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體育獲得感論析:理論建構與實踐路徑

2020-02-07 01:30王俊亮
荊楚理工學院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獲得感學校體育實踐路徑

王俊亮

摘要:獲得感已經成為衡量學校體育改革成效的良政基準和善治標尺。運用文獻資料、邏輯推理等方法對學校體育獲得感的內涵、生成邏輯進行理論建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提升學生學校體育獲得感的主要路徑。研究發現:學校體育獲得感是學生通過學校體育參與,在自身的體育教育需求獲得滿足后產生的一種積極的主觀心理感受。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遵循程式性、層級性、具身性、普惠性、多維性、適恰性等基本邏輯。未來應從把握關鍵銜接,提供精準引導;構建課程體系,加快標準建設;激發所有感官,確?!吧眢w”在場;服務全體學生,破解發展矛盾;認識多感價值,確保多感并獲;賦予學生權利,保障有效供給等6個主要方面開展實踐,不斷提升學生學校體育獲得感。

關鍵詞:學校體育;獲得感;理論建構;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4657(2020)04-0073-07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1],并于2016年2月23日在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再次強調“把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2]。近年來,“獲得感”的關注度持續增加,已經成為了官方文本的高頻詞、學界探討的熱議詞、媒體報道的流行詞,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股學習熱潮。2017年,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獲得感是判斷我們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衡量我們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也是檢驗我們工作作風的根本標準”[3]。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感”可以成為衡量學校體育事業發展的良政基準和善治標尺,開展學校體育獲得感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當前,獲得感相關研究主要圍繞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改革等領域展開,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相關研究較為貧乏,僅發現季瀏等在新時代我國學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的研究中,提及了學校體育獲得感,并認為新時代學校體育應該切實保障學生在學校體育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4]。提升學校體育獲得感,不僅要回應其基本理論問題,而且要提出明確的實踐路徑,綜合現有研究成果來看,這兩點均比較欠缺。因此,本研究以學校體育作為研究視域,以獲得感作為切入視角,聚焦學校體育獲得感的概念及生成邏輯,嘗試對學校體育獲得感進行理論建構,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提升學校體育獲得感進行探索性思考,以豐富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理論研究,并為后續學校體育獲得感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鑒。

一、學校體育獲得感的概念

獲得感是一種主觀感受[5],是指人們的利益得到維護和實現后產生的實實在在的滿足感和成就感[6]。學校體育獲得感指的是學生通過參與學校體育活動,在自身的體育教育需求獲得滿足后產生的一種積極的主觀心理感受。學校體育獲得感概念的重點在于“獲得”,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一)“獲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獲得”決定了“感”能否產生及產生的程度、數量、性質。學校體育獲得感核心在“感”,關鍵在“獲得”,“獲得”是“感”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感”是“獲得”的結果和后續,沒有“獲得”,“感”也就無處生發。同理,“獲得”越多,隨之產生的感悟就越多。另外,“獲得”是一個具有正向的、積極意義的詞,“獲得感”也就被賦予了正向、積極的心理屬性,正是這種內心升騰的愉悅感受,才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體育。因此,對“獲得”的強調是理解學校體育獲得感概念的應有之意。

(二)“獲得”具有豐富多元的內容

“獲得”指的是學生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生參與學校體育的“獲得”往往比其他學科教育帶來的“獲得”更加豐富。從興趣愛好來看,學生可以參加自己感興趣的體育游戲、趣味性比賽等學校體育活動,從而實現享受運動、愉悅身心的目的;從體質體能來看,學校體育可以改善學生的生理機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強健學生體格體魄;從運動技能來看,學生可以通過修讀體育課程,掌握不同項目的技術動作,學習各個項目的基本規則,具備一定的參與運動項目的能力;從精神層面來看,通過參加多種多樣的體育競賽及運動訓練,可以塑造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奉獻協作的團隊意識、越挫越勇的不屈精神??偠灾?,高質量的學校體育可以給學生帶來多種“獲得”,滿足學生在身體和精神方面的教育需求。

