然而,這并不代表親子關系就更加親密。

有太多的父母,毫不吝嗇地對子女付出感情,卻不注重感情的交流,那么,這種付出就是缺少質量的,無效的,甚至是負面的。這種情況會延續到子女成年以后。就拿婚戀一事來舉例:

姑娘A,父母是做小生意的,家里頗有些積蓄。A姑娘畢業,家里給買了房。后來交了一個男朋友,倆人感情很好,于是小伙子退掉出租屋,搬過來和姑娘一起住。

這事被突然造訪的A的父母發現了,他們堅持認為,這個沒房沒車收入一般的小子,和女兒在一起就是圖錢,心機太重,女兒必須和他分手。在父母的極為阻撓下,A姑娘和男友分手了。但她之后也拒絕再交男朋友,無論父母怎樣苦求,怎樣憂愁,都不能動搖她的決心。

與之相對應的例子是姑娘B,母親在幾年前去世,父親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妻子。

父親再婚前,姑娘B原則上是同意的,畢竟,她工作很忙,還有孩子要照顧,父親的生活問題令她很困擾。繼母是農村婦女,勤勞樸實,身體健康,做得一手好菜,對父親來說是不錯的對象。然而父親再婚后B姑娘漸漸發現了問題:

繼母沒有退休金,在鄉下有一子一女,家境都不算好。而父親退休金五千多,在這個三線城市來說,很不錯,婚后工資卡交給繼母支配。由于繼母隔陣子會回去看子女,所以姑娘B嚴重懷疑繼母動機不純,父親的錢財必定外流,將來有個大病小病的咋辦?

于是,姑娘B心生一計,經常帶兒子回父親家看望,每次都會在父親面前以兒子的名義要東要西,父親對外孫自然無法拒絕,有求必應。

幾次三番的,繼母與父親開始有了摩擦,終于繼母決定離開。離開前繼母哭著說:我本來想跟你過完后半輩子,可你姑娘卻像防賊一樣防我。我沒有亂花你的錢,這有賬本,你們看吧,別讓我走后還背上壞名聲。

父親很難過,不舍得也留不住。老太太走后,父親打開賬本,果然筆筆清楚,都是一個家庭正常的花銷,以及后來給他外孫子購買的各種昂貴的禮物。

A姑娘的父母對A,B姑娘對父親,都是出于一種保護的心理,擔心對方被欺騙。大概因為先前父母對子女總是不信任,所以后來子女對父母也不能信任。好像雙方的關心和愛護,永遠是單向的、無法融匯的、缺少共情的。這樣的感情越是濃烈,親子關系反而越差。

人生的內核,永遠是自己 天涯

現在有一種觀點,就是親子關系如果出現了問題,若子女尚未成年,那連心理學界都默認必須是父母行為欠妥造成的。

誠然,作為成年人,父母應該擔負更大的責任,但是否應負全責,還是要分情況而言。在孩子行為出現偏差時,父母的確需要審視、反省自己的教養之道,但也不必因此全面否定自己,認為什么都是自己的錯。

有一位父親,是普通工人。當兒子進入青春期后,看到身邊的同學穿名牌,自己也想要。但連T恤都動輒幾百元一件的運動品牌,對這個家庭來說都是奢侈品,更別提隨便一件都上千的潮牌,以及各種昂貴的球鞋。

看著兒子要而不得暴躁又絕望的樣子,當父親的很愧疚,覺得同樣是孩子,自己的兒子生在自己這樣的人家,太委屈了,是自己太無能。為了滿足兒子,看到兒子的笑臉,父親在工作之余,凌晨送牛奶、下班送快遞、冬天整夜加入清雪大軍……

后來,他累得在送快遞的路上出了車禍,斷了一條腿,這個家一夜之間陷入深淵。

再后來,兒子遭受打擊,無心上學,沒有學歷,找不到正經工作,整日愁眉苦臉,背地里跟朋友抱怨:因為父親斷了腿,他才沒書念。

他好像忘了,父親是為什么斷了腿。但這全是孩子的錯嗎?如果父親不一味遷就兒子不合理的要求,早晚有一天,兒子會成長,會接受自己生于平凡之家,父母就是非常普通的普通人。他們至少還會擁有普通人的快樂,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樣。

此外,還有很多選擇生二胎的父母,嘴巴上掛著的都是要給大孩子生個一奶同胞的手足。

不,自己生的二胎,自己負全責,跟別人沒多大關系。

自己的人生內核,永遠都該是自己:是我自己,想要個二寶。我希望能好好地教養他,讓他好好長大,成為一個正直健康快樂的人。

如果你是為了大寶生的,為了父母公婆生的,為了繼承百萬家產生的,一旦在養育的過程中產生困擾,你就會遷怒于他人,尤其是無辜的人,這不公平。

而最無辜的,正是二寶:他是父母出于“好好養育”之外的目的生下的孩子,是某種目的的附屬品或衍生品……在特定條件下,這會讓二寶產生強烈的反感。

教養是一門需要一直學習的學問,親子關系是世界上最長久的關系。

任何感情都是雙向的交流,要有溝通,要有回應,不該是單方面的釋放、承受或努力。

猜你喜歡
繼母教養姑娘
秋姑娘的信
教養方程式
繼母的“法寶”
泥姑娘
送給繼母的生日禮物
胖姑娘看過來
教養,就是選擇做個更好的人
送給繼母的生日禮物
熊孩子的超市教養課
采山的姑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