二、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邏輯

(一)程式性

學校體育獲得感是由不同階段構成的程式性過程,感受、感覺、感知、感悟是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必須要經歷的4個階段(圖1)。感受是第一階段,是機體感受器感應并接受外界刺激,產生生物電信號的過程;感覺是第二階段,是大腦對感受到的生物電信號進行運算,產生具體體感的過程;感知是第三階段,是機體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各種身體感覺進行初步加工,產生進一步認識的過程;感悟是最后階段,是人作為高級動物,運用理性思維,對“獲得”進行價值評判及理性反思的過程,如果評判和反思的結果是正向的、積極的,那么就會產生積極的心理體驗,獲得感就會應運而生,最終達到體悟世界的目的。以上4個階段缺一不可,并遵從嚴格的先后順序,不可顛倒??傮w來看,從感受到感悟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前后環環相扣、邏輯關系緊密的程式性過程,前兩個階段是“獲得”的過程,主要執行的是身體的生物進程,后兩個階段是生成“感”的過程,主要執行的是思維的認知進程。

(二)層級性

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是一個層級不斷遞進的連續過程(圖2)。每個階段的學校體育獲得感都存在一定的運行域限,即每一次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后并不能永久保持“巔峰狀態”(如圖2的A、B、C),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強度會有所下降,呈現出典型的衰減性特征。此時如果沒有新的、更高質量的外部“獲得”,那么已經生成的獲得感只會維持在一定水平,難以實現持續提升。圖中的D、E、F、G階段呈漸進式逐步提升狀態,意味著即使某一個階段的獲得感達到峰值后下降,但此刻因為學生在這一閾限期內各方面有所獲得,下降后的水平仍高上一階段閾限的獲得感水平(如G的位置高于F,E的位置高于D)。

理想情況下,當前一個階段的學校體育獲得感處于較高水平時,應為學生提供下一階段的更高層次的體育教育,以保證其學校體育獲得感持續生發,但目前我國學校體育無法為學生提供長久的、持續的、高質量的外部“獲得”,客觀上造成了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層級斷裂。其原因在于,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缺乏科學的體育課程理論指導[7],不同層級的學校體育教育各自為政,沒有形成一套貫穿大中小各階段的完整、連貫、系統的教學體系。例如,小學階段學習了“正面雙手墊球”,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階段仍然在重復這一動作的學習,而且各個教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甚至目標等重復、雷同。如果說小學階段學生體會到了學習“正面雙手墊球”帶來的獲得感,那么,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階段近乎重復的教學注定無法給學生提供高水平的“獲得”,相應的更高水平的獲得感便無從談起。因此,不斷為學生提供更高水平的體育“獲得”是提升學校體育獲得感的重要路徑之一。

(三)具身性

具身認知注重身體在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8],認為身體是人們進行思考的基礎,認識的內容往往來源于身體[9]。這樣的理論主張與學校體育體悟世界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轍。因此,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是典型的具身性生成,身體全面在場的認知方式,是學校體育區別于其他學科教育的本質特征。不管是體育課程、課余訓練、運動競賽,都需要身體完全投入,就算是健康知識這類知識傳授最終還是要通過身體實踐來掌握。例如,羽毛球正手擊高遠球技術的學習,“感”的產生需要調動幾乎所有身體感官,視覺用來判斷球的飛行軌跡,聽覺用來判斷擊球質量的好壞,觸覺用來判斷握拍正確與否,本體感覺用來判斷身體的空間位置及運動軌跡,多種身體感官協調配合,貫穿了動作技術學習的始終。不同運動項目對不同感官的依賴程度存在差異,但總體而言,身體感官動員的種類及利用的程度決定了學習的效果。通常情況下,調動的感官越多,收集的外界信息越豐富,生成的獲得感也就會更飽滿。

(四)普惠性

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是普惠性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從學校體育的性質來看,其本質屬性是一項公共服務,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有效的體育參與和體育獲得,切實感受到學校體育帶來的獲得感,這是其最重要的價值指向。其次,從教育公平性來看,學校體育有責任和義務讓每一位同學都享受到同樣水平、同等質量的體育教育,這是學校體育存在的基本倫理。但現實中,以上兩個方面都難以踐行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普惠性邏輯。

長久以來,除課堂教學外,學校體育的工作主要圍繞少數人開展,只注重維護少數人的獲得感,忽視了大多數學生學校體育獲得感的訴求,違背了學校體育的初心和使命。例如,學校的大多數競賽并不是人人都能參與的,絕大多數學生只能作為觀眾,有的學生甚至在學生生涯一場比賽都沒有參加過,難以體驗到體育競賽帶來的競技享受,更難言獲得感。再如學校業余體育訓練也主要針對少數體育特長生,目的是提高升學率,提升學校知名度,普通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失去了獲得感生成的基本前提;另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仍然是現階段制約學校體育發展的主要矛盾,這種發展矛盾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弱勢群體邊緣化所導致的失落感、失去感以及相對剝奪感會極大的降低甚至消解每一位同學的學校體育獲得感[10],難以體現學校體育面向全體學生的普惠性價值。

(五)多維性

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具有明顯的多維性,娛樂趣味獲得感、體能技能獲得感、精神品德獲得感是學校體育獲得感的主要維度。娛樂趣味獲得感是指學生在滿足了自己的體育興趣、愛好之后產生的獲得感,這種獲得感可能在體育課結束之后就很快消失;體質技能獲得感是指學生身體素質提高或者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能后產生的獲得感;精神品德獲得感是指學生在體育精神、體育價值等精神層面有所感悟之后產生的獲得感。學校體育獲得感的多維性是由學校體育教學目標的多樣性決定的,基本契合了學校體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

歷史上,我國的學校體育獲得感基本上是一維的。例如,體質教育和技能教育都曾經在我國的學校體育發展歷史中占據了很長一段時間,把體育課上成了體質測試課,或者僅僅把運動技術的教授作為體育課的唯一內容。學生通過這樣的體育課在體能、技能方面也能有所收獲,能體驗到一定的獲得感,但這樣的體育課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只能通過強制體育保證其有效獲得。另外,這樣的獲得感忽視精神價值、思想品德層面的獲得,達不到學校體育身心并育的目的。再如,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國推崇快樂體育[11],強調學生體育課程的快樂體驗,體育課上成了游戲課。僅從性質來看,這樣的“獲得”無疑是正向的、積極的,也能生成相應的獲得感,但這種體育課無法改善學生體質,也教不會學生運動技術,意志品質更達不到有效磨練??傊?,過去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缺陷和不足,主要在于過分強調單一獲得感,忽視了其他獲得感的價值和作用,不論是體質體育、技能體育,還是快樂體育,這種單一的價值追求與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多維性是對立的,其結果都會造成學生身心發展的割裂[12]。

(六)適恰性

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適恰性是指學校提供的體育教育是不是合適的、恰當的,衡量的標準是學生是否獲得了令自己滿意的體育教育,如果學生滿意,那相應的獲得感就會生成。從該意義上講,學校體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等必須與學生的需求相契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為學生提供適合的、恰當的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采用的是強迫式發展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內在興趣和需求[13],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中長期處于“失語”的境地,難免會出現供給與需求的錯位,導致學生的學校體育獲得感偏低。因此,探討獲得與獲得感的問題,應該從需要者的角度出發[14],讓全體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訴求,而不是主觀臆測他們的需求,更不能強迫學生接受。要尊重學生,圍繞學生,服務學生,賦予學生主體地位,保障學生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唯有此,學校體育才能更好地回應學生的現實關切,只有迎合了學生的需求和期待,才能實實在在地讓學生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學有所獲、獲有所感。

三、學校體育獲得感的實踐路徑

(一)把握關鍵銜接,提供精準引導

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執行從感受到感悟的固有程序,但人體執行這種固有程序并不像電腦執行程序般輕松迅捷,特別是不同環節在銜接過程中面臨著許多的困難和挑戰,如果應對不利,整個程序就會終止運行,預期的學校體育獲得感便無法生成。以1 000米跑為例對該程式性及必要的引導做簡要闡述。

1.從感受到感覺,是機體覺察客觀刺激到產生具體體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運動負荷會使機體出現呼吸困難、肌肉無力等現象,并在運動結束后會伴有疲勞感、疼痛感、酸脹感等不適癥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容易出現畏懼、退縮、排斥等負面情緒,影響獲得感生成程序的進一步推進。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在負荷過程中教師應通過趣味化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手段,盡量轉移學生注意力,減少其身體承受的生理壓力。另外,在課程結束后,注意安排整理性放松,盡可能地降低學生生理不適的程度,緩解生理不適的癥狀。此時,教師不能一味地遷就學生,避免體育課曾經出現的“休閑化退讓”“輕松化轉軌”現象再現[15]。

2.從感受到感知,是生物進程向認知進程的過渡過程,該過程的主要特點是學生開始動用理性思維進行思考。雖然教師在上一階段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生理不適仍會不同程度存在,此時教師應向學生介紹神經肌肉工作的原理、生理“極點”產生的原理,以及“超量恢復”等生理學知識,目的在于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理性思維,使學生知曉各種生理現象背后的原理、理解運動負荷背后的價值,并逐漸對運動負荷產生認同。

3.從感知到感悟階段,該階段是學生在前期“獲得”的基礎上,對生理上的收獲產生感想、有所領悟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負荷的刺激,學生肺活量、肌肉耐力等生理指標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跑步變得輕松有力,成績也進步明顯,學生會因為這些積極變化而歡呼雀躍,但體育教師的任務還遠未結束。此時,體育教師應組織學生積極分享體育鍛煉的感想,并適時地穿插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先鋒模范人物及感人事跡,通過生動的案例講解及學生的切身體驗,使學生切身領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道理,并將這些人生哲理融入實現“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中演繹,闡釋“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堅定同學們為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逐步引導學生,使其價值觀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契合,從而實現學校體育立德樹人、身心并育的終極目標。

(二)構建課程體系,加快標準建設

過去,很多體育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么難以突破傳統框架[16],要么教學內容的選擇帶有較大的隨意性[17],甚至出現低水平重復現象,導致學生學校體育獲得感不僅不能隨著年級、學段而遞增,反而出現停滯或衰減。因此,要加快構建學校體育一體化課程體系,首先應改變以往以競技分類體系為主要標準的運動項目分類方法,在教育學視角下,重新審視不同運動項目的教育價值,構建新的運動項目分類體系。其次,遵循生物體自然發展規律、項目技能學習規律、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加強對不同項目最佳學習“窗口期”研究[18],在此基礎上側重對各年齡、各學段的適宜教學內容開展研究,并開發與之對應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確保各個運動項目發揮最大的育人效能,使得學生的獲得感伴隨年齡的增長與學段的升級而持續提升。

當然,一體化并不意味著一刀切,要注重構建既能統籌領導又能彰顯彈性和活力的學校體育一體化課程體系。中國地域遼闊,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不能因為過分追求標準化,而忽視各地區的差異,一體化課程體系的設計要留出空間,各個學??梢愿鶕约旱男G?、學情等安排學校體育教學活動。運動項目的設計不僅要關注群眾基礎好、普及性高的項目,更要關注小眾項目和新興項目。例如,相較于南方而言,北方的氣候條件更加適宜開展冰雪項目,少年兒童的喜愛程度高,在學校體育中因地制宜地開展冰雪運動不僅能擴大冰雪人口,又能起到育人的雙重作用。

(三)激發所有感官,確?!吧眢w”在場

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具身性意味著在體育學習過程中要將身體擺在突出的位置,將身體從被動接受改造的認知局限中解放,充分發揮身體在體育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調動身體所有感官,激發感官所有潛能,將獲得感的生成建立在“體悟”的基礎之上,體育教師要善于將“身體思維”創造的信息作為創新體育知識和技能的方式[19]。以排球的“正面雙手傳球”為例。在動作示范階段,教師往往要首先展示動作的完整內容,該階段學生主要通過視覺獲取相關信息。這就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前、后、左、右等多個視角的動作展示,而不僅僅是做單面示范。在動作講解階段,學生主要通過聽覺來接收信息,視覺起到輔助作用。此時教師的語言表達應做到簡潔、準確,既不失專業規范,又不顯晦澀難懂。另外,在組織形式上也要做出調整,做到深入學生中間,確保每位同學聽得到、看得清。同時要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和豐富多樣的詞語來調動學生聽覺的潛能,搜集豐富的信息。在動作練習階段,除視覺、聽覺外,觸覺、本體感覺也參與其中,教師要提醒學生利用雙手的感觸,判斷手指是否正確觸球,掌心是否完全空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本體感覺感受身體的空間位置以及身體移動的速度等??傊?,幾乎所有的技術動作的學習都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但在動作學習的不同階段,不同感官發揮的作用存在差異,體育教師要充分認識這種差異,科學安排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各感官的最佳效能,只有這樣,學生的體育“獲得”才會更加豐實,對獲得的理解才能更加透徹,對理解的感悟才能更加深刻。

(四)服務全體學生,破解發展矛盾

面向全體學生是對學校體育普惠價值觀的最好踐行。具體是指要切實尊重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身體素質、運動基礎等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量體裁衣,只有做到精細施教,學生才能精準獲得。服務全體學生的前提是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上做出相應安排。這不僅需要體育教師精細化工作,更需要體育教師有較高的職業素養。首先,體育教師要改變以往單純學科教師的角色認知,要把自己當成學生的班主任、輔導員,通過多條途徑、多種方式了解學生的詳細情況,對所有學生的情況做到了然于胸。其次,改變以往教學大綱指導下的教學模式,深刻領會課程標準的思想和要求,充分利用課程標準的彈性空間,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設計最優的教學方案,唯有如此,才不失教育公平,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學校體育帶來的切切實實的獲得感。

破解學校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一方面,國家要持續加大向少數民族地區、偏遠山區、農村地區、西部地區學校體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改變這些地區在人力資源、場地器械等方面的落后狀況。另一方面,這些學校體育工作相對滯后的地區,應著眼自身條件,盤活現有資源,立足于校本課程,利用當地群眾親和力強、參與度高的體育運動項目開展學校體育活動。特別是對于少數民族地區,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甚至戰爭中形成了多如繁星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數對場地、器材等條件要求較低,便于在有限的條件下開展,可以有效緩解人力、物力、財力絕對投入不足帶來的辦學困境,同時也履行了學校體育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其更大的意義在于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提升凝聚力、向心力,生發歸屬感、獲得感。

(五)認識多感價值,力求多感并獲

新時代的學校體育必定是注重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學校體育獲得感生成的多維性提示我們不僅要注重學生全方位的體育獲得,而且要協調好學校體育多種獲得感之間的關系,不同的獲得感在學校體育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體現出不一樣的育人價值(圖3)。

娛樂趣味獲得感是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校體育失去了趣味,就算強健了體魄,野蠻了精神,那樣的獲得感也不是高質量的獲得感。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20],享受樂趣被排在了第一位,足見其重要性。娛樂趣味獲得感是后續獲得感生成的前提,只有感到快樂有趣,才會激發學生參與學校體育的動機和欲望。今后一段時期,我們應以“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運動樂趣”作為開展學校體育理論研究和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問題[21]。

體質技能獲得感是基礎。體育課改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改善青少年體質、教會他們運動技能[22]。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是學生對學校體育發展成效最基本的獲得感訴求[4],從“教育強國”到“健康中國”,改善學生體質始終是國家戰略的重點關注內容,特別是在學生體質難有改觀的當下,對提高學生體質的訴求就更顯迫切。另外,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是學生有效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要想做到人人參賽,就必須人人學會運動技能[23]。學生參加不了競賽,一方面歸因于我國學校體育的競賽體系不完善,更大的原因在于學生沒有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術,失去了參加競賽的興趣、信心和積極性。

精神品德獲得感是核心。當代學校的時代使命是立德樹人,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科目,自然應承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責任,但過去學校體育過于注重知識與能力育人,而弱化了思想育人[24]。當前國家正大力倡導“課程思政”建設,體育運動中蘊含的文化性、競爭性、對抗性、規范性、社會性等特征[25],使其具備了開展“課程思政”的先天稟賦。學校體育應充分利用“課程思政”的教改契機,充分挖掘體育課程中典型的“具身思政”教學內容,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身體運動結合起來,通過學校體育的教學,達到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完善。當然,體育教學思政化并不是要將體育課作為思政課來講,而是要充分挖掘體育課程資源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知識傳授、價值觀引導和能力培養的有機統一[24]。

(六)賦予學生權利,保障有效供給

長期以來,體育教學中學生話語權的缺失導致課堂教學活動變成了教師“一言堂”,課外教學活動變成了教師“一人導”[26],學生長期處于“強制體育”的教育模式下,注定無法感受到應有的獲得感。要改變這種狀況只有確認學生主體地位,賦予學生追求獲得感的權利和自由,讓“強制體育”走向“自由體育”。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權利和自由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賦予學生權利并不是一切聽學生的,更不是一切由學生說了算,而是要給予學生表達的權利,創造學生發聲的機會。傾聽學生的聲音,目的是要在課內外、校內外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形成一個師生間、同學間熱烈討論、良性互動的教學氛圍,搭建學生傾訴、教師傾聽的溝通渠道,學校體育獲得感一定會在學生自身體育訴求切實得到滿足之后自然生發??傊?,學校體育應力戒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避免在逃脫“強制體育”束縛的同時走向“自由體育”的放任無度。

另外,對學生賦權要貫穿體育課程的全過程。學校體育屬于虛擬服務,與一般實體類產品服務的時間異時性、空間異域性不同,學校體育的生產和消費具有共時性、共域性,即生產、消費均在同一個時間和空間內產生,學生不僅僅是作為消費者,而且是“共同生產者”。因此,學生的權利不能僅僅限于給教師做出期末評價,而應該課前表達訴求、課中描述感受、課后提出建議。對學生賦權一定要貫穿課程的始終,確保教師所授正是學生所需,供給有效,才能獲得有感。

四、結語

“獲得感”一詞的提出為我們衡量學校體育改革成效提供了重要的參照標準。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但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作為邊緣化存在的學校體育,給學生帶來的獲得感偏低[27]。提升學校體育獲得感的關鍵在于廓清學校體育獲得感的生成的基本邏輯,并在學校體育教育實踐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探索。另外,“獲得感”是一個理論內涵深厚、影響和意義深遠的時代名詞,并且伴隨著社會各項事業改革的持續推進,對其必將產生新的時代解讀。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和“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因此,共享發展理念下學校體育獲得感提升的公平保障機制,以及學校體育獲得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等,都是未來值得進一步探討的研究主題。

參考文獻:

[1] 新華網.科學統籌突出重點對準焦距 讓人民對改革有更多獲得感[EB/OL].(2015-02-27)[2020-0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7/c_1114457952.htm.

猜你喜歡
獲得感學校體育實踐路徑
“獲得感”大盤點,你的2016有收獲嗎?
以“大扶貧”理念開辟精準扶貧新路徑
黨的作風建設科學化的實踐路徑和保障機制研究
論當今社會對體育教師成見問題
淺議高職院校健美操教學新策略
淺析高校黨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路